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验证分析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验证分析

第25卷第3期 

2012年5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Vo1.25 No.3 

Mav 2012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 

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验证分析 

刘凤阁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摘要:根据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一次实证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两个观点在中国英 语学习者中得到了验证:“二语理想自我”与传统的“融合性动机”相比,前者与二语动机的相关性更大;“促进型工 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的确代表两个不同的构念。这种动机研究的新角度不但对动机研究本身有意义,而 且对英语教学实践领域也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二语动机自我系统;中国英语学习者;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12)03—0042—05 

1 引言 

国外不少实证研究已明确指出.外语学习动机是最能预测外语学习结果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大约 

跟外语学能的预测水平持平,远高于其他个体差异因素的预测效度。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也证实 了外语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外语学习动机理论与实证研究一直是人们长期研究的 

重要课题,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国外最新的外语学习动机理论当属D6myei教授提出的“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1-2]。该理论提出了 

二语动机研究的许多新观点,如关于传统“融合性动机”概念适用范围局限性的论述、“二语理想自我”概 

念的提出、对传统工具型动机构念的进一步细化等。国内一些著名学者也对该理论的主要概念进行过简 介【 。 虽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提出对二语(外语)动机研究具有新拓展,并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结 

果的支持,但是其理论观点和重要概念仍然有待于在各种文化背景的二语(外语)动机研究中进一步验 

证。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该理论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对该理论部分观点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进行 

一次实证性验证分析。 

2 国内外动机研究回顾 

根据D6myei的划分标准,近50年来国外传统的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模式主要有社会心理研究模式、 认知一情境研究模式、过程取向研究模式。其中,流传最广的是Gardner的二语动机研究模式,特别是“融 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研究概念在许多动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中得到应用。但是Gardner二语 

习得动机理论近年来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在外语(EFL)教学和学习的环境下.融合型动机的概念受 

到了质疑【】-21。因此,国外学者力图赋予二语习得动机新的解释,这方面D ̄myeir 】率先进行了研究,在吸收 

主流心理学动机理论成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最新的二语习得动机理论,即“二语动机自我系统”(L2 

收稿日期:2012—03—28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0YJAZH048)。 作者简介:刘凤阁(1966一),男,辽宁本溪人,浙江万里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 42 ・

 刘凤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验证分析 第3期 

Motivational Self System)t!j ̄论(以下简称“L2MSS理论”)。该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三大要素:理想二语自我 (Ideal—L2一Self),应该二语自我(Ought—to—L2一Self)和二语学习体验(L2一Learning—Experience)。 

在国内,早期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动机的内部结构、发展模式、研究述略、动机类 

型、动机与成绩、学习策略、自我认同的关系等 堋。近几年,L2MSS理论也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关 

注。如王初明[51认为,L2MSS理论具有开拓性,解决了传统的融合型动机概念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在外语 

(EFL)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对英语的认同感指向的是“理想外语自我”。高一虹、周燕[61也认为L2MSS理论 

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语言学习动机的理论,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与“目的语文化”的融合,因而具有更强的解 释力。 

但高一虹、周燕[61也指出,L2MSS理论尚待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因此本文尝试在L2MSS理论的视角 

下,选取两个研究问题,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进行一次实证调查,检验L2MSS理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否 

可以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得到验证。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1)与“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ness)相比较,“二语理想自我”(Ideal—L2一Self)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动 机的相关性是否更强?(2)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促进型工具动机”(Instrumentality—promotion)和“预防型 

工具动机”(Instrumentality—prevention)是否代表两个不同的动机构念? 3.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两个“英语学习动机调查问卷”(中小学和大学各一份)。问卷是在前人研究和相关问卷 

基础上形成。问卷设计经过对问卷初稿进行访谈、有声思维、前导性研究等步骤并最终形成。该问卷包括 

二语学习动机、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该自我、二语学习体验、促进型工具动机、预防型工具动机、融合型 

动机等12个维度。问卷先导性研究结果显示,问卷整体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为.893(中小学)和. 

938(大学),各维度分问卷信度系数介于.646与.928之间。根据秦晓晴嗍,问卷的信度可以接受。 

3.3被调查对象 纳入本次研究正式统计分析的被调查对象共有956人,其中包括:中小学生(219名)、非英语专业本 

科生(313名)、英语专业本科生(275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61名)、英语专业研究生(88名)。 

3.4数据收集与统计 施测前首先向学生说明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向学生声明问卷结果仅用于学术研究,与学生的成绩 

无关且绝不公开被调查者个人资料信息,使学生放心作答。问卷共发放1100份,回收989份。其中33份 

问卷属于不合格问卷,主要原因有:(1)选择两个答案;(2)没有作答全部问卷;(3)全部选择某个答案,如 

全选1。由于以上原因。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合格问卷共计956份。所有测量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 SPSS 16.0进行统计,统计过程包括,(1)原始数据的录入整理;(2)描述性统计分析;(3)零相关分析与偏 

相关分析。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二语理想自我”与“融合型动机”的比较 本节研究结果用于回答问题一。首先使用SPSS16.0分别统计“二语理想自我”、“融合型动机”与“二 

语学习动机”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如表1所示: 五个样本小组中.“二语理想自我”与“二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都高于“融合型动机”与“二语学习 

动机”的相关系数(除了中小学生组,该组中二者的差距不大)。 为了进一步核实“融合型动机”与“二语学习动机”是否有更直接的相关性,笔者进一步进行了偏相关 

分析。首先,控制“融合型动机”这个变量,计算“二语理想自我”与“二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然后再反 

