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种温度和时间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种业文摘 加入时间:2008-10-28 15:22:52 点击:5254 浸种温度和时间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王玉龙 夏斯飞 刘荣宝 (扬州市农业局 江苏扬州 225009) 摘要: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和稻作方式的多样化,同一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其浸种时间不一,不同品种在同一时期播种,其浸种时间也有所差异。本文明确了扬州市主体品种不同时期的浸种时间。 关键词: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吸水率;发芽率 浸种的目的在于使稻谷均匀吸足发芽所需水分,稻谷吸水速度与温度有关【1】,而稻谷吸足发芽水分所需浸种的时间,因水温而不相同【2】。就粳稻而言,日平均气温18℃以上需浸种48 - 60 小时, 18℃以下需浸60-72 小时,少数品种需更长一些(如盐稻8号)。传统的发芽率测定规定,水稻在30℃水温中浸24小时后,置于30℃或20-30℃发芽床上,10天后测定发芽率【3】。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和稻作方式的多样化,如果水稻种子浸种仍然墨守成规,凭老经验操作,往往造成水稻种子浸种时间过长,种子养分外释,出现异味导致发芽不齐、发芽率较低,甚至在催芽的过程中导致高温烧芽的现象。针对近年来水稻浸种存在的问题,我们对目前扬州市应用的主体品种进行了室内浸种试验,摸清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吸足发芽所需水分的时间,为指导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品种:宁粳1号、扬辐粳8号、淮稻9号、皖稻68(糯稻)。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07年4月10日进行。试验设两因素浸种温度和浸种时间,每因素设三个水平。浸种温度:20℃、20℃-25℃、25℃,浸种时间: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发芽温度设置与浸种温度相对应,分别为18-26℃、22-28℃、24-32℃。每个品种9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4次。各处理取经过精选的种子100g,分批浸种,取出爽干后称重,测定吸水率。称重后按预先设置的温度放入光照培养箱,整个发芽试验按《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要求, 14天后计算其相应的发芽率。 2 结果与分析 2.1浸种温度与时间对种子吸水和发芽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浸种温度的升高,种子的吸水速度加快,吸水率越来越大。当浸种温度为20℃时,浸种24小时,种子已吸足自身重量30%的水分,浸种48小时,吸水率为1.32,浸种72小时,吸水率达到1.34。当浸种温度为25℃时,浸种24小时,吸水率就达到1.32,相当于20℃条件下浸种48小时的吸水率,25℃条件下浸种48小时的吸水率相当于20℃-25℃条件下浸种72小时的吸水率。 表1 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对吸水和发芽的影响 单位: % 时间 温度 20(℃) 20~25(℃) 25(℃) 吸水率 发芽率 吸水率 发芽率 吸水率 发芽率 24h 1.3 87 1.31 91 1.32 92 48h 1.32 91 1.33 91 1.36 89 72h 1.34 90 1.36 90 1.39 89 结果还表明,当浸种温度20℃时,浸种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时,发芽率分别为87%、91%和90%,说明20℃时浸种需要2-3天;当浸种温度20-25℃时,浸种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时,发芽率90-91%,说明20-25℃时,浸种1-2天即可;当浸种温度25℃时,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渐降低,浸种24小时发芽率为92%,达到最大值,浸种72小时已出现异味,说明25℃浸种只需1天即可。 2.2浸种温度和时间对不同品种吸水率的影响 不同浸种温度条件下,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不同品种吸水率均逐渐升高,且表现一致。宁粳1号、扬辐粳8号和糯稻皖稻68均在浸种温度25℃、浸种72小时吸水率达到最大,分别为1.4%、1.31%和1.52%。扬辐粳8号因千粒重略低,吸水的速率较快,浸种温度20-25℃之间,浸种24小时就能基本吸足能发芽所需的水份;浸种48小时和72小时继续吸水的数量很少,且25℃的情况下,浸种48小时已有异味,20℃和25℃情况下,浸种72小时处理的多数种子已经破胸露白。糯稻皖稻68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浸种,也表现出浸种时间越长,吸水数量越大的规律;但与粳稻相比,在同等条件下,糯稻的吸水量和吸水速度都明显高于粳稻。 表2 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对不同品种吸水的影响 单位: %
品种 时间(h) 温度(℃) 20 20~25 25
宁粳1号 24 1.29 1.32 1.32 48 1.31 1.33 1.33 72 1.39 1.38 1.4
