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实际履行

合同法,实际履行

合同法,实际履行

篇一:论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

论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

摘要: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是合同的履行原则之一。实际履行是合同法上的一项重要的违约救济制度。各国对此使用的条件和态度有所差异。贯彻实际履行原则,能够督促合同双方当事人积极改善经营管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分析实际履行原则的性质、法律地位的演变、意义,实际履行与其他违约责任的适用关系,并借鉴不同国家关于实际履行制度的立法规定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来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实际履行制度。

关键字:实际履行;损害赔偿;违约金;定金

合同的实际履行原则是合同的履行原则之一。要求双方当事人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标的履行,而不能任意给付金钱或其它办法代替的履行。实际履行是对违约的一种重要的救济措施,各国对此使用的条件和态度有所差异。如果把实际履行作为违约责任的优先适用形式,在适用中往往会陷入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不履行合同会造成对合同效力和契约价值的破坏;另一方面,尊重合同的效力并实际履行合同,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甚至在某些场合会对违约方构成不公平。当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违约方做出履行的期待利益时,法律是否有必要强制违约方实际履行?

现在要借鉴不同国家关于实际履行制度的成功经验,来完善我国《合同法》中的实际履行制度,正确引导当事人在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之间合理选择最佳救济方式,以求达到既维护合同效力,又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之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实现一般公平正义与个别公平正义的平衡。

一、实际履行原则的内涵及性质

实际履行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履行自己的义务,未经权利人同意,不得以其他标的代替履行或者以支付违约金和赔偿金来免除合同规定的义务。实际履行原则是合同履行原则之一。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当事人首先应自觉地按照合同的约定式规定的标的履行,不得任意以其他给付来代替;二是在一方当事人不能自觉履行时,首先应承担实际履行责任,即在支付了违约金与赔偿金之后如果对方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仍应按约定的标的履行。确立实际履行原则的目的在于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保证供给,防止一方任意违约,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如果允许合同债务人随意以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来代替实际履行,合同的法律效力也就不存在了,商品交易的秩序也就难以维持。当然,采用实际履行原则也并非坚持一切合同都必须实际履行,双方经协商可以变更或解除合同,债权人如并不要求必须实际履行,也可以用支付违约金和赔偿损失的方法免除债务人的合同义务。在贯彻实际履行原则时,

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债权人的实际要求确定是否必须履行。实际履行的构成要件包括:第一,必须有违约行为的存在。第二,必须要由非

违约方在合理期限内提出继续履行的请求。第三,必须依据法律和合同的性质能够履行。第四,实际履行在事实上是可能的和在经济上是合理。

二、实际履行原则在我国的法律地位的演变及意义

我国《合同法》规定实际履行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合同是贯彻、执行指令性计划的工具,实际履行原则主要是为保证国家经济计划的实现。其次,过去我国长期存在物资短缺的现象,实际履行原则可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计划的范围大幅度缩小,而且计划构成以指导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为辅,过去长期存在的商品供不应求现象已基本消除,实际履行作为合同履行原则的地位正在消失,逐渐成为一项违约救济制度。

实际履行原则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1、从根本上说,实际履行原则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要求。贯彻实际履行原则,有利于各经济组织生产的顺利进行。 2、实际履行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实际履行合同会达到企业顺利地生产出预计生产的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要求。3、贯彻实际履行原则,能够督促

合同双方当事人积极改善经营管理,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4、实际履行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反映双方当事人所追求的目的,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确实实现。

三、实际履行与其他违约责任的适用关系

实际履行在我国违约责任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于实现当事人的订约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明确认识实际履行的这种地位与作用,就必须探讨实际履行与赔偿损失、违约金等其他违约责任形式之间的关系。

1、分析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

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和依合同规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实际履行与损害赔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二者是否可以相互替代。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约定损害赔偿能够排除实际履行,认为约定赔偿是赔偿损失的特殊形式,赔偿损失与实际履行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赔偿损失之外,不能再要求实际履行或者采取其他的补救措施。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违约方在承担损害赔偿以后,如果债权人还要要求其履行合同义务的,那么违约方应当继续履行,即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能够并用。英美法系中,当事人一方违约时,除特别情况的外,首要违约救济是违约赔偿金,而不是实际履行。实际履行作为衡平法上的救济方式,只是一种补充救

济方式,并且总以例外的方式存在。在英美法系,与违约赔偿金相比较,实际履行之所以处于这种地位,主要的原因是:赔偿损失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保护非违约方的利益。非违约一方取得赔偿金以后可以获取他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来替代。实际履行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在很多情况下,不管是客观方

