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名称 《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宋元山水鉴赏》第1课时
执教者 韩小静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美版《美术鉴赏》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学习
内容
分析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所取得的成就超过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罕见的瑰宝。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最重要的阶段。
五代北宋是山水走向成熟的时期,由北宋经南宋到元代,山水画创造出来到新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了解这一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特点,对于了解中国山水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北宋以较客观写实的大山大水见长;南宋的小品画发达,创造出一种秀丽、优雅、富有诗意的新风格;元代则以文人画的兴起为最大特点。三个时期各有特色。但要想了解透彻,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去感悟。
学情
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年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独特风神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到高中阶段,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宋元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感受北宋、南宋和元代山水画风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共同探究、感悟北宋、南宋、元代山水作品的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
重点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
难点 北宋、南宋及元代山水作品的风格特点。
教学
设计
思路 根据学生情况及本课内容,结合学生已有古诗词方面的知识及历史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诗词、曲的美学特点,加深对北宋、南宋、元代作品的艺术特色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堂
教学
流程 导 入:一张中国画
过 渡:中西绘画对比(学生活动)
教学展开:感悟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
感悟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
诗词意境与两宋山水画风格之联系
(过渡)元曲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感悟文人气息的元代山水
交 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山水画风格
练 习:山水画风格辨别
课堂小结:
作 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时代,结合具体作品,写一篇山水画风格感悟。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导入 展示一张中国山水画。
提问:为什么我们一下就会辨别出这是中国山水画而不是水彩风景画或是其他画种?
中国山水画除了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更具有独一无二的意蕴和精神内涵,它附着中国人敏感的心灵和微妙的哲学,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自魏晋开始发端,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在宋元达到了高峰。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一时期作品的魅力。
(出示课题:宋元山水鉴赏——感受宋元山水风格)
本课的学习将分两个课时进行。今天我们主要感受北宋、南宋、元代不同的山水画风格,下一节课我们再探究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发展变化。 从用墨、用纸、装裱形式等方面判断。
一、中西绘画对比
有一位美国观众在观看了在美国举办的一个山水画展后说:“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画山啊、水啊,难道中国人都住在山里吗?”
西方的绘画和中国画有很大的差异,你觉得,西方的风景画和中国的山水画有何不同?
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
西方受基督教影响,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美,想要完成对心中神灵的靠近就要尽量像的模仿上帝创造的世界,因此走上了写实的道路;中国人受儒道思想影响,追求天人合一,但从科学上讲,天和人是对立的,不可能合二为一,所以只能在意念上实现,因此中国画追求意境的表达。 从画法上对比:
西方绘画:
焦点透视、重明暗光影、重色彩变化。
中国绘画:
散点透视、重皴擦、重笔墨。
因为思想和文化的差异。
过渡 艺术是心灵的折射,中国的山水画尤其如此。它见证了中国人心灵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进行一次自然的心灵之旅。首先我们将走进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而后我们将去感悟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最后我们再去感受元代山水浓浓的文人气息。
首先,让我们走进北宋山水的意境。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自然呢? 二、以大观小的北宋山水画
播放《溪山行旅图》视频。
出示投影《溪山行旅图》。
提问:(1)“行旅”在哪里?
(2)为什么人画得这么小?
1.以大观小
这就是中国画中所说的“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是中国画表现宏大空间时常用的“以大见小”的方法。
2.构图
提问:
(1)天空与山哪个是描绘的主题?(投影上以线画出天与山的分界。)
(2)那一部分山体面积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层次分割。)
(3)这样的画面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处于画面的这个区域被大山占据了。山顶天立地,构图非常饱满。我们把画面最中心的这个区域叫做1号区域。请大家记住这个区域。
北宋时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样呢?(出示投影李成、关仝的作品。)
提问:
(1)你能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吗?
(2)这些作品你感觉像雄强的男性还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范宽的雄强,李成的旷远,还是关仝的峭拔,都给人一种雄阔、浑厚、整体的感觉,努力表现天地之无限,宇宙造化之壮观。然而南宋的山水就完全不同了。 在画面上找到人物。
为了显示山的高大。
山是主体。
最远处的。
有气势。
山或作为主体的树在画面的正中央,顶天立地,构图饱满。
1号区域被山或树占据。
男性。
三、以小显大的南宋山水画
出示《深堂琴趣图》。伴随着优美的琴声,请你仔细看一看,画中画了些什么?