扬辐粳8号 24 1.26 1.25 1.26 48 1.26 1.27 1.29 72 1.3 1.3 1.32
淮稻9号 24 1.25 1.27 1.28 48 1.28 1.28 1.29 72 1.3 1.31 1.3
皖稻68(糯) 24 1.4 1.39 1.41 48 1.41 1.42 1.47 72 1.49 1.46 1.52 2.3浸种温度和时间对不同品种发芽率的影响 同一品种,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变化,发芽率差异较大。由表3可以看出,宁粳1号在浸种温度20℃时,浸种24、48、72小时的发芽率分别为82%、91%、82%,说明宁粳1号在浸种温度20℃时,以浸种48小时为最佳,浸种时间过短或过长发芽率都明显下降;浸种温度20-25℃时,浸种48小时发芽率达最大。浸种温度20℃、20-25℃时,浸种时间超过48小时,发芽率反而大幅度下降。浸种温度25℃时,浸种24、48、72小时的发芽率相差不明显,但浸种72小时的处理多数种子已经破胸露白,因此,宁粳1号在浸种温度25℃时,浸种1-3天均可。 扬辐粳8号在浸种温度20℃时,以浸种72小时发芽率最大,比浸种48小时的发芽率高出3个百分点;当浸种温度为20-25℃时,浸种24小时或72小时的发芽率相同,均达到96%,而浸种48小时发芽率只有94%,因此扬辐粳8号在浸种温度20-25℃时,浸种1天或3天均可;当浸种温度为25℃时,浸种24小时的发芽率最大,达98%,浸种48小时发芽率降至93%,且浸种48小时已有异味,浸种72小时多数种子已经破破胸露白,因此扬辐粳8号在浸种温度25℃时,浸种1天即可。 淮稻9号在浸种温度20℃时,浸种24小时发芽率为78%,而浸种时间延长至48小时和72小时,发芽率分别为89%和88%,因此淮稻9号在浸种温度20℃时,浸种2-3天均可;当浸种温度20-25℃时,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发芽率逐渐增大,以浸种3天为宜;当浸种温度为25℃时,随着浸种时间的延长,发芽率明显下降,浸种24小时的发芽率比浸种72小时的发芽率高7个百分点,因此浸种温度25℃时,淮稻9号只宜浸种1天,延长浸种时间将严重影响发芽率。 糯稻皖稻68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浸种时间的长短对发芽率基本没有影响。在20℃的条件下,浸种24h就能正常发芽。 不同品种达到最大发芽率时所需的浸种温度和浸种时间不同。宁粳1号在20-25℃浸种48小时发芽率达最大,为92%;扬辐粳8号在25℃浸种24小时,发芽率达最大,为98%;淮稻9号在20-25℃浸种72小时,发芽率达最大,为92%;糯稻皖稻68在20-25℃浸种72小时,发芽率达最大,为93%。因此生产上,因根据品种特性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确定适宜的浸种时间,使发芽率达到最大值。 表3 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对不同品种发芽率的影响 单位: %
品种 时间(h) 温度(℃) 20 20-25 25
宁粳1号 24 82 90 88 48 91 92 87 72 82 81 86
扬辐粳8号 24 96 96 98 48 94 94 93 72 97 96 97
淮稻9号 24 78 84 89 48 89 88 83 72 88 90 82
皖稻68(糯) 24 91 91 92 48 92 91 92 72 90 93 90 3 小结与讨论 3.1在不同浸种温度条件下,浸种时间长短对种子吸水有较大影响。浸种种间越长,吸水越多,温度越高,吸水越快。但从浸种温度和时间的交叉作用分析,温度25℃时浸种24小时,相当于20℃浸种48小时,浸种48小时则相当于20℃浸种72小时,试验表明,当气温高时,应适当缩短浸种时间,否则容易出现异味而降低发芽率。 3.2因品种掌握浸种时间是提高发芽率的关键。水稻种子吸水量的最低要求是吸足种子本身重量26%,即可正常发芽【4】。试验表明,各个品种对正常发芽率的最低吸水量,要求各有不同。宁粳1号在吸足本身重量的30%时,已经具备了种子正常发芽的条件;扬辐粳8号在吸足本身重量的25%、淮稻9号在吸足本身重量的28%时,已能正常发芽;糯稻皖稻68吸水快,吸水量大,在水温20℃的情况下,浸种24小时已吸足本身重量的40%。因此,宁粳1号浸种时间在常温情况下不能超过48小时,扬辐粳8号、皖稻68在常温下浸种24小时即可,淮稻9号在常温下浸种以24-36小时为宜。 3.3不同温度、不同浸种时间对种子发芽有较大的影响。试验各处理发芽率的结果表明,5月上旬播种的水稻种子,浸种时间可略长,但不能超过48小时;催芽温度可略高,本试验认为30℃即可;在5月20日前后的塑盘抛秧,以及6月上中旬的直播稻,所有品种浸种以24小时为宜,延长浸种时间,发芽率会明显下降。 3.4在大面积生产上,为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病害,必须全面进行药剂浸种,从浸种的药效考虑,结合本试验结果,我们认为,所有粳、糯稻品种,药剂浸种时间不宜超过48小时,且药剂浸种后,应用清水淘洗,将种子平摊5cm以下,让其自行破胸露白,切忌直接将种子堆放于编织袋中,以免口袋中间部分种子因呼吸作用出现高温烧芽,更没有必要对种子进行加温催芽。
参考文献 [1]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安徽农学院合编《作物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91) [2]浙江农业大学、华中农学院、江苏农学院等合编:《实用水稻栽培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黄学林、陈润政等编《种子生理实验手册》(农业出版社,1985) [4]国家技术监督局,《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T3543.1-3543.7-1995)(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