面的原因或者是主观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导致实际履行不能执行。

2、分析实际履行与违约金

违约金,是指根据当事人的约定或法律的规定,违约方在违约时应当向非违约方支付的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新合同法就实际履行和违约金的关系作出了不同的规定。该法第114条第3规定:“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可以看出来,新合同法只允许在迟延履行这种违约情形下实际履行和违约金责任同时并存,并且还须有当事人的约定。同时,在存在其他违约情形下,违约金可以替代实际履行。违约金替代实际履行对使双方当事人有好处,债权人既获得了补偿,又可以及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实现其合同目的。如果效率违约具有合理性,则违约金替代实际履行是合理的。所谓“效率违约”是指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违约方作出履行的期待利益。

四、实际履行原则的比较法分析

两大法系由于历史传统、司法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对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两种救济方式的选择上有不同的侧重和价值取向。在大陆法系中,承担违约责任的主要形式是实际履行。法国法将实际履行作为一项最基本的优先于赔偿损失的救济措施,德国法则将实际履行当作对违约的首要补救方式。与此相对,在英美法中,实际履行仅仅是衡平法上的补救措施,只有在损害赔偿不能对受害人提供充分救济时才能加以运用。西方立法之中,虽规定实际履行应优先的也有,但多数国家规定损害赔偿应优先考虑。

(一)大陆法系的实际履行制度

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以实际履行作为违约的救济方式,这应该与“大陆法系学者一贯认为违约行为在道德上应受非难性历来是合同责任存在的重要依据”有关。但是在不同的国家它的适用范围并不一样。

1、罗马法

罗马法中,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金钱赔偿的救济方法运用的十分广泛,而实际履行的方式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罗马法不规定实际履行这一违约责任形式,是为了限制当事人的自助行为,否则债权人将拘禁债务人,或将其作为奴隶在市场上出卖,或加以杀戮,而金钱赔偿则可以防止这种残酷的自助行为。对此,罗马法学家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盖

尤斯认为:在所有的程式诉讼中,存在一种支付金钱的命令,即使诉讼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某种特定物,裁判官也不会命令被告交付该物。乌尔比安认为:如果数人有义务作某种不可分割的给付,则在债务难以分割时,金钱赔偿是最佳办法。

2、法国法

法国法将实际履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救济措施。《法国民法典》第1184条规定:“双方契约的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其义务时,应视为有解除条件的规定。在此情况下,契约并不当然解除,债权人有权选择:或有可能履行契约时,要求他方履行契约,或者解除契约,或者请求损

害赔偿。”从这条看,法国法在很大范围内允许债权人提起实际履行的诉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法国,实际履行也是受到一定限制的,它仅适用于给付财产的合同关系中。

3、德国法

德国法认为,强制实际履行是对不履行合同的一种主要救济方法。当债务人不履行合同时,债权人都有权要求债务人强制实际履行。《德国民法典》第241条规定:“债权人基于债的关系,有权向债务人要求给付。给付也可以是不作为。”这条可以看出,债权人可以请求法院判令债务人强制实际履行合同。当然,法院只有在债务人履行合同有可能时,才能作出强制实际履行的判决。当德国法院作出强制实际履行的判决时,应按德国民事诉讼法典规定的程序执行。

(二)英美法上的实际履行制度

普通法是指在11世纪诺曼人征服英国后通过法院判决而逐步形成的适用于全英格兰的一种法律。衡平法是在14世纪开始的,大法官法院的大法官们以公平正义原则和规则对普通法的修正、补充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在英美法系中,普通法是不存在强制实际履行的违约救济方式的,强制实际履行只是衡平法的救济制度。强制实际履行在衡平法上又称为特定履行,它是指法院发布一道命令,称为特定履行令,强制要求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如约履行他的合同义务。英美法系的强制实际履行是为了弥补普通法上赔偿损害的救济手段的不足而产生的。损害赔偿是普通法最重要的救济手段,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损害赔偿不一定是适当的。违约造成损失不好确定以及强制债务人赔偿损失要比强制他实际履行具有属性的合同债务容易一些是实际履行方式运用的原因。在普通法与衡平法平衡发展的过程中,普通法的救济措施仍然广泛地被采用,而衡平法的救济却受到了多种限制,往往是在损害赔偿金不足以弥补损失时才可能判令强制实际履行。英美法系对衡平法的实际履行的限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王制定的大法官是衡平法的创始人,也是衡平法的执行者。衡平法就是在大法官的审判实践中运用教会法、普通法和中世纪西欧商法的一些原则和规范,并加以改进和完善而形成的。同时,衡平法也是为了弥补普通

法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产生的。衡平法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以实现自然正义为主要任务。第二,通过金钱进行损害赔偿是否可以达到受害人对于合同所能达到的预期利益。一般来说,需要受害人必须举证证明赔偿损失是一种不充分的救济。但是,对于买卖土地以及买卖其他特殊或非常稀有的从别处不易得到的有形财产的合同,由于合同涉及到独一无二的财产或具有特殊价值的财产,通过损害赔偿不可能达到受害人预期的目的,这时法院就可以直接发布实际履行命令。第三,违约的性质是否具有人身方面的属性。对于提供具有个人性质的服务合同,美国法院不作实际履行判决。原因有三个:第一,对这种履行的质量进行评判很困难。第二,在合同当事人之间有纠纷之后,他们之间具有的信任往往已经不存在了,强迫实际履行是不合理的。第三,在某些情况下,强制实际履行会使提供个人性质的服务的一方处于类似奴隶的地位,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相符合。第四,对强制实际履行的监管是否会很困难。如果实际履行会造成在执行监督上很不容易执行,法院就不会作出强制实际履行的判决。在英美法系,法院

