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 矿业科学技术 第38卷第3期 朱集井田构造及其控制特征研究 刘春平,孙明聪 (淮南矿业集团朱集矿井建设项目部,安徽淮南232100) 摘要:通过对朱集井田构造与控制特征的研究,基本掌握了井田构造的发育规律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矿 井地质、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地温、地压、瓦斯治理和顶板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构造;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TD163 文献标识码:A
朱集井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与怀远县 交界处的武前庄与骑龙庄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淮南 市潘集区和怀远县。东西长约12.5km,南北宽约 3.5 km,面积45.1 3 km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 4.0Mt/a,设计服务年限82.6a。2007年7月1日 破土动工,预计2011年8月份投产。主要开采二 叠系B、C组煤层。 1 淮南矿区区域构造特征 淮南煤田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北缘,东与郯城~ 庐江断裂呈截切,西以麻城~阜阳断层连接周口凹 陷,北接蚌埠隆起,南以老人仓~寿县断层与合肥 中生代盆地相邻,东西长180km,南北宽l5~ 25km,盆地面积约3 200km (见图1)。 图1 淮南煤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示意图 l一中生界,2一上古生界,3一下古生界和中上 元古界,4一下元古界和太古界,5一中生代花岗岩, 6一断层,7一逆冲断层。图中方框区内为淮南煤田 残存煤盆地主体构造为一复向斜,呈近东西向 展布,并在南北两翼发育了一系列走向压扭性逆冲 断层,造成两翼的叠瓦式构造,使部分地层直立倒 转,褶皱发育(见图2~图3)。南翼的舜耕山和阜 阳~风台断层组成了舜耕山、八公山、刘庄由南向 北的推覆体。北翼的上窑一明龙山~尚塘断层组 成了上窑、明龙山由北向南的推覆体。在复向斜内 部,地层倾角平缓,一般10~20,为一系列宽缓褶 曲,其中陈桥一潘集背斜隆起幅度最大,是复向斜 内的主要构造。除近向EW构造外,区内还发育一 组与郯~庐断裂带大致平行的NE~NNE向横切 正断层,和一组NW~Nww向正断层。 1.1 EW向构造 复向斜内EW向构造包括褶曲和断层(见表1 和表2)。褶曲构造由几个向斜和背斜组成,包括 谢桥~古沟向斜、陈桥~潘集背斜、尚塘~耿村集 向斜和唐集一朱集背斜,这些近东西向的宽缓褶皱 的轴面略向南倾,意味着由南向北的运动方向和主 应力方向。
图2 淮南煤田构造纲要图 ①李嘴子向斜,②八公山背斜,③谢桥古沟向斜 ④陈桥潘集背斜,⑤尚塘耿村向斜,⑥朱集唐集背斜 图3 淮南煤田南北向构造剖面图
南侧的谢桥~古沟向斜两翼倾角不对称,北缓 南陡,甚至出现南翼倒转,局部被逆断层冲断破坏。 由于向斜是在强烈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造成区 域性封盖的构造条件,有利于煤层瓦斯的保存而不 利于瓦斯的逸散,另一方面,褶皱和冲断作用又强 烈破坏了煤层的原生结构,形成构造软煤,易引起 煤与瓦斯突出,这是位于淮南煤田南部老区的李
一、
谢一、新庄孜、李嘴子等矿是煤与瓦斯突出高发
矿井的主要原因。 矿业科学技术 第38卷 陈桥~潘集背斜北翼陡而南翼缓,轴部略有起 伏,向东西两端倾没。在潘集一带,轴部被剥蚀破 坏,形成冲积层与煤系的直接对接,为煤层瓦斯的 田,浅部EW—NWW向断层发育.瓦斯逸散严重, 而深部断层较稀少,造成瓦斯逸散较少,故瓦斯含 量高。在小断层和次级褶曲发育的局部,构造煤发 逸散创造了良好的通道。位于背斜翼部的潘三井 育,是瓦斯突出的高发地带。 表1 淮南煤田EW向构造
