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乌梅丸临床研究近况邹世昌*提 要:目的:了解临床常用名方乌梅丸近期临床应用研究概况。方法:对乌梅丸近期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进行探析。结果:乌梅丸首创于《伤寒论》,主治蛔厥、久利,但发展至今天,其治疗范围已非常宽广。结论:乌梅丸治疗的疾病非常广泛,临床中不论哪一种病,当其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时,即可运用乌梅丸进行辨证加减治疗。关键词:乌梅丸;临床研究;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2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79(2002)02-0044-02
*广西柳城县人民医院(545200)2001年4月18日收稿
乌梅丸一方首见于《伤寒论》厥阴病篇,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主治蛔厥、久利。乌梅丸的临床应用发展到今天,其治疗范围已非常宽广,除了蛔虫病和久利外,几乎适用于整个肝胆肠胃系统疾病〔1〕,并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多种疾病〔2〕。1 理论研究曲夷等指出乌梅丸寒热互济,辛甘酸苦并用,具有补泻兼施、温清并举、气血两调的特点。此方原为治疗蛔厥而设,其作用机制重在温脏补虚以安蛔,并非直接驱杀蛔虫。认为将蛔厥证等同于现代医学之胆道蛔虫病的说法是错误的。乌梅丸症状上寒热并见,可表现为内热外寒或上热下寒,其病机总为本虚标实,以虚寒为本,邪实为标〔3〕。周尔文等观察到乌梅丸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4〕。近代对乌梅丸的药理研究:能麻醉蛔虫,抑制蛔虫的活动,而且能使欧狄氏括约肌弛缓扩张,使蛔虫退回十二指肠,而使胆道蛔虫病治愈〔5〕。高天旭认为把乌梅丸归入驱虫剂,视为治蛔之专方,则未免失之局限,应视为一首寒热并用,调和阴阳之剂,是一首治疗三阴病良方,即肝脾肾三脏同病者。从病机上分析:脾肾虚寒,土不培木,加之水不涵木,导致肝经血虚,化火上炎,而肝经发病又会木郁克土,致使土不制水,如此相互影响而形成虚实并见、上热下寒之证。实属三阴同病,以厥阴风木为主。方中乌梅酸敛补肝,以助厥阴春生之气为君药;臣以当归、桂枝辛甘性温以助乌梅养血补肝,疏木达郁;配伍人参、干姜、附子、蜀椒、细辛温补肾阳,暖脾和中为佐使;更佐黄连、黄柏味苦性寒以清上热。诸药合用,三阴并治,可使水暖、土和、木达,以求温脏、补肝、成春之功〔5〕。薛建国等认为乌梅丸正是通过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的方法进行组方的,使互不协和的脏腑功能趋于协调平和,达到治病疗疾的目的,充分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故把乌梅丸归入和解剂是较为正确和合理的〔2〕。刘英峰认为乌梅丸不仅为厥阴主方,也不失为理肝之要剂,完全可以在木土相克理论的指导下,广泛而灵活地运用于多种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的病症中去。而其特别于其他方证之处就在于它以肝风混挟寒热而乘虚克脾犯胃为辨证用方之要点而已〔6〕。刘英峰又认为,厥阴主症,不仅有阴阳错杂之势,而且有肝风内扰之机;厥阴主方,不仅有燮理阴阳之功,而且有敛肝熄风之效。临床证治,若能准确把握厥阴风象的内动特征,注重运用酸收熄风的独特治法(厥阴阴阳动荡之风,其性夹杂,攻嫌太过而补嫌有余,温散则助热而上逆,清镇则助寒而下陷,唯以酸收敛肝,护体制用,虚实两顾而无攻补之过;再佐苦辛,收中有散而无寒热升降之偏,由于使其动荡之势于阴阳燮理之间归复于平和),又能根据证型的具体兼夹,对乌梅丸进行随机化裁和灵活变通,便能摆脱乌梅丸仅用于安蛔、止利的范围,步入广泛运用的境界,真正发挥其厥阴主方—理肝要剂的重要作用〔7〕。2 临床研究乌梅丸改汤剂辨证加减应用于临床已非常广泛。尹有学将乌梅丸原方去黄柏,加吴茱萸、川楝子、延胡索、杭白芍、炙甘草,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均服药3~5剂),结果治愈10例,好转1例〔8〕。杨增昌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胆囊术后胆道蛔虫、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炎和胆结石、胆道蛔虫合并胆囊炎等3例患者,取得满意效果〔9〕。李德胜用乌梅丸合承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8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4%〔10〕。夏远录用乌梅丸随症加味(方含乌梅、党参、附子、干姜、黄连、桂枝、当归、黄柏各10g,川椒、细辛各5g。腹痛,肛门坠胀加木香、升麻、枳壳;大便粘液多加瓜蒌皮;血多加仙鹤草;便秘加白芍。日1剂,水煎服)治疗慢性结肠炎72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11〕。丁阁修等用乌梅丸(乌梅18g、桂枝、黄连各9g,红参、黄柏、白茯苓、五味子各15g,干姜、附子各6g,白术12g,炙甘草10g)加减配合灌肠(白头翁、黄芩、黄柏、黄连、桂枝、白矾)治疗慢性顽固性泄泻10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12〕。余俊用乌梅丸原方加乌贼骨、浙贝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8例、胃十二指肠溃疡14例引起的胃脘痛,辨证分型以寒热错杂为主,结果总有效率为95.2%〔13〕。李国鑫用乌梅丸为主辨证治疗胆汁性肝硬化继发肝肾综合征2例,均获痊愈〔14〕。刘和强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0g、尖槟榔、黄芩各12g、党参20g、熟附子、川椒、炮姜各6g、大枣、麦冬、丹参各15g)治愈顽固性心绞痛1例〔15〕。刁锦昌等用乌梅丸加减(红参、附子各8~10g、五加皮、黄精、玉竹各20g,乌梅、桂枝、黄连、黄柏各10g,三七、甘草、细辛、川椒各3g,干姜5片)治疗老年人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所致隐性心衰39例,结果痊愈26例,有效12例,无效1例〔16〕。韩梅英等用乌梅丸加减(乌梅炭30g,党参20g,当归、黄柏各15g,黄连、细辛、姜炭、川椒、贯众炭、棕炭各10g,附子、桂枝各6g)治疗崩漏18例,结果治愈16例,无效2例〔17〕。老昌辉用乌梅丸加白芍、黄芪并随症加减(若偏热者加重黄连、黄柏用量;偏寒者加重干姜、制附子用量;血虚明显者加重当归用量,并加首乌30g;急性发作者加地肤子、蛇床子各20g)治疗慢性荨麻疹27例,结果痊愈17例,