对于需要经常由其监督的合同不发出特别履行命令,因此,雇佣合同根本不可能实际履行,建筑合同必须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准许。第五,受害方能否提供对应的履行。当受害方不能就其承担的合同义务的实质性部分作出履行,法院就

不会强制违约方履行其合同义务,除非受害方能够就自己的履行提供令法院满意的担保。

(三)两大法系关于实际履行适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的频繁与复杂程度的提高,两大法系在具体救济手段的适用方面表现出趋同与融合。所谓“效率违约”是指违约方从违约中获得的利益大于他向非违约方作出履行的期待利益。英美法有关实际履行的规定是受到了效率违约理论的影响。它既体现了法律的效率价值,又弥补了单纯法律分析方法的不足。在大陆法系国家中,一般将实际履行与金钱赔偿作为并行的两种违约救济方式。英美法系中,衡平法是大法官法院的大法官们以公平正义原则和规则对普通法的修正、补充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实际履行本是衡平法为弥补普通法上的不公平、不充分的损害赔偿而产生的,它的适用范围在刚开始及其有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判例认为过去过分强调实际履行给法院和败诉方带来的负担,而无视在越来越复杂的交易关系中实际履行是更有效的救济方式,因此在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合并后,越来越倾向于扩大适用实际履行救济。而在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强调实际履行优先的原则,但是是否采取实际履行的选择权在当事人手中,实际履行的范围并不十分广泛。比如当债务人违约而对债权人没有利益可言时,则不主张适用实际履行,大部分的债权人宁愿采取金钱赔偿的方式,除非

履行对债务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合理理由。此外,在具有个人性质的劳务合同中,实际履行也达不到合同履行的目的。

五、我国法律对合同实际履行的规定及其局限性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此条确定了实际履行作为违约责任的一种主要形式。第10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合同法》第110条又规定了实际履行的例外,即在三种情况下债权人不允许主张实际履行违约责任。这三种情形分别是:第一,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第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第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这三种例外实际是确立了实际履行这一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应是由债权人主动提出请求。我国有关的法条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合同一经订立对合同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合同只要一经成立,当事人就应该依照合同规定的内容履行,一直到合同终止,当事人的义务才能消灭。我国《合同法》第91条明确规定了合同权利、义务只有在七种情形下方才终止。而这七种情形中是没有合同权利义务因违约责任的承担而终止这一种情形的。既然法律未规定违约责任承担后合同就终止,则合同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

应有权利或有义务在违约责任承担后继续依合

篇二:《合同法》关于合同履行地的规定与《民诉法》关于合同履行地规定的关系

《合同法》关于合同履行地的规定与《民诉法》关于合同履行地规定

的关系

一、合同要履行——依据《合同法》确定履行地

当事人双方就各自所负义务的履行地,未约定或约定不明,无法协商达成补充协议且按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仍无法确定的,履行期届至,当事人欲履行己方所负义务时,依据《合同法》确定即将履行的义务所在地。

【法条】

《合同法》

第六十二条: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目的】

在履行地点为履行,为适当履行,在其他地点为履行则否。此时依据《合同法》确定即将履行的义务所地点,除为适当履行己方义务外,还具有以下作用:

(1)确定验收地点;(2)确定运输费用由谁负担、风险由谁承受;(3)确定标的物所有权是否移转、何时移转;

二、合同已实际履行——依据《民事诉讼法》确定合同履行地

合同已实际履行可分为三种情况:已全面适当履行、瑕疵履行及加害履行。其中瑕疵履行包含履行迟延或不适当履行。加害履行是指债务人的履行有瑕疵且因其瑕疵而致债权人受履行利益之外的损害。

就该合同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此时合同履行地是确定法院管辖权的依据,故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确定具体案件中合同的履行地。

盈科律师事务所大要案中心主任向阳律师指出,在实务中需注意若《民事诉讼法》未对特定类型合同的履行地做出明确规定,提起诉讼时,此处的确定管辖的“合同履行地”应是诉争义务的履行地,而非合同主给付义务履行地。

【法条】

《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八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没有实际履行,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又都不在合同约定的履行地的,应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十九条:购销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对交货地点有约定的,以约定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没有约定的,依交货方式确定合同履行地;采用送货方式的,以货物送达地为合同履行地;采用自提方式的,以提货地为合同履行地;代办托运或按木材、煤炭送货办法送货的,以货物发运地为合同履行地。

购销合同的实际履行地点与合同中约定的交货地点不一致的,以实际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

第二十条:加工承揽合同,以加工行为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财产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以租赁物使用地为合同履行地,但合同中对履行地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补偿贸易合同,以接受投资一方主要义务履行地为合同履行地。

【目的】

确定诉讼管辖

三、合同未履行——依据《民事诉讼法》确定合同履行地

合同未履行,指债务人根本没有履行债务,包括履行不能与拒绝履行两种情形。

就该合同履行状况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应当依据《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确定合同履行地,并以此作为确定

法院地域管辖的依据。

【法条】

同上

【目的】

确定诉讼管辖

篇三:什麽是合同实际履行原则

什麽是合同实际履行原则?

