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完整版贵州城镇化发展分析

贵州城镇化发展情况分析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是加快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0
年以来,在经济发展带动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一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
2014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403.57万人,比2010年增加227.32万人,城镇化率 由2010年
的33.81%提高到2014年的40.01%, 2011-2014年年均提高1.55个百 分点。二是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2010年的973平方公里增加 到2014年的1380平方公
里,占全省总面积的比重由 0.55%提高到0.78%。三是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2014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9.3平方米,比
2010年增加3.07平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10年的352万立方米/日增加 到2014
年的371万立方米/ 0;燃气普及率由2010年的54.5%提高到2014年的 60.3%;城市电
话用户由2010年的248.24万户增加到2014年的261.36万户,占 全省电话用户的
77.07%o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城镇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
大,支撑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03.86亿 元,是
2010年的4.11 倍。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0年的556.69亿元增加 到2014年的
2187.67 亿元。城市环境和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由2010年的5.33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10年的 170万立
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19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0年 的45.4%±升为
2014年的 72.6%;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由2010年的27.42平 方米增加到2014年的
36.58平方米。
(三)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就业拉动作用明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0年的14142.74元增加到 2014年的22548.21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2010
年的10058.29元增加到2014 年的15254.64元。城镇就业增长明显。全省城镇
就业人员从2010年的525.76 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690.28万人。全社会就业人
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 2010年的68.3%下降至61.32%,二、三产业就
业人员比重由2010年的11.49%和20.21%分别上升至2014年的15.26%和23.42%。
二、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差距大。 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比全国低14.76
个百分点。分省份看,全国有19个省份城镇化率在50%以上,最高的上海市为

89.60 %; 10个省份城镇化率在40-50%期间;贵州城镇化率列全国倒数第二。主要 原因
是大城市少,规模小。全省9个市(州),市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只有贵 阳市,
100-200万人的城市只有遵义市,50-100万人的城市有4个(六盘水市、 安顺市、铜仁
市、凯里市),其余均不足50万人。
表1 2010-2014年贵州与全国城镇化水平比较
单位:%
年份 全国 贵州
贵州比全国
低(百分点)
2010 49.95 33.81 16.14
2011 51.27 34.96 16.31
2012 52.57 36.41 16.16
2013 53.73 37.83 15.90
2014 54.77 40.01 14.76
(二)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地区)人均 GDP超过
3000美元时,其城市化率会超过50%;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GDP) 的合
理比值在1.4・2.5之间。就贵州情况看,2014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6393元 人民币,
为4295美元,但城镇化率只有40.01%;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值为 1.187 ,城镇化水平
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表2 2010-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城镇化率(%)
33.81 34.96 36.41 37.83 40.01

工业化率(%)
26.67 28.74 30.00 31.31 33.70

城镇化率/工业化率
1.268 1.216 1.213 1.208 1.187
(三)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2013年全省9个市州中,只有贵阳 市城
镇化率超过50%;遵义市、六盘水市、黔东南州和安顺市高于全省平均,水 平但没有超
过50%;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和毕节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的贵阳市,高于城镇化较低的毕节市38.07个百分点,差距 太过明
显。
图3 2013年全省分市州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省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监测核算数据。
(四)城镇中心区域与乡村的地理连接程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根据国

家统计局2008年制定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凡居住在属性为“城镇“的 地域
上的常住人口,均统计为城镇人口。在统计上认定城镇与乡村属性重要依据 就是城区、
镇区的实际建设及与周边村级区域连接的状况。目前国家认定为城镇的 区域主要有以下
几种类型:主城区、城乡结合区、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 殊地域(包括独立工矿
区、开发区、大专院校等)。当前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除 了城区规模扩张等因素
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乡改镇”等行政区划的调整手 段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流动
而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县城区、镇区对周 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设施连
接不紧密。
三、对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以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关系看, 工
业化决定城市化,城市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2014年全省15-64岁劳动适龄人
口 2662.72万人,占总人口的75.90%,充分利用好劳动力资源,统筹推进一二三 产业发
展,特别是发展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发展面向农村和农民的生产 性服务业,发
展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既可大幅提高初级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还能为剩余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 机会,
进而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城市建设和城镇化发展。

(二)积极引导,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实现劳动力有 序
流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坚持就近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建立城乡劳动力 平等就业
机制,积极稳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政府和舆论引 导,大力发展农村
职业教育,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以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重点, 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
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的农民工 返乡创业,培育返乡创业典
型,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 科学规划,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探索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 整治
规划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统筹市中心城区、中心城镇、中心村的整体规划。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区分城市近郊、远 郊、偏
远地区的不同情况,统筹考虑经济实力、产业基础、人文历史、交通状况

等因素,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
伸。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加大对城市水、电管网设施、公共交通等市政公 用
基础设施项目投入,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充分考虑到城市扩张中农村人口 迁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对劳动力吸纳消化能力。

(四) 改革创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办法 只
是从表面上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甚
至还可能因拆迁、征地等丧失土地使得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影响全省社会的 稳定和经济
结构的改善。只有加大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力度,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农 村土地流转制
度,培育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使转让土地的农民获得到城市生 存发展的资本,让
得到土地的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逐步实行以“土地换社保” 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
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只有加快建立完善全省城乡统一的社 会保障体系,营造劳动力资
源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和各类资本向城镇聚集的投融资 环境,才能为推进新型城市化提
供制度保障,最终实现城乡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