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

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

第20卷第4-5期 矿产与地质Vol.20,No.4,52006年8月MINERALRESOURCESANDGEOLOGYAug.,2006

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①徐琨琳(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广西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达27294.5km2,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广泛分布的纯碳酸岩是形成石漠化的基础,地貌植被退化过程也可促进石漠化。水和气候也是石漠化形成的重要条件。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重要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文中针对石漠化的形成条件及原因,提出了治理对策,阐述了石漠化的治理需要采用治水、恢复生态环境、发展沼气、控制人口增长等综合治理模式。关键词:石漠化危害;治理对策;综述;形成条件;主要因素;广西中图分类号:X43;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6)04-05-0574-03

以贵州为中心,面积约62万km2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和重庆等省、区、市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裸露型岩溶区[1]。这里位于长江、珠江分水岭地区,集“老、少、边、山、高”于一体。该地区自然地理特征表现为土地处在各级高原上、水处在地下河及峡谷中的水土资源不配套的基本格局,以及由于可溶岩造土能力低、地下岩溶发育造成水源渗漏等原因,而导致生态脆弱、贫困人口分布广的环境劣势,因而成为生态恢复重建的难点地区。据遥感资料,20世纪末,该区岩石裸露率大于30%的石漠化地区的面积有10.04万km2,而岩石裸露率大于50%的石漠化地区的面积达7.55km2,大片地区无水、无土,以至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该地区是实施中国政府西部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地区。广西石漠化总面积达27294.5km2,占广西国土总面积的11.5%[2],每年还以3%~6%的速度增加[3],若不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广西石漠化面积将会出现一个严重局面。因此,充分认识石漠化危害和进行石漠化治理,是发展广西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石漠化形成条件1.1 岩石性质石漠化发生并扩展于较纯的碳酸盐岩中,这些纯碳酸盐岩的成土速度慢,残积1cm的土层需要200~

300年[4],约为其他岩石的1/30~1/40。质纯层厚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加速地表土层厚度的负增长,是自然界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形成因素。土壤和岩石呈双层结构也是土壤容易被侵蚀流失的重要因素,上部土壤松散,下伏碳酸盐岩坚硬密实,由于存在这种缺乏过渡层的土壤-岩石突变性界面,当界面坡度较大时易产生土体整体滑移,因而导致土壤面积退缩,基岩裸露,产生石漠化。1.2 地貌条件广西位于从高原到平原的过渡高原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高山深谷、峰丛、洼地交错分布。这些特点决定水土资源易流失,生态系统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十分低下。1.3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石漠化的制约主要为降水,广西地处高温多雨的湿热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光热资源丰富,加速了强烈的岩溶石漠化进程,由于降水相对集中,有时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土壤的稳定性差,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1.4 地下水条件广西岩溶地区地下水位一般在-50m左右[5],大气降水的垂直渗透带厚,不利于表层水土涵养,一到旱季,许多植被发生枯死,这为土壤流失和侵蚀提供了潜能。

574①收稿日期:2005-12-15 作者简介:徐琨琳(1984-),女,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03(1)班学生。1.5 植被条件森林植被在自然界中对水土的涵养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岩溶地区的土壤贫瘠,地下水埋深大、旱涝频繁等原因,植被生长缓慢,绝对生长量低,适生树种稀少,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的自然调控力弱,植被退化,降低了水土稳定性,从而促进了石漠化进程。2 石漠化主要影响因素2.1 人口的过快增长与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人口在石漠化过程中起着加速进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快,如广西1949年全区人口为1845万,到2002年已达到4822.4万人。由于生活所需而大量砍伐树木、割草、过度放牧及开垦坡地,造成土石裸露,是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2.2 强烈的工业活动如柳州、平果、平乐等地区,工业活动强烈。以黑色、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等工业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些行业生产规模大,恰是石漠化最大的地区,其原因是工业生产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而造成的。工业废气、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均能造成岩溶地区树林、灌丛,草藻类、苔藓等植物的死亡,从而加剧石漠化。其次,锰矿矿石多为岩溶石山地表分布的氧化矿,剥采后形成大面积的裸岩分布区;各类工程建筑、开采建筑材料等活动对石漠化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3 石漠化的危害3.1 可利用耕地的减少广西中部和西部主要为岩溶区,耕地面积每年以3%~6%的速度递减,大约减少818~1637km2,这个数字高于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的速度。3.2 涵养水源的减少石漠化的产生使其分布区丧失或降低了岩溶表层带对径流的调节能力,地下、地表径流变幅增大,造成表层带的岩溶泉枯竭。3.3 土壤肥力的降低土壤颗粒及其所吸附的营养元素和农药转移到水体中。既污染水质又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使贫困愈加扩大,脱贫难度增加。3.4 生态自然景观的毁坏与生物多样性破坏由于石漠化的发展,造成生态系统内植物种群数量下降,植被结构简化,植被类型单一(如贺县石林),造成松林多有病虫害发生的后果,同时还造成地质旅游资源景观和环境价值的丧失,从而影响岩溶区这一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