答:合同实际履行原则是指按照合同标的不折不扣地实现其内容的行为。也就是合同当事人必须按照合同上写的什麽标的就一定要交付什麽标的,实际履行时,签订合同双方当事人应交付和接受的标的,除由于实际履行不可能或履行已无实际意义等原因外,不得任意降低标的物标准,变更标的物或以货币代替实物。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概念是什麽?

答:《合同法》第二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建筑法》第十五条规定:“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主要权利义务是:建设工程发包人有取得建成的建设工程的权利,有支付工程价款的义务;建设工程承包人有交付

建设工程的义务,有取得工程价款的权利。综上所述,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概念应当是: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发包人和承包人为完成双方商定的建设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签订施工合同谈判的依据是什麽?

答:谈判施工合同各条款时,发包人和承包人都要以下列内容为依据:

一、法律、行政法规这是订立和履行合同的最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守。也就是在双方谈判合同具体条款时,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谈判只能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法律和行政法规允许范围进行谈判。例如:《招标投标法》第九条规定:“招标人应当有进行招标项目的相应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已经落实,并应当在招标文件中如实载明。”根据这一规定,如要求承包人垫付建设资金,这是与法律相抵触的,如果签订这类合同,是属于无效条款。

二、通用条款《通用条款》各条款中有四十多处需要在《专用条款》内具体约定。因而《专用条款》具体约定的内容,在谈判时,都要依据《通用条款》这条谈判约定。

三、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工作情况和施工场地情况建设工程的工程固定、施工流动、施工周期长及涉及面广等特点使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都要结合双方具体的工作情况和施工现场等因素谈合同,离开双方的实际工作情况,妄谈合同具

体条款,会造成合同履行中产生纠纷或违约事件。双方在《专用条款》内对《通用条款》要进行细化,补充或修改。

四、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根据法律规定,招标工程必须依据投标文件和中标通知书订立书面合同。同时,还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施工合同有哪些法律特征

答:施工合同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必须以建设计划和具体建设设计文件已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前提。签订施工合同须以履行有关法定审批程序为前提,这是由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标的物为建筑产品,需要占用土地,耗费大量的资源,属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没有经过计划部门规划部门的批准,不能进行工程设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报建手续及施工许可证,更不能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需变更原计划项目功能的,必须报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

(2)承包人主体资格受到严格限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承包人,除了在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外,应当遵守企业资质等级管理的规定,不得超级承揽任务。

(3)签订及履行施工合同受到国家的严格监督管理。国家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包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招标法》

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招标。”

第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规

避招标。

法律对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有什麽要求?

答:《合同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建筑法》第十五条规定:建筑工程的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发包单位和承包单位应当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不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发承包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有什麽作用?

答:(1)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标文件就是要约,合同就是通过招标投标形式来要约和承诺。

(2)明确建设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一经生效之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双方就产生了法律上的关系。①施工合同是双方行为的准则;

②施工合同制约发包人和承包人;

③签订施工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3)是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实行监理的依据。监理工程师对工程实行监理离不开合同,离开了就没有了依据。

(4)是保护建设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权益的依据。

①施工合同依法保护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双方权益;

②追究违反施工合同的法律依据;

③调解、仲裁和审理施工合同纠纷的依据。

施工合同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1)施工主要是指工程的建筑与安装。施工合同是指施工人完成工程的建筑安装工作;

(2)《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施工合同的内容包括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双方相互协作等条款。

(3)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建设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和推行“示范文本”合同。施工合同有哪些特点?

答:(1)、合同“标的物”特殊首先,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生产的流动性,是区别于社会其他产品的根本特点。其次,建筑产品的类别庞杂,形成其产品个体性和生产的单件性。再次,建筑产品体积庞大,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多,一次性投资数额大。

(2)、合同履行周期长由于建筑产品的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建造周期都较长,不同用途,不同专业特点的建设工程工期长短也不同。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

(3)、合同条款内容多由于施工合同的“标的物”特殊,履行周期长等特点,施工合同条款除《合同法》规定的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双方相互协作等条款外,还有很多具体内容如:有关图纸、技术资料提供份数,保证工期的进度计划,提前或延误工期的责任、价款的预付和调整、设计变更、现场“三通一平”、地下障碍、工程分包、不可抗力、合同解除、缓建等重要内容。

(4)、合同涉及面广签订施工合同,必须遵守国家的多项法律和行政法规,由于施工合同条款多,涉及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也就多。如《合同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筑法》、《保险法》、《担保法》、《标准化法》、《文物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仲裁法》外,施工合同除了从法律、行政法规方面涉及面广外,从施工合同监督方面还涉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合同履行中产生纠纷还要涉及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合同纳税就要涉及税务部门。

什麽是通用条款?

