第七章 猪的主要寄生虫病一、猪囊虫病本病又称猪囊尾蚴病,是由带科、带属的猪带绦虫的幼虫¡ª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横纹肌肉(亦寄生于人)中所引起的疾病。当严重感染时,全身肌肉、脂肪组织、脑、眼中均有寄生。猪带绦虫(又称链状带绦虫、有钩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猪带绦虫病很早就有记载,而人体囊虫病也远在1558年由Rumler所发现。形态 幼虫(猪囊尾蚴):椭圆形,囊泡状,大小为6~10 mm×5mm,囊内充满液体。囊壁上有一个粟粒大的乳白色头节,头节上有4个吸盘,顶突上有两圈小钩。(外形很像石榴籽,乳白色,半透明,约黄豆大小,故有的地方称为 “豆猪肉”、“米猪肉”、“米心肉” 等)。成虫(猪带绦虫):外观呈乳白色,扁带状,长2~7m。孕节子宫内有7~12对侧枝。虫卵 呈圆形,浅褐色,直径为31~43μm,卵壳有两层,内层较厚,有辐射的纹理,称胚膜;外壳薄,易脱落,也叫真壳。卵内含有六钩蚴。 发育史 中间宿主——猪(人)成虫(人小肠内)——孕节(卵)—— 被猪吞食,六钩蚴—— 肠壁血管 —— 横纹肌——猪囊尾蚴(约2个月)人误食生的或半生的含猪囊尾蚴的病猪肉而感染,在小肠内(约2~3个月)。人感染猪囊尾蚴的途径有三条: 1.自体内重复感染 2.自体外重复感染 3.异体感染流行病学1.猪囊尾蚴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的粪便管理和猪的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2.猪带绦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人的饮食、卫生习惯和烹调与食肉方法有关。致病作用和症状 脑部: 神经症状眼部: 失明或视力障碍喉头: 呼吸困难,可听见呼噜声肌肉: 运动障碍 重症病猪:两肩显著外展,臀部不正常、肥胖宽阔,呈狮子体型诊断一听:有否呼噜声(嘶哑)二看:有否狮子型三检:舌下、眼结膜有否囊虫包囊以猪囊尾蚴的囊液为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检测。治疗 对重度感染的猪应进行对症治疗后再用驱虫药,否则可加剧神经症状而死亡。治疗原则应小剂量长时间给药。对猪囊尾蚴病的治疗:1.吡喹酮 口服2.丙硫咪唑 口服预防 1.查 在疫区,应定期普查,以发现病人、病猪。2.驱 对病猪、病人应及时驱虫治疗。因为猪带绦虫病人是猪囊尾蚴病感染的唯一来源,驱虫治疗是切断感染来源的重要措施。3.管 加强人粪管理和改善猪的饲养管理方法,严防猪吃人粪。厕所与猪圈应分开设立。4.检 加强肉品卫生检验,严禁囊虫猪肉进入市场。不仅城镇要加强肉检工作,而且在广大农村,特别在年节期间农民自己屠宰的猪,也应经过肉检方得食用。二、棘球蚴病(包虫病)
本病是由带科、棘球属四种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猪、牛、羊、人及其它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器官中所引起的疾病。 成虫寄生于犬科动物的小肠内。棘球蚴体积大,生长力强,并可寄生于人畜体内任何部位,不仅压迫周围组织,还易造成继发感染。如果蚴囊破裂,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单房型棘球蚴:人型棘球蚴(人、牛)、兽型棘球蚴(绵羊)、无头型棘球蚴(牛)多房型棘球蚴:(牛、羊)发育史中间宿主:猪、牛、羊、人终末宿主:犬、狼、狐狸致病作用与症状棘球蚴对脏器的机械性压迫作用和毒素作用,导致脏器萎缩、机能障碍。肝有棘球蚴寄生时,浊音区扩大,触诊有痛感,消化障碍,营养失调,消瘦。肺有棘球蚴寄生时,可见长期慢性呼吸困难,微弱连续咳嗽,剧烈运动后咳嗽加剧,听诊时肺泡呼吸音减弱或完全消失。宿主产生过敏反应(休克),突然死亡。诊断可采用皮内变态反应进行诊断,也可用间接血凝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动物和人进行诊断。还可用X—光机,超声波(B)等定位、摘除。治疗1. 吡喹酮 口服2. 丙硫咪唑 口服预防1. 对犬进行定期驱虫。病畜的脏器不得生喂犬。2. 避免料、草、水被犬粪污染。3. 人与犬接触时,应注意个人卫生。三、细颈囊尾蚴病
本病是由带科带属的水泡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水铃铛)寄生在绵羊、山羊、猪,偶见于牛及其它野生反刍动物的肝脏浆膜、大网膜、肠系膜及其它器官中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分布极其广泛,在我国各省、市、区均有报道。对幼年动物有一定的危害。成虫寄生于犬、狼和狐狸等动物的小肠内,长1.5~2m。细颈囊尾蚴呈乳白色,囊泡状,囊内充满透明液体,俗称水铃铛。四、姜片吸虫病
本病是由布氏姜片吸虫寄生于猪和人的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因为姜片虫病仅流行于亚洲,故又称姜片虫为亚洲大型肠吸虫。人感染本病主要是由于吃了生的菱角,荸荠等水生食物,多见于学龄儿童。由于本病是影响幼猪生长发育和儿童健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在人畜之间相互传播,所以在公共卫生上极为重要。诊断