表2 淮南矿区EW向断裂构造 区内的阜阳一舜耕山断层、阜阳一凤台断层等 均为向南倾的逆冲推覆断层,使太古界霍邱岩群逆 冲在煤系地层之上,钻孑L控制推覆距离至少20kin 左右,东西延长120km,东至郯一庐断裂。这些断 层的冲断面一律上陡下缓,剖面上呈叠瓦扇组合, 收敛于呈波状起伏的基底滑脱面。穿越合肥盆地 ~大别山造山带的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刘德良, 1984)揭示,华北陆块以大幅度向南、向大别山造 山带之下作一系列陆内俯冲(见图4),其最北缘即 图4 华北板块南缘深部地球物理剖面图 著名的淮南反向逆冲带,对应于明龙山~尚塘集逆 冲断裂带,构成淮南复向斜与蚌埠隆起的分界,太 古界向南逆冲于三叠系和二叠系之上。 据王桂梁等(1992)研究,淮南煤田南部边界 阜~凤断层的推覆距离大于5kin,而相应规模的逆 冲断层有2—3条,累计推覆距离应为15kin以上。 而据我们根据平衡剖面法进行的估算,淮南煤田逆 冲推覆断层之下原地系统的缩短率约为27%,淮 南煤田按20km宽计算,其缩短量应在5km以上。 这一缩短量引起地层在弯曲缩短时沿软弱地层破 坏形成层问滑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缩短量是靠煤 层变形和煤体结构破坏来调节的,因此在l1—2、 13—1等煤层形成了较为发育的构造煤。 1一第三系,2一白垩系,3一侏罗系,4一古生界 元古界,5一元古界太古界6一太古界,7一莫霍面, 8一逆冲断层 1.2 NE—NNE向构造 包括断裂和褶曲构造,断裂构造见表3,NE— 第3期 刘春平,等:朱集井田构造及其控制特征研究 85 NNE向的褶皱多数是井田内的次级小褶皱,延伸 不远,起伏也不大,但这些小尺度的构造对局部的 构造煤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表3 淮南矿区NNE向断裂构造 名 称 性质 走向 倾向 1.3 NW—NWW向构造 该组构造以井田内的中小断层和次级褶曲为 主,断距不很大,横向上延伸也不远。次级褶曲起 伏幅度不大,在短距离内倾伏。尽管规模不大,但 仍对淮南矿区的主采煤层C13—1煤层的原生结 构造成了破坏或加剧了破坏。如谢桥矿1151(3) 工作面内的轴向NW向的小褶曲和潘三矿东三采 区的NW向次级褶曲等,对所在区域的构造软煤的 发育造成重大影响。 2 区域构造演化 华北聚煤盆地是一个克拉通盆地,有古老的变 质杂岩组成的基底和中、新元古界的准盖层沉积。 加里东期之后,盆地南、北、西三面均形成褶皱带, 使得华北盆地成为一个南北有边、西隆东倾的大型 萁状盆地。淮南所处的华北板块南缘地区在石炭 ~二叠纪,形成了适宜聚煤的沉积环境,发育了含 多层可采煤层的含煤岩系。到三叠纪,则形成了统 一坳陷中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将石炭~二叠纪煤系 埋藏起来,在正常古地热场作用下,煤级不断增高。 印支期末,山西组煤层的煤级达到长焰煤~气煤, 煤级由南向北有增高趋势,普遍进人热降解气生成 阶段。随着印支期末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拼 贴,区域构造抬升,一次生气作用中止。 燕山早、中期,华北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的 进一步缩短产生强大的近NS向挤压力,最大主应 力方向多在175~187之间,并且接近水平,在造 山带北侧发育了华北板块内的区域性逆冲断层系 向板内传递,抵达华北聚煤区南缘,以前展式方式 扩展(王桂梁等,1992),在早期大型坳陷基础上形 成了近EW向的开阔褶皱和相伴生的断裂系统,受 蚌埠隆起的阻挡,淮南复向斜北翼形成尚塘集反冲 断层和随后应力松弛后的正断层,形成本区构造格 架的雏形。 燕山晚期,尤其晚白垩世末期以后,由于太平 洋库拉板块以NNW方向向欧亚大陆的汇聚俯冲, 造成了最大主应力方位在300—330之间,形成了 NW向正断层和NNE向左行走滑正断层,即著名 的郯(城)~庐(江)断裂带。在淮南矿区,则形成 了一组平行于郯~庐断裂的NNE向正断层。在丁 集井田东部和潘三井田之问形成细晶岩小型岩床 和煌斑岩小岩株。 晚第三纪以后,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汇 聚碰撞,形成了近NS向的挤压应力场,主压应力 的方向在NE20左右,华北板块发生近东西向伸 展,使得NNE向断裂重新活动,发生块断掀斜作 用,并对早期形成构造进一步改造。