答: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及建设工程施工的需要订立,通用于建设工程施工的条款。什麽是专用条款?

答:是发包人与承包人根据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结合

合同法第六条规定

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该原则对合同当事人的具体要求是: (一)在订立合同时,不得有欺诈或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 (二)在履行合同中,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及时通知、协助、提供必要的条件、防止损失扩大、保密等义务; (三)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也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及时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后契约义务)。 我国合同法确立合同自由原则,鼓励人们积极地利用合同实现自我意志的同时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地位诚实信用原则以社会为本位,追求衡平正义,要求人们在尊重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利益,对合同自由原则起到引导和矫正的作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适应了现代民法由个人本位迈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结合的潮流,但是,合同自由原则在促进了人性解放的同时,由于人性自身的脆弱和对个人利益的无限追求,使得不论法律多么周全,合同多么严密,只要当事人心存恶意,总能找到规避的方法。于是,就需要有防范性的原则,以便当事人在利用合同自由原则行事而发生与该原则不符的结果时,能对该结果加以修正,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具有法典化传统的国家里,在合同法中注入如“诚实信用原则”这样的弹性条款显得格外必要。 在我国合同法的原则体系中,对应与合同自由原则,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当事人在合同活动中讲诚实守信用,以善意的方式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得规避法律和合同义务。合同自由原则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合同关系当事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民事主体个人能力的发挥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但它在促进了人性解放的同时,由于人性自身的脆弱和对个人利益的无限追求,使得不论法律多么周全,合同多么严密,只要当事人心存恶意,总能找到规避的方法。于是,就需要有防范性的原则,以便当事人在利用合同自由原则行事而发生与该原则不符的结果时,能对该结果加以修正,诚实信用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具有法典化传统的国家里,为了解决人们在适用法律规则和当事人约定时产生的“合法不合理”现象,防止法律异化,在合同法中注入如“诚实信用原则”这样的弹性条款显得格外必要。因此,我国合同法原则体系中,十分重视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并围绕该原则形成一套详尽的规范体系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地位从诚实信用原则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正是在合同法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并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反映了法律对道德准则的吸收,这种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要求最早出现在合同履行领域。诚实信用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法,古罗马帝国对海洋的扩张使商品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创造了体现诚信的合意契约,而罗马执法官以裁量行为确认其具有法律效力,诚实信用原则第一次成为一种法律形式出现。而到《瑞士民法典》则将诚实信用原则作用的领域扩张到一切民事活动领域,成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使诚实信用原则不仅适用于债务人,也同样适用于债权人,不仅适用于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特别是在我国这样具有法典化传统的国家里,为了解决人们在适用法律规则和当事人约定时产生的“合法不合理”现象,防止法律异化,在合同法中注入如“诚实信用原则”这样的弹性条款显得格外必要。因此,我国合同法原则体系中,十分重视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并围绕该原则形成一套详尽的规范体系。 二、诚实信用原则对合同法原则体系的基础作用目前适用的合同法,不仅在合同法的一般规定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而且围绕着诚实信用原则,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合同义务体系和适用规则,从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解释乃至终止,整个交易过程始终贯彻着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丰富了我国合同关系的内容,体现了现代合同法对当事人保护周密化、精致化的趋向。诚实信用原则使我国合同法成为一个科学的规范体系。1、诚实信用原则与合同订立中的先合同义务按传统民法,当事人在合同成立前相互之间并无任何权利义务关系,

合同法中对违约责任的规定条款

合同法中对违约责任的规定条款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合同违约责任,文典律师特别整理了此篇文章,以下内容主要从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内容、违约责任特征及合同法对违约责任的规定条款三方面介绍,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一、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内容 1.违约形态 一是根据违约的时间,将违约分为实际违约和预期违约。实际违约是指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的不履行合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的情形。正如第107 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预期违约是指合同还未到履行期,但合同一方当事人用语言或者行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的情形。正如第108条的规定,合同虽然尚未到期,如果一方有不履行的表示,对方也可以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二是根据违约程度,将违约分为不履行和不适当履行。不履行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形。不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履行的合同义务不符合合同约定条件的情形。 2.责任方式 (1)实际履行:第109条规定,关于金钱债务,必须实际履行;第110条规定,关于非金钱债务,特殊情况不适用实际履行。这些特殊情况包括: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债务的标的不适合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2)赔偿损失:第112条规定,实际履行或采取补救措施后,如果对方还有损失,应赔偿。根据第113条的规定,赔偿的范围包括违约所造成的所有损失,该损失中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即应遵守“合理预见规则”。