1.临床症状 2.流行病学资料 3.粪便检查(沉淀法)治疗 1.硫双二氯酚 口服 2.吡喹酮 口服预防 1. 严格粪便管理 2. 消灭中间宿主 3. 发酵处理水生饲料 4. 定期预防性驱虫五、猪蛔虫病
猪蛔虫病是由蛔科的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内而引起的疾病。本病是仔猪常见多发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养猪业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增重情况往往比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健康猪降低30%以上。严重者发育停滞,甚至造成死亡。形态大小:大型线虫。雄虫:长14~28c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钓鱼钩。雌虫长20~40cm,虫体较直。颜色:淡红色或淡黄色。形状:圆柱形。头部
三片唇,排列为品字型,唇上有乳突。尾部
雄虫弯曲,无交合伞,有1对等长的交合刺及尾乳突。雌虫尾部尖而直,雌虫为双管型,阴门开口于虫体前1/3与中1/3交界处。虫卵特征
受精卵:椭圆形,卵壳厚,有四层膜,外层为 凹凸不平的蛋白质膜,第二层为受精膜,第三层为卵黄膜,第四层为内膜。新鲜虫卵含有未分裂的卵细胞,卵细胞与卵壳之间形成新月形空隙。未受精卵:长椭圆形,外面蛋白质膜不明显,虫卵内含油滴状卵黄颗粒及空泡,卵壳薄。发育史雌虫→虫卵→含①幼虫的虫卵→②幼虫的虫卵→猪吞食→卵壳破裂,释出幼虫:1.多数幼虫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门静脉→肝→肝静脉→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2.少数随淋巴液进入乳糜管→肠系膜淋巴结a.腹腔→肝→肝静脉→后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b.胸导管→前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在以上生活史中,在肝蜕皮一次为③幼虫,在肺蜕皮一次为④幼虫,在小肠蜕皮一次为⑤幼虫。流行病学
1.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2.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每条雌虫每天可产虫卵10~20万个。3.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虫卵有四层膜,猪蛔虫卵在湿土中可存活2~5年。致病作用
幼虫阶段:幼虫对猪的危害源于体内移行,对肝、肺的危害较大。肝:小点出血和肝细胞混浊肿胀、脂肪变性或坏死。肺:小点出血和水肿;严重者伴发蛔虫性肺炎、引起咳喘,加剧其它疾病症状,可引起死亡。致病作用——续
蛔虫异路游走,进入胆管和胆囊内。症状
仔猪感染早期有轻度咳嗽,体温升高。较为严重的病猪出现精神沉郁,呼吸、心跳加快,食欲不振,异嗜,消瘦,贫血,被毛粗乱无光,黄疸,成为僵猪。感染严重者呼吸困难,呕吐,拉稀。蛔虫进入胆管,腹部剧痛,引起死亡。蛔虫过多阻塞肠道,甚至引起肠阻塞、穿孔。诊断
1. 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查虫卵。2. 剖检时查虫体及相应的病变。3. 二月龄以内的仔猪体内无性成熟的蛔虫,剖检时看病变,可将肺组织撕碎,用幼虫分离法检查幼虫。治疗
1.伊维菌素 口服或皮下注射2.左旋咪唑 口服3.丙硫咪唑 口服 4.驱蛔灵 口服预防
1. 定期预防性驱虫2.加强饲养和卫生管理3.猪粪的无害化处理六、仔猪类圆线虫病
本病是由小杆科、类圆属的线虫寄生于幼畜的小肠粘膜内所引起的疾病。韦氏类圆线虫:马属动物乳突类圆线虫:牛、羊兰氏类圆线虫:猪粪类圆虫:人、灵长类、犬、猫形态
兰氏类圆线虫:虫体小,乳白色,体长3.1~4.6mm,虫卵大小为42~53×24~32µm。孤雌生殖,兼性寄生。流行病学
主要在仔猪中流行,生后即可感染。常常是从猪舍的土壤中经皮肤感染,和从母猪被污染的奶头经口感染。在夏季和雨季,猪舍的清洁卫生不良并且潮湿时,流行特别普遍。未孵化的虫卵能在适宜的环境中保持其发育能力达6个月以上,感染性幼虫在潮湿的环境下可生存两个月。生后5~8d的乳猪粪便中,即可见有虫卵,主要危害3 ~ 4周龄仔猪,2~3月龄后逐渐减少。春产仔猪较秋产的感染严重。幼猪可从母乳中获得感染。致病作用
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症状
幼虫:皮肤→皮肤湿疹、皮炎。肺→支气管炎、肺炎、体温升高。成虫:小肠粘膜,肠炎、呕吐、下痢、腹痛,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高达50%。诊断1.参考症状2. 剖检 病变主要限于小肠,肠粘膜充血,有斑点 状出血,有时可见有深陷的溃疡。肠粘膜中可见到大量雌虫。3.粪便检查在新鲜粪便中可见到含幼虫的虫卵。防治可用左旋咪唑和噻苯咪唑等进行治疗。预防主要是对怀孕母猪在产前4~6d进行驱虫,保持猪舍和运动场地面干燥。七、猪肺线虫病
本病是由后圆属的线虫寄生于猪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所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