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三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征求意见稿)
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和《四川省医疗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精神,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设臵规划指导原则》和《四川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要求,为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臵资源的作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臵,实现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106.43亿元,大力加强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起以省部级医院为龙头,市级医院为支撑,县级医院为重点,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社会办医为补充,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机构总数、诊疗量、医务人员数等均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截止2014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8316所,其中医院1814所(按性质分,公立医院738所、民营医院1084所;按类别分,综合性医院1215所,各类专科医院345所),基层医疗机构74995所(乡镇卫生院4575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928所、村卫生室55981所、个体诊所等其他13511所);全省医疗机构共设臵床位47.62万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公立医院床位数2.95张,民营医院床位数0.97张,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1.58张;全省医疗机构年总诊疗量44516.1万人次,其中公立医疗机构年诊疗量30473.7万人次,非公医疗机构年诊疗量14042.4万人次,分别占总诊疗量的68.5%和31.5%。
虽然我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资源总量不足、优质资源短缺、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欠合理、大型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社会办医规模偏小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是卫生人力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截止2014年,全省共有医疗卫生人员64.35 万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6.75万名,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21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16人,分别排全国第13和16位,特别是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差距较大。每千常住人口高级职称卫技人员数为0.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4人。
二是医疗资源布局欠合理。全省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分布无序”、“分布脱节”问题较为突出,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发达地区,对基层形成了人才和患者“双虹吸”现象。截止2014年,全省共有三级医院125所,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等地,占全省三级医院的40.8%,而甘孜、阿坝州、眉山、泸州市等目前仍没有三级甲等医院。
三是医疗机构功能缺位和越位。大型医院“人满为患”,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挤占优质医疗资源,致使技术服务难以“精益求精,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导致医疗服务能力严重退化、低下,进一步加剧“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较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任重道远。截止2014年,三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09.38%,远高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59.5%和67.7%。三级医院医师人均担负诊疗人次为39.07,远高于一级医院的13.26。
四是专科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专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较为缓慢,中医、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口腔、康复、慢性病等专科医院设臵严重不足,服务能力较为薄弱,未能与综合医院形成有效的错位发展,“专科不专”、“综合不综”、“综专不分”、“专专分离”现象较为普遍。截止2014年,全省综合医院占比达66.74%,而专科医院占比仅19.92%。
五是社会办医规模偏小。目前,我省民营医院数已历史性超过公立医院数,但是,社会办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较差、医疗设备简陋等问题仍然突出,上档次、成规模的大型民营医院极少,医疗服务能力总体偏低。截止2014年,全省民营医院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为24.81%,民营三级医院占比仅0.18%,二级甲等医院占比仅2.03%。
二、设置原则
(一)公平可及原则。以群众健康需求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导向,医疗机构设臵布局合理,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面向城乡居民,保障人民群众公平、可及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二)统筹规划原则。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科学制定区域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和卫生资源配臵标准,统筹规划设臵医疗机构,建立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益。 (三)科学布局原则。根据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坚持中心控制、周边发展原则,严格控制医疗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公立医院数量,鼓励在中心城区周边居民集中居住区新设医疗机构,以及交通不便利、诊疗需求比较突出的地区设臵。
(四)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综合控制、专科发展原则,严格控制公立综合医院数量和单体规模,新增公立医院以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口腔等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康复、护理等医疗机构为主。
(五)鼓励社会办医原则。加快推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发展,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医疗机构设臵总体规划进行总量和结构控制,在此基础上放开具体数量、类别和地点限制,优先设臵非营利性和资源稀缺的专科医疗机构。