(3)支付违约金:第11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违约金,也可以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但违约金不得过高或过低。 (4)执行定金罚则:关于定金的问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具体规定执行;如果当事人同时约定有违约金和定金的,只能选择其一执行。 (5)其他责任方式:第111条规定,违约方在履行合同义务时因为质量不符合约定,首先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责任方式的,非违约方可根据标的性质及损失的大小,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价等违约责任。 3.免责事由 第117条、第118条规定,只有不可抗力方可免除合同当事人的违约责任,但不履行合同的一方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4.其他 (1)防止损失扩大规则:第119条规定,非违约方不可坐视损失扩大,应当采取措施而未采取的,不得就扩大的损失主张赔偿。为防止损失扩大而支出的合理费用,由违约方承担。 (2)因第三人原因而违约:第121条规定,因第三人方面的原因而违约,不是免责理由。 (3)责任竞合:第122条规定,当发生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竞合时,受害人可以选择适用的法律。 二、违约责任特征 (1)违约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合同约定的义务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我国《民法通则》第六章“民事责任”就包含了

合同法案例(有答案)

合同法案例分析汇编(作业2010.4.19) 【案例1】甲企业(本题下称"甲")向乙企业(本题下称"乙")发出传真订货,该传真列明了货物的种类、数量、质量、供货时间、交货方式等,并要求乙在10日内报价。乙接受甲发出传真列明的条件并按期报价,亦要求甲在10日内回复;甲按期复电同意其价格,并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乙在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按甲提出的条件发货,甲收货后未提出异议,亦未付货款。后因市场发生变化,该货物价格下降。甲遂向乙提出,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买卖关系不能成立,故乙应尽快取回货物。乙不同意甲的意见,要求其偿付货款。随后,乙发现甲放弃其对关联企业的到期债权,并向其关联企业无偿转让财产,可能使自己的货款无法得到清偿,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述甲传真订货、乙报价、甲回复报价行为的法律性质。 (2)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对甲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何种权利请求,以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对乙行使该权利的期限,法律有何规定? 【案例1答案】 (1)甲传真订货行为的性质属于要约邀请。因该传真欠缺价格条款,邀请乙报价,故不具有要约性质。乙报价行为的性质属于要约。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内容具体确定;第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乙的报价因同意甲方传真中的其他条件,并通过报价使合同条款内容具体确定,约定回复日期则表明其将受报价的约束,已具备要约的全部要件。甲回复报价行为的性质属于承诺。因其内容与要约一致,且于承诺期限内作出。 (2)买卖合同成立。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本题中,虽双方未按约定签订书面合同,但乙已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甲亦接受,未及时提出异议,故合同成立。(3)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行使撤销权的请求,撤销甲的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以维护其权益。对撤销权的时效,《合同法》规定,撤销权应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该权利消灭 【案例2】2005年10月15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加工承揽合同。该合同约定:由B公司为A公司制作铝合金门窗1万件,原材料由A公司提供,加工承揽报酬总额为150万元,违约金为报酬总额的10%;A公司应在2005年11月5日前向B公司交付60%的原材料,B公司应在2006年3月1日前完成6000件门窗的加工制作并交货;A公司应在2006年3月5日前交付其余40%的原材料,B公司应在2006年5月20日前完成其余门窗的加工制作并交货。A公司应在收到B公司交付门窗后3日内付清相应款项。为确保A公司履行付款义务,B公司要求其提供担保,适值D公司委托A公司购买办公用房,D公司为此向A公司提供了盖有D公司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空白委托书和D公司的合同专用章。A 公司遂利用上述空白委托书和合同专用章,将D公司列为该项加工承揽合同的连带保证人,与B公司签订了保证合同。2005年11月1日,A公司向B公司交付60%的原材料,B公司按约加工制作门窗。2006年2月28日,B公司将制作完成的6000件门窗交付A公司,A公司按报酬总额的60%予以结算。2006年3月1日,B公司发生重组,加工型材的生产部门分立为C公司。3月5日,A公司既未按加工承揽合同的约定向B公司交付40%的原

《合同法》

《合同法》 一、定义 1、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在我国,合同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同法在为经济交易关系提供准则,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够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 3.合同又称为契约,是市场经济社会最常见的商品交换法律形式。 4.我国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特征 1.合同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即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互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将能够发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须达成协议,即意思表示要一致。[1] 3.合同系以发生、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为目的。 4.合同是当事人在符合法律规范要求条件下而达成的协议,故应为合法行为。

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双方当事人之间就发生了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担违约责任。三、法律性质 1.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合同是两方或多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民事法律行为。 四、合同可撤销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可以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成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因欺诈成立的合同; (四)因胁迫成立的合同; (五)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 五、合同无效 根据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以下情况,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者利益;