・43・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2正5 

表1二语学习动机与二语理想自我、融合型动机的相关系数 

被调查对象 皮尔逊相关系数 融合型动机 二语理想自我 

注: (P 0.01) 

过来控制“二语理想自我”这个变量,计算“融合型动机”与“二语学习动机”的相关系数。 

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二语理想自我”变量后,“融合性动机”与“二语学习动机”的相关性或者 不显著(如非英语专业本科组,Sig.=.114,P>.05;英语专业研究生组,Sig-=.085,P>.05),或者偏相关系数 

大大低于零相关系数。而控制“融合性动机”变量后,“二语理想自我”与“二语学习动机”的偏相关系数比 

零相关系数并没有低很多。这表明,尽管“融合性动机”、“二语理想自我”与“二语学习动机”都有较强的相 

关性。但是“二语理想自我”与“二语学习动机”的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因此,我们可以提供问题(1)的答案,即“二语理想自我”与“融合性动机”相比较,前者与“二语学习动 

机”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D ̄rnyei的观点,即二语(ESL)和外语(EFL)环境下的英语学 习动机应该作出明确的区分;“二语理想自我”比传统的“融合性动机”概念更适合外语(EFL)环境下对外 

语学习者的动机研究。在我们中国,英语学习主要是在以英语作为外语(EFL)环境下进行的,所以上述验 

证性结果对在中国开展英语学习动机的进一步研究和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都具 

有启发意义。至于中小学生组的“二语理想自我”与“二语学习动机”相关性(.280)没有比“融合型动机”与 

“二语学习动机”相关性(.286)高,其原因可能是中小学生的“理想自我”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一结果与 Dfimyei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4.2“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的区分 L2MSS理论认为,传统的“工具型动机”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 

防型工具动机”。前者指的是比较内化的工具动机:后者来自外部的或较少内化的工具动机,强调的是人 

们想避免的“负面”因素。 

测量“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区别的研究工具选取相关分析的方法。首先运用SPSS 16.O进行二者的相关性测量,结果表明在各个被调查组中,其“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的 

相关性均不显著(中小学生组,Sig.=.324,P>.05;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组,Sig.=.257,P>.05;英语专业本科 

生组,Sig.=.088,P>.05;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组,Sig.=.913,P>.05;英语专业研究生组,Sig.=.115,P>. 05)。这表明二者代表的是不同的构念,此结果与L2MSS理论一致。 

既然“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是不同的构念,那么他们在“二语动机理论系统”中分属 

表2“促进型工具动机”与“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该自我”相关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系数 被调查对象—_三j 百 ——三语 

・ 44 ・

 5,1凤阁:‘‘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的验证分析 第3期 

表3“预防型工具动机”与“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该自我”相关性分析 

被调查对象 皮尔逊相关系数 二语理想自我 二语应该自我 

那个部分?本研究利用他们各自与“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该自我”的相关性进一步厘清他们的构念区 

别。首先计算“促进型工具动机”分别与“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该自我”的相关系数;然后测量“预防型 

工具动机”与“二语理想自我”、“二语应该自我”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2和表3。 

如表2所示,每个被试组中,“促进型工具动机”与“二语理想自我”的相关系数都高于它与“二语应 该自我”的相关系数。相对而言,“预防型工具动机”与“二语应该自我”的相关系数(见表3)都高于它与 

“二语理想自我”的相关系数,甚至在中小学组和两个研究生组中。“预防型工具动机”与“二语理想自我” 

的相关性统计上不显著(p>.05)。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现在可以回答问题二,即“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的确是两个不 同的构念,他们在L2MSS系统中分属不同的部分,前者分属“二语理想自我”,后者分属“二语应该自我”。 

既然“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防型工具动机”是两个不同的工具型动机构念,那么我们在研究中,特别是 

实证测量中,应该做出明确的区分,否则容易造成概念上的含糊不清,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不可靠_o 

5 结论 

通过实施一次对多层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实证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1)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样本中, 

“二语理想自我”比传统的“融合性动机”与二语动机的相关性更大。该结果再次验证了DSmyei的观点,即 

“二语理想自我”更适合对“外语”(EFL)环境下对外语学习者的动机研究。这一观点解决了英语动机研究 

者们多年来想解决的困惑,厘清了ESL和EFL环境下英语学习动机的区别。(2)“促进型工具动机”和“预 

防型工具动机”的确代表两个不同的构念。前者与“二语理想自我”更相关;后者与“二语应该自我”更为相 

关。对工具型动机的这种进一步细化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外语”环境下的工具动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英语学习、教学的大国,而且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大都处在外语(EFL)环境中。鉴于“二 

语理想自我”等新的外语学习动机概念比传统动机概念更适合研究外语(EFL)环境中的英语学习者,因 

此可以假设,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实施针对“二语自我”的教学干预,我们会强化并逐渐内化学习者的英语 

学习动机。为我国英语教学实践领域提供新参考。 

参考文献: 

(1】D6myei,Z.The psychology of the language learner:individual di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Mahwah, N.J.:Lawrence Erlbaum.,2005. 【2】D6myei,Z.The psycholog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Higgins,E.T.Promotion and prevention:regulatory focus as a motivational principle【J】.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8(30):1—46. [4】Markus,H.R.,&Ruvolo,A.Possible selves:personalized representations of goals.In L.A.Pervin(ed.)Goal Concepts 

・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