44内蒙古中医药有效8例,无效2例〔18〕。陈乔松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具有寒热错杂症状表现的牙痛、盗汗等2例患者,获得良效〔19〕。综上所述,乌梅丸在临床中应用机会较多,治疗疾病的范围较广泛,只要是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不论哪一种病,当其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时,即可运用乌梅丸进行加减治疗。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乌梅丸,除了用于脾胃病外,还用于胆道结石、尿道结石的急性发作期,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还辨证用于治疗脑血栓、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眩晕症、慢性乙型肝炎、哮喘等,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1〕宋乃光,李瑞主编.神奇的中医八大名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41〔2〕薛建国,赵鸣芳.乌梅丸归属探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1(5):10〔3〕曲夷,张桂珍.《伤寒论》乌梅丸方证辨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J〕1998;22(6):425-427〔4〕周尔文,张国俊,魏连海等.乌梅丸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3)〔5〕高天旭.乌梅丸刍议〔J〕.河南中医,1996;16(2):10〔6〕刘英峰.木土相克理论与乌梅丸的运用〔J〕.河南中医,1996;16(2):9〔7〕刘英峰.以厥阴主风理论指导乌梅丸的推广运用〔J〕.中医杂志,1998;39(1):15〔8〕尹有学.加减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J〕.新中医,1995;27(1):49〔9〕杨增昌,毛兴兵.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病〔J〕.新中医,1999;31(3):50〔10〕李德胜.乌梅丸合承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8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6):336〔11〕夏远录.乌梅汤治疗慢性结肠炎72例〔J〕.国医论坛,1996;11(4):10〔12〕丁阁修,丁杰林.加减乌梅汤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顽固性泄泻100例〔J〕.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29〔13〕余俊.乌梅丸治疗胃脘痛6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9;20(1):23〔14〕李国鑫.乌梅丸为主治愈胆汁性肝硬化继发肝肾综合征〔J〕.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2):550〔15〕刘和强.乌梅丸治疗顽固性心绞痛1例〔J〕.新中医,1994;26(3):43〔16〕刁锦昌,张适宜.乌梅丸治疗隐性心衰39例〔J〕.中医杂志,2000;41(2):121〔17〕韩梅英,张淼,张兰菊.乌梅丸加减治疗崩漏〔J〕.内蒙古中医药,1998;17(3):26〔18〕老昌辉.乌梅丸治疗慢性荨麻疹27例〔J〕.新中医,1995;27(6):48〔19〕陈乔松.乌梅丸新用〔J〕.新中医,1996;28(10):53
21世纪中西医药学发展论坛——海峡两岸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征文通知由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暨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史分会、中国自然科技史学会医史委员会、台湾中西医整合医学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将于2002年7月或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大会主题:医学的反思与展望——21世纪东西方药学发展论坛。现将征文内容及要求介绍如下:一、征文内容1.21世纪中西医药学展望;2.中西医临床各科疾病治疗的演变、经验教训及其发展趋向;3.21世纪中西药物研发趋向;4.东西方各民族医药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5.各种医药理论在历史上的相互资鉴作用;6.东西方比较医学史研究;7.21世纪疾病史的研究方向;8.新的医疗仪器发现对疾病治疗学产生的作用;9.医药考古、文献、文物等方面的研究;10.其他中西医学研究论文。二、征文要求1.论文内容应当紧扣主题,书写规范,一律使用打印文稿;2.已经发表的论文不在征稿范围之内;3.来稿一式两份,注明会议字样,并写明作者的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4.待专家评审后,入选论文统一编入论文集,并由正式出版社出版。入编的论文作者需交100元人民币版面费;5.来稿请寄50元人民币的论文审稿费;6.请作者自留底稿,来稿不论审查后是否入选,均不回寄退稿;7.会议颁发论文证书与继续教育学分证书,并组织参观旅游。三、截稿日期 2002年4月底。四、来稿请寄 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18号,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梁峻、廖果、张志斌收。联系电话:(010)64013812、64038280。传真:(010)64017304。邮编:100700。五、会议注册费 内地代表600元人民币/人,台港澳代表200美元/人。食宿与旅游费自理。六、大会期间拟举办医药成果、新产品、医疗器械展示、洽谈转让会,欢迎有关单位参加。海峡两岸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筹委会2001年11月1日
45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