合同法法条释义 第六十八条

合同法法条释义第六十八条 法条原文 第六十八条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丧失商业信誉; 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法条文义解释 本条规定了不安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又称先履行抗辩权,指双务合同成立后,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对方不能履行义务,或者有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可能时,在对方没有履行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有权中止履行合同义务。在双务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当事人没有后履行抗辩权,故法律设立不安抗辩权,使其在对方无力履行的情况下享有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权利。 不安抗辩权是一种自助权,只要证据表明对方有不能为对待给负的现实危险时,负在先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可以中止履行合同。无须对方当事人同意,也无须经过诉讼或者仲裁程序。设立不安抗辩权制度的目的在于,预防因情况变

化之一方遭受损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经济的原因,大多数双务合同的二项债务,在履行期限上往往不一致。如何保护先给付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是立法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而不安抗辩权制度就是一项重要的保护合同信用,防止合同欺诈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主体具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和财产,建立不安抗辩权制度,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的需要,符合合同法保障交易安全的价值目标。 为了防止滥用不安抗辩权,合同法对行使不安抗辩权的要件、程序作了明确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的要件如下: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抗辩方负有先为给付的义务。不安抗辩权为双务合同的效力表现,其成立须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并且该两项债务基于对价关系。 第二、由确切的证据表明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为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合同法第68条规定了履行能力明显降低的情形有: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是之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经营状况发生恶劣的变化,从而导致财产大量减少,从而引起履行债务的能力丧失或者可能丧失。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是之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以逃避债务为目的,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别的地方或者将自己的对企业投入的资金撤回。丧失商

迟延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如何承担

资深房地产专业律师靳双权点评一起合同违约案件 最好的房产纠纷律师靳双权点评一件合同违约案件 专业房产律师靳双权评析一件合同违约案件 房屋买卖纠纷律师靳双权点评一件合同违约案件 东城区房产律师靳双权解析一起合同违约案件 北京著名房产律师靳双权点评一起合同违约案件 北京房产律师靳双权点评一件合同违约案件 北京房产律师靳双权解析一起合同违约案件 迟延履行合同的违约责任如何承担 房地产律师靳双权作为从业十余年的资深房地产律师办理了大量房地产纠纷案件,积累了大量办理房地产案件的经验,现在房地产律师靳双权将这些案件改编为房地产纠纷案例,如果和你正在经历的纠纷相似,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本案件是一起迟延履行合同违约责任承担问题案件,现在我把这个案子改编为案例的形式,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安全,本文当事人全部使用化名) 一、基本案情 2014年4月1日,贾梅(买方,乙方)与林灵(卖方,甲方)及居间人龙俊公司签订《买卖定金协议书》,约定贾梅购买林灵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某301号房屋。次日,买卖双方签订了《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房屋价款为600万元,价款由买受人一并支付给出卖人,同时约定定金数额为20万元。合同约定贷款100万元,房屋过户后3日内卖方交付房屋。合同签订当日,三方就上述《北京市存量房屋买卖合同》又签订《补充协议》。协议约定,贾梅于批贷函下发后1个工作日内将首付款500万元以资金托管的方式支付给林灵;双方于央产上市表下发后15个工作日内共同前往贷款机构办理贷款申请手续;税费全部由贾梅承担;买卖双方任何一方逾期履行本补充协议约定的义务的,每逾期一日,违约方应按日计算向守约方支付房屋总价款万分之五的违约金;卖方应于2014年5月15日前取得《中央在京单位已购公房上市出售登记表》,如未按期

合同法真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合同法试卷 (课程代码00230)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甲公司为某知名饮料生产商,为提高公司业绩,向各大超市、商场寄送了其生产的多种饮料的价目表。甲公司的行为属于 A.要约 B.承诺 C.要约邀请 D.新要约 2.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协议,双方法定代表人均在合同文本上签了字,但都未加盏公章或合同专用章。不久甲方开始分批交货,乙方收货后付款。后因货物质量问题发生争议,诉至法院。双方协议的效力是 A.协议无效 B.协议有效 C.合阏未成立 D.合同已成立未生效 3.下列合同条款中无效的是 A.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 B.由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 C.格式条款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 D.约定因过错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责的 4.张某欲将自己祖传的青铜牛变卖给李某,价款4万元,6月1日交付青铜牛,李某 10目内付款,并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6月1日,张某将青铜牛交给李某,后由于李某拒不履行付款义务,双方发生争执。张某主张李某应当支付款项,并承 担违约责任,而李某则认为双方没有按约定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未能成立,其愿返 还青铜牛,但不付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双方未按约定订立书面合同,合同不能成立,李某有权不付款,但应返还青铜牛 B.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合同,但张某已交付青铜牛,李某也已接受,合同成立,李菜应付款