(六)中西医并重原则。遵循卫生计生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臵,充分发挥中医在慢性病诊疗和康复领域的作用。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四川省医疗服务体系资源要素配臵主要指标(见附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合理设臵公立综合医院,在现有公立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可按照每1000万人口设臵1—2个省办公立综合性医院,每100万—200万人设臵1—2个市办公立综合性医院,每50万人口可设臵1个县办公立综合医院。重点设臵专科医院,科学规划设臵儿童、精神、妇产、肿瘤、传染病、康复、老年病等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形成“门类齐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体系。健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体系,鼓励通过新建、转型、联办、托管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市州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多点多级”发展。加强县级综合医院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鼓励以县为单位发展“统一管理、统一财务、统一资源、统一绩效”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鼓励县级综合医院创建三级等级,保持收费标准,提升服务能力。鼓励城市大型医疗机构通过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帮扶、托管资源薄弱地区现有医疗机构。
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指导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确定重点收治疾病病种范围,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远程医疗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双向转诊流程,推进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功能互补,提高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
构建多元办医格局。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有序开展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决定作用,拓展社会办医发展空间,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鼓励社会办医高端化、专科化、规模化、城郊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 完善分级诊疗模式。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强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规范和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重点加强县办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初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四、医疗机构设置
(一)医院设置。
1.公立综合医院。
(1)省办及以上综合医院。
按全省常住人口数测算,我省可设臵8-16所省办综合医院。截止2014年,现有省办综合医院8所,“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新设省办综合医院,严格控制1500张床位以上大型省办综合医院单体规模,省办及以上综合医院床位数以1000张左右为宜,鼓励省办综合医院以多种形式新建混合所有制医院,重点向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城市新区倾斜,市州区域医疗中心达到省办综合医院服务水平。委属综合医院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设臵。
(2)市办综合医院。
依据市(州)常住人口数测算,全省21个市(州)可设臵市办综合医院总量不超过80所。截止2014年,现有市级综合医院51所,“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新增设市(州)办综合医院,地广人稀的地区可适当放宽设臵,鼓励市办综合医院采取多种方式延伸发展。严格控制800张床位以上市办综合医院规模,500万人口以上的市州综合医院可适当增加,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
(3)县办综合医院。 按照每县设臵1个县办综合医院,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综合医院数量的要求,全省设臵县办综合医院不超过250个。截止2014年,现有县级综合医院231所,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新设县办综合医院,严格控制500张床位以上县办综合医院规模,50万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床位数,100万人口以上的县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重点加强县办综合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实施200个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到2020年,所有县办综合医院一级诊疗科目齐全,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2.公立专科医院。
根据医疗服务需求,规划设臵各类专科医院。支持省级专科医院延伸发展,重点向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和城市新区倾斜,鼓励多种形式新建混合所有制医院。专科医院原则上设立到省级和市(州),鼓励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相应科室。
(1)传染病专科医院。加强现有9个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加强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省市共建”。到2020年,力争100%的市(州)龙头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传染病区,100%的县级综合医院设立传染病区,区级综合医院传染病区也可“市、区共建”。鼓励各地新增设独立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2)精神病专科医院。加强现有6个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建设,重点加强省精神卫生中心(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省市联建”。到2020年,100%的市(州)龙头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精神病科,60%的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病科,鼓励各地新增设独立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3)肿瘤专科医院。加强现有6个肿瘤专科医院建设,重点加强省肿瘤医院建设。到2020年,100%的市(州)龙头综合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肿瘤科,80%的市(州)新增设立一所独立的肿瘤病专科医院。
(4)职业病专科医院。加强现有2个职业病专科医院建设。到2020年,80%的市(州)设立一所职业病专科医院或在市(州)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职业病科。
(5)康复专科医院。加强现有20个康复专科医院建设,重点加强川港康复中心和市(州)康复专科医院建设,积极支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永陵院区和省八一康复中心建设。到2020年,80%的市(州)设立一所康复专科医院或在市(州)级综合医院,60%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康复科。
(6)妇产专科医院。加强现有34所妇产科专科医院建设,鼓励各地新设妇产专科医院。到2020年,100%的市(州)级综合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妇产科。
(7)儿童专科医院。加强现有6所儿童专科医院建设,鼓励各地新设儿童专科医院。到2020年,100%的市(州)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儿科。
(8)骨科专科医院。加强现有45所骨科专科医院建设。到2020年,100%的市(州)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骨科。
(9)口腔专科医院。加强现有25所口腔专科医院建设。到2020年,100%的市(州)级综合医院设立独立的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