3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3.1总体构造特征 朱集井田位于淮南煤田东北部,淮南复向斜的 次级褶皱朱集一唐集背斜及尚塘~耿村集向斜的 东段,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背、向斜(见图5),北 部为朱集一唐集背斜,其南翼与潘集背斜北翼构成 较宽缓向斜,沿轴向有所起伏。背、向斜构造在井 田西段表现明显,背斜较为紧密,背、向斜轴向为 NWW向,地层倾角较陡,背斜轴向东倾伏,井田中 段和东段地层倾角比较平缓,形成比较宽缓的背向 斜构造。 区内已发现落差大于lOm的断层3O条,如图5 所示,其中正断层17条,逆断层13条。断层展布 方向以NWW及NW向为主导,少数为ME向。 本区构造形态为一轴向北西西的背、向斜,而 7勘查线以东区段呈现为向东倾斜的单斜,25勘查 线背斜轴部附近两翼地层倾角25。~45。,其它地 区地层倾角平缓,一般在3。一l0。之间;断层不甚 发育,以边界断层及其附生断层为主,组合规律性 较强。另外,区内局部有岩浆岩侵入。 3.2 构造分区 按照构造特点,以F207断层、F24断层和F16 断层为界,可将本井田划分为四个块段:如图5所 示,由西向东分别为紧密背向斜区、宽缓背斜I区、 宽缓背斜Ⅱ区和单斜构造区。西部紧密背向斜构 造区为二十一线以西由北部隆起和南部凹陷两部 分组成,其中北部隆起为轴向NWW的背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在2O。~30。,局部达45。,南部凹陷 为尚塘~耿村集向斜,向斜北翼地层较缓,地层倾 角一般在3。~5。,南翼地层较陡,地层倾角一般在 25。~3O。 86 矿业科学技术 第38卷 图5 朱集矿地质构造图及构造分区 宽缓背斜I区与宽缓背斜Ⅱ区均系朱集~唐 集背斜延伸部分,背斜轴部与两翼高差一般为30 ~50m,地层倾角一般2。~7。。宽缓背斜I区范围 为F16断层与F24断层之问,为紧密背斜向宽缓背 斜过渡区;地层倾角一般在3~7。。宽缓背斜Ⅱ区 范围为F24断层与F207断层之间块段,该单元背 斜轴部扩展到最大,煤层中部最平缓,地层倾角一 般2。~5。,特别是DF112、OF113断层组与F207断 层之间的块段倾角更小,高差在20m左右。该单 元的北部边界断层西部为F201断层,东部为明龙 山断层。另外,在该单元西南区、F24断层附近形 成了一个向斜。 东部单斜构造区总体为一走向NNE,倾向SSE 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在5。左右。该地质构 造单元内,北部明龙山断层附近形成一个背斜,应 为朱集~唐集背斜延伸部分。
4结语 朱集井田地质构造特征与区域构造的演化密 切相关,掌握了井田构造的发育规律及其演化的过 程,就能为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与瓦斯地质工作的 开展奠定基础,为地温、地压、瓦斯治理和顶板管理 提供依据。
(上接第70页) FX1-53。/_30~65。H:0—3m、FX2:35。/_30~70。 H:8m、DF10:217。/_30~60。H:10m等三个断层的 影响。其中DF10和FX2影响更大,DF10断层影 响长度约600m,FX2断层影响长度约450m。下图 为回采工作面实测剖面,在这个剖面上,工作面受 断层影响的范围最大,150m的工作面,受到两断层 的影响,只有前端约60m采的是煤层,工作面后部 9O多米全部采的岩石。这样既增加了回采难度, 也对媒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 对策思考 因为潘北煤矿为新建矿井,井田精查地质报告 及其它现有资料提供的地质构造情况与井下实际 揭露的构造情况有出入,要想在矿井采区或工作面 设计阶段就解决走向断层及其它斜交断层给采掘 带来的问题尚有难度。但对于已有揭露的走向断 层,在其周边布置新工作面时应该考虑尽可能把断 层布置在采区或工作面的边角煤柱之内,尽量减少 对采掘工作的影响。随着井下采掘工作的不断深 入,在井田区域内的地质构造情况基本掌握以后, 就有可能在采区或工作面布置阶段,从设计方面或 采取其它综合措施,从根本上排除走向断层对采掘 的影响或减小这种不利影响。目前在潘北煤矿生 产建设的前期,我们可以做的地质工作是全面地收 集井下采掘工程中揭露的地质构造资料,掌握其走 向、落差大小、影响范围等信息,为以后采取综合措 施,根本解决走向断层对采掘工作面影响问题提供 详实可靠的地质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