4 治理对策(1)预防和根治石漠化必须首先治水。水是石漠化的主要控制条件,石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均离不开水(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如果没有水的不良作用,几乎不可能有岩溶石漠化进程。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岩溶地区水资源,恢复植被与水土保持,就能从根本上进行石漠化防治工作。必须依靠先进适用技术,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把生物节水(如培植推广耐旱作物品种等)、农艺节水(如地膜覆盖,聚拢耕作等)、工程节水(修建地头水柜,鱼鳞坑等)和管理节水结合起来,实施“沃土工程”,如:坡改梯等培土培肥工程和间作套种、错季节种植、立体种植等,以这些措施来提高石漠化地区基本农田单产和复种指数。通过对有限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解决石漠化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人畜饮水问题。(2)恢复生态环境。恢复植被是石漠化治理的关键环节,植被覆盖率的高低直观地反映石漠化治理的成效,倡议政府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强制实行封山育林的政策措施,使其自然恢复;或者通过人工种草、种树进行恢复。根据广西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的情况,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应以人工恢复为主。通过政府支持贷款,同时争取民间资金,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林、草业(如竹林、香椿、酸枣、桃、李、板栗、金钱草、板蓝根等)。这样可以提高所有区域的植被覆盖率,防治石漠化扩大,改善和重建石漠化地区的良性生态系统。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由于存在不同类型的石漠化,以植被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应各有不同。如:①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70%以上的石漠地区,土壤很少,土层极薄,地表水缺乏,基本不具备人工造林的条件。应采取全面封禁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和牲畜放养。利用周围地区天然下种能力,培育草类,进而培育灌木,最终发展乔木、灌丛、草本相结合的植被群。②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30%~50%的石漠化区域,采取人工补植的方法,补植香椿、桃、李、板栗、竹林、金钱草、板蓝根等经济型林草,然后封山。③对于岩石裸露面积在30%~50%的石漠化区域,坡度较缓,自然条件较好,已种575植有桃子、李子、柿子等经济树种,可有规划地发展人工草地(如象草、香松草),通过生态经济型林草为核心的植被恢复,重构石漠化地区的“秀美山川”。(3)发展沼气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解决农民能源问题。像恭城县那样,通过建设沼气池,利用秸杆、畜粪获得清洁而便利的沼气能源;沼气池肥料可用来种菜、种粮、追施经济林果;而利用作物秸杆,适量有计划的锄割地间杂草以及部分老化的牧草等,用于回填沼气池。从而实现能源、畜牧、材果、粮食等农业综合发展模式,这样既节约能源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又改善农村卫生。(4)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不仅能缓解人地矛盾,而且能提高人口素质,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岩溶生态环境的不良干扰,杜绝人为石漠化。(5)控制工业污染。对造成工业污染的企业,采取“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要使工业污染真正达标排放。(6)靠科技进步。为实现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成效,无论是石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还是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都涉及许多与生物学、地质学、水文学、经济学、农业学、环境医学等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广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科技进步来解决。

5 结语石漠化防治立足生态环境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也使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其总体上也促进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促进石漠化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思路,实行科技先行、百姓参与、政府支持、公司介入、市场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对石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弄清石漠化的环境特征、演变规律,筛选出喜钙、镁的速生树种、经济林树种及水源林树种,从实质上推进石漠化治理进程。在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把群众组织起来,积极实施育林、育草工程,自觉保护石山环境和土壤,实现生态重建和恢复。引进农产品经销公司,解决农产品销路及加工问题,将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为广西培养自己的石漠化治理的技术人才,以保证这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院学部.关于推进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若干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225-221.[2] 中国地质科学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市平乐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建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04.[3] 覃宇扬,杨清.聚焦石漠化[N].广西日报,2000-10-06,第二版.[4] 李德文.岩溶风化壳形成演化及其循环意义[J].中国岩溶,2001(3):44-49.[5] 周锦忠,吕英娟.石漠化的成因机理与防治对策[J].湖南地质,2003,22:43-86.

DesertificationcalamityanditsharnessingcountermeasureinGuangxiXUKun-lin(GuangxiUniversity,Nanning,Guangxin530004,Chin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