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2年第3期 ・43・
广西西部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刘艳 一,蔡德所 ’
(1.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广西南宁530023;2.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3.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广西南宁530023)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治理对策;广西西部
[摘要]在对广西西部的百色、河池两市的石漠化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总结了石漠化治理的典
型经验,针对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以及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
等建议。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2)03—0043一O3
1石漠化现状
河池市和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辖23个县(市、区)、274个
乡(镇),土地面积69 709 km ,2010年总人口781.82万人,其
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当地岩溶地貌发育、旱
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是著名的老、少、边、山、穷地区…。
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高岭峻,当地的基础设施不足,经
济发展缓慢,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其经济建设的投
入,但是石漠化区群众生活条件仍十分艰苦。据遥感调查结
果,20世纪末两市的石漠化面积为1.57万km ,占广西石漠化
总面积的56.5%,是广西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2石漠化成因与特点
2.1 自然因素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地貌(石漠化)赖以发育的
基础。河池、百色两市位于红水河、右江河谷上游,属云贵高原
东南缘、桂西山地与桂西南岩溶低山的交接地区,受云贵高原
持续剧烈上升影响,形成了重峦叠嶂、峡谷深切的峰丛山地地
貌与峰林石山景观 J。地层多为泥盘一二迭系以碳酸盐层为
主的浅海相沉积层,巨厚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多期断裂构造极
度发育,为岩溶地貌发育创造了条件。
(2)气候条件。气候对岩溶地貌发育、形成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降水和温度两个方面。两市地处低纬度地区,炎热多雨、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使溶蚀的化学反应速度大大提高,地貌多
向负向形态(封闭洼地和岩溶谷地平原)演变,极有利于岩溶地
貌发育 。
(3)土壤植被。在石灰岩地区由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土壤
称为石灰土。石灰土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
营养元素供给不足和不平衡,水分含量偏低,质地偏黏重。同
时,潮湿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其含量
较大气往往要高出数十倍,具有很强的溶蚀能力,从而大大加
速了岩溶地貌的发育与演化过程 ~0。因此,在石灰土上发育 的植被具有旱生性、石生性和喜钙性等特点,其自然生产力低,
植被恢复速度缓慢 。
2.2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环境破坏加重,是岩溶地区水
土流失、石漠化加剧的重要因素。
(1)过度砍伐植被。近50年来,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使
岩溶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的森林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20
世纪60年代,在“向山上要粮”口号的错误指导下,农民大量毁
林开荒种粮;80年代实行了山林承包责任制,但由于管理滞后,
大量的集体林木被砍伐;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筑
用材需求量快速增加,木材被大量砍伐并输出。
(2)人地矛盾突出。岩溶地区山高坡陡耕地少,环境容量
极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人口承载量不宜大于
100人/km 。2010年两市人口密度为112人/km ,超载
12%,虽然超载量不大,但人口分布不均衡,例如平果县岩溶区
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4%,而人口却占到全县总人口的
67.83%;凌云县60%的人口分布在40%的岩溶石山区域。人
口倒挂使得岩溶区土地资源更加缺乏,群众不得已才要向山区
要地
3石漠化治理措施
20世纪末以来,河池、百色市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治理工程,
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改善石山区生态环境的办法。
(1)基础设施“大会战”。2002年河池市东兰、巴马、风山3
县开展了基础设施“大会战”,由国家投入22亿元,建设项目涉
及交通、水利、教育、卫生、人畜饮水、生态建设、电力、通信等l2
类34个大项75 312个项目,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生活
条件,发展了县域经济。同时,“大会战”也使3县的生态环境
得到了明显改善,石漠化扩大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2)林业生态示范区。2001年国家林业部门启动了森林生
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作为重点公益林试点之一,广西每年获
得补助1.75亿元,其中岩溶区获得的补助款约占总额的 ・44・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2年第3期
37.6%。在补助资金的支持下,通过建立林业生态示范区,提
高了群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和生态意识,促进了岩溶区石漠化
治理和森林植被保护工作的开展 。
(3)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自2004年开始,在水利部
和广西区政府的支持下,在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的隆
林、西林、凌云、乐业、南丹、天峨、凤L【J 7个县先后开展了水土
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措施包括修建地头水柜、谷坊、梯地、
沼气池,实施封山育林,栽植经济林等,至2008年共完成中央投
资7 102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470 km ,新建坡改梯
2 333 hm ,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明显的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实施整村推进、异地安置。对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资
源匮乏难以生存的地方,当地政府实行了异地安置政策。例
如,河池市在广东省的对口支援下,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首批
整村推进的异地搬迁扶贫工作,仅环江县就征地2.5万hm ,建
设居民点271个,安置岩溶区群众1.4万户6.65万人,大大减