1.留白:明明什么都没画的空白,为什么会让人想到是天空呢?
留白的手法是国画所特有的。南宋的山水画尤其注意留白。留白给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如同文学中的“言外之意”,音乐中的“弦外之音”。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画中叫“无画处皆成妙境”,房屋、树木、弹琴的人、桥、仙鹤、远山、天空等
想像出来的。
没有。景物画在一角。
优雅,有情调。 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
2.构图:画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画大还是小?景物画在什么位置?1号区域有没有被顶天立地的山占据?
南宋的山水舍弃了繁杂的景物,“取其繁华,采其大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景物,以一当十,高度集中,却给人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局部特的写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3.意境:绿树环抱中的精美房舍里,一位雅士正在抚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南宋山水追求诗一般的意境。
(看视频,了解更多的南宋山水作品。)
提问:请你用一个词概括你对南宋山水的印象。
与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秀丽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格。南宋的雅士们在画中表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他们或临流抚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烛夜游,或倚窗赏瀑,向往着一种幽闲的生活。
4.发达的小品画:我们看到许多南宋的山水画都是圆形的,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团扇。)
虽然在扇面上作画的传统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画风在团扇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形式与风格结合的更加完美。因此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出示不同扇面投影)
提问:这些扇面画有何相似之处?
画家马远、夏圭因构图的形式特点而得“马一角”“夏半边”之名。(出示马远《踏歌图》)
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画,不过,依然是喜欢采用边角构图,画风秀丽,充满抒情诗意。 秀美、优美、幽静等。
是团扇的扇面。
构图相似,景物都在边角上。
四、诗词与绘画的意境
南宋作品充满诗的意境。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诗和画是分不开的。
提问:
1.大家学过一首古诗《望岳》,(出示投影)你觉得它的意境和北宋山水相似还是和南宋山水相似?为什么?
2.你还能想起哪些诗句能表现北宋的山水画意境?
3.(出示投影《浣溪沙》)秦观的《浣溪沙》中写道“自在飞花轻若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意境像北宋还是南宋的山水画?为什么?
《望岳》和《浣溪沙》一个是诗,一个是词。“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是言志的,所以往往胸襟开阔,气北宋。有气势。
学生思考作答。
南宋。因为都很有情调,还有点淡淡哀愁。
石头、树、远坡、水等。
感觉简单、单调。 象万千。词从一出现就是歌女弹唱的,所唱大多是男女爱情,所以更长于抒情。这与北宋与南宋山水画的意境刚好非常接近。
我们在鉴赏中如果能注意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将会获得更深的审美体验。
五、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诗和词之后,我们很容易会想到曲。(出示投影《天净沙 秋思》)
同前面的诗词相比,《秋思》描绘的景物太简单,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也没有像《望岳》那样的气势。然而普普通通的景物罗列,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连在一起时,就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效果。这就是文学中“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北宋和南宋的山水画中也有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但是到元代,山水画才出现了强烈的抒情特色。
六、文人气息的元代山水画
(出示投影:倪瓒的山水画。)
提问:
1.画中画了什么?
2.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画中抒发了什么感情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位画家倪瓒的背景。倪瓒是无锡人,能诗、能书、能画,是个全才。然而很多像倪瓒这样的文人却没有像唐宋时的文人那样选择学而优则仕,却一生追求归隐。这是为什么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想一想。
1.强烈的抒情性:元代的文人远离官场,信奉道教,追求心灵上的宁静,所以他们的画往往都是表现的隐居的幽静。倪瓒有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他们在画中抒发的也大多是这样的感情。
(出示投影)提问:“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不似?”
你觉得倪瓒的这两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
既然是自娱自乐,不是为皇帝歌功颂德,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心性的形式而不必画得或气势恢宏或富丽堂皇了。他的生活非常清贫,以他的心性追求,所选择的形式自然是比较朴素的了,很少用到颜色,也不在意画的是否细致真实,相反,过于拘谨真实的描绘还会束缚他因为元代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倪瓒属于最受歧视的第四等人。
1.画画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画的写意性增强了,写实性减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