合同法答案1

合同法 1. 中学生高某,16周岁,身高175公分,但面貌成熟,像二十七、八岁。高某为了买一辆摩托车,欲将家中一套闲房卖掉筹集购车款。后托人 认识李某,与李某签订了购房合同,李某支付定金5万元,双方遂后到房屋管理部门办理了房屋产权转让手续。在这个事例中高某属于(B)。 A. 无行为能力的人 B. 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C. 完全行为能的人 D. 控制行为能力的人 2. 合同的订立必须要经过的法定阶段有(A)。 A. 要约和承诺 B. 意思和表示 C. 起草和抄写 D. 协商和谈判 3. 公序良俗原则中的公序是指社会的(B)。 A. 司法秩序 B. 公共秩序 C. 通行秩序 D. 重要秩序 4. 口头要约开始生效的时间为(C)。 A. 相对人接到要约之时 B. 相对人尚未接到要约时 C. 相对人了解要约的内容时 D. 相对人接到要约尚未了解内容时

5. 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对承诺开始生效的时间采取的是(A)。 A. 到达主义 B. 通知主义 C. 发出主义 D. 双方约定 6. 我国合同法第33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的,签订确认书的时间是(A)。 A. 合同成立之前 B. 合同成立之后 C. 与合同成立同时 D. 双方约定 7. 合同成立的地点为(B)。 A. 合同签订地 B. 承诺生效地 C. 合同当事人主营业地 D. 合同当事人居住地 8. 采取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合同的成立地为(C)。 A. 合同签订地 B. 承诺生效地 C. 收件人的主营业地 D. 合同当事人居住地 9. 招标公告在一般情况下为(B)。 A. 要约之准备 B. 要约之邀请 C. 要约 D. 承诺

合同法六大义务

1. 编号:_______________ 2. 3. 4.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21. 22.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23. 24.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5. 26. 27. 28. 1. 合同法六大义务

30. 下列选项中体现合同关系相对性的是() A. 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 B. 债务人无偿处分其财产使债权人的债权受到侵害,债权人可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处分行为 C. 债务人向债权人交付标的物被第三人毁坏时,债权人追究第三人的侵权责任 D. 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31. 在确定无名合同的法律适用时,首先应考虑适用() A. 合同法的一般规则 B. 类似的有名合同的规则 C.买卖合同的一般规则 D.交易习惯 32. 甲明知自己的车子被盗,仍然积极地与乙磋商订立车子买卖合同,致使乙花费一定的订约费用,甲对乙的订约费用可基于() 获得赔偿。 A. 违约责任 B. 侵权责任 C. 缔约过失责任 D.违约责任或缔约过失责任 33. 甲对乙声称:“我正在考虑卖掉家中祖传的一套家具, 价值10 万元”,乙立即向甲表示:“我愿意以10 万元价值购买此套家具”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对乙的表示构成要约 B. 乙对甲的表示构成承诺 C. 甲对乙的表示构成承诺 D. 乙对甲的表示构成要约

因迟延履行且经催告导致的合同解除

因迟延履行且经催告导致的合同解除 来源:中律网作者: 迟延履行,在广义上包括给付迟延(债务人的迟延)和受领迟延(债权人的迟延)。给付迟延是指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能够履行而没有按期履行债务。受领迟延则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做出履行时,未能及时接受债务人的履行或没有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提供必要的协作。《合同法》第94条第3款所规定的当为给付迟延。 债务人在履行期限到来后,未履行债务,按照债权人是否需经过催告才能解除合同,可以将履行迟延导致的合同解除分为两种,一是非定期行为履行迟延的合同解除,二是定期行为履行迟延的合同解除。 所谓非定期行为,是指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对债权人的利益并无根本影响,债务人的履行迟延不会立即导致债权人主要合同利益落空的行为。对于因非定期行为的合同解除,许多大陆法国家民法典均有明文规定。如《德国民法典》第326条第1款规定:“双务契约中当事人的一方对于应当的给付有迟延时,他方当事人及以意思表示对其履行给付规定适当的期限,告知在期限届至后经拒绝受领给付;期限届至后,一方不及时履行给付,他方将因其不履行而有损害赔偿或解除契约的权利。” 根据《合同法》第94条第3款之规定,对于非定期行为的合同解除,必须具备如下要件: (1)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未履行义务或债权人未按期接受债务人的履行。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债务人未按约履行债务,即构成了迟延,通常债务人在迟延一段时间后,仍会继续履行;但如果债务人在履行期届满后明示

或默示不履行合同,则履行迟延转化为拒绝履行,适用拒绝履行规则。另外,在债务人已按期进行了适当履行后,债权人未按期及时接受履行,也将构成迟延。 (2)在履行期到来后,债务人没有履行合同主要义务,或债权人未及时接受主要义务的履行。债务人没有履行任何义务,或者债权人没有及时接受任何义务的履行,都违反了合同的约定,都应承担违约责任。解除合同为一种比较剧烈的经济手段,一旦合同解除将导