轻了岩溶区的环境压力。都安县南亮村村民谭全伟从岩溶区
迁移到环江县移民点后,贷款2万元种水果、养猪等,第三年收
入就达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 000元,比原来在岩溶区时年人
均纯收入700多元增加了近5倍。
(5)实行扶贫助困、结对帮扶政策。为了巩固“大会战”的
成果,解决岩溶区贫困群众积累少、底子薄、生产资金短缺的实
际问题,扶贫办每年下拨专项扶贫资金,例如百色市每年通过
市扶贫办下拨的扶贫开发资金就有2 000万元,另外还有每年
1.2亿元的扶贫贴息贷款,用以帮助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生产
和产业开发。同时,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安排下,各单位开展
对口扶贫,帮助岩溶区的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6)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为加快岩溶区的石漠化治理,
2008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启动实施了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试点工程。在自治区发改委的统筹协调下,农业、林业、水利、
水产、畜牧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植被恢复、基本农田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食草畜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异地扶贫搬迁等
六大工程。项目区通过恢复植被、发展食草畜牧业,促进了生
产,保护了生态;结合水土保持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并完善配套
设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计划地组织劳务
输出和异地扶贫搬迁,以减轻岩溶区生态压力,逐步改善群众
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4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4.1存在的问题 (1)群众参与热情不高。不少岩溶区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缺
乏热情,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众认为治理石漠化对自己的生活影
响不大,生活比较困难的群众对治理石漠化充满希望,但更多
的是无奈和忍受。群众是治理石漠化的主体,转变他们的意识
和观念,树立长期与石漠化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是治理石漠化成
败的关键。为此,政府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广泛
深入地扩大宣传,想群众所想,特别是贫困群众所想,尊重他们
的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脱
贫致富,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 (2)重建轻管现象普遍存在。笔者在各地的调查中发现一
些前几年才修建起来的水利工程、乡村公路,由于缺乏后期管
理而损坏严重。~次在某村的调查中听当地干部介绍说:“这 几年在上级扶持下,陆续修建了不少地头水柜和人饮水柜,但
仍有3个月缺水,要求上级继续支援”。但到了现场才发现在
村子附近的3个水柜中仅1个有水,其余两个中1个因引水渠
被树叶、淤泥堵塞而引不进水,另一个则因水柜底板和墙体有 裂缝而出现漏水。管理工作不到位,建好的防治设施也很难发
挥效益。调查中,我们听到的多是反映还缺什么、还要什么,很 少听到现有工程效益发挥如何、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要求
在管理上提供什么帮助,可见管理部门对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
重视不够,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 (3)不重视科学规律。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必须依靠科
学技术,比如什么土质、气候适宜种什么样的植物,用什么方法
饲养牲畜长膘快,如何培育适合当地的良种以提高农作物单
产,如何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修建水柜、沼气池要掌握哪些
技术,异地安置点如何选择才不会出现地质灾害等,都需要遵 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但在调查中,常常发现不尊重科学、不讲
究技术的情况,造成水柜开裂蓄不上水、沼气池建成后不能使 用、异地移民安置点出现地质滑坡、果树长势很好就是不结果
等,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4,2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治理石漠化是 改善岩溶区生态环境、帮助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而帮助
群众树立信心则是石漠化治理成败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视 察田阳县永常村时指出:“扶贫先扶志,这条路走对了”。治理
石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岩溶区群众是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因此要充分调动他们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了解治
理石漠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向他们宣传示范区的成功经验,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且在治理措施实施中尊重他们的意见和
建议。
(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 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出现了“人口增长一扩大耕种一毁林一水
土流失一石漠化”的状况,因此要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先下大力
气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对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地 方,要继续实施异地安置政策,逐步恢复生态。同时,要努力提
高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环境意识,除着力贯彻落实九年义务
制教育外,还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由教育、扶贫、科
技等有关部门协作举办生产技能培训班,提高群众的生产技 能,扩大就业门路。
(3)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三分建,七分管”,石漠化
综合治理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管理。因此,在规划时 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包括建设、管理、监督等制度和管理
机构,落实责任。在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协助主管部门建 立和完善管理网络,强化管理职能,建立项目完工后的回访制
度和后评估办法,防止“边建设、边破坏”或“建设时一窝蜂,建
成后一齐松”的现象,保证建成一处、管好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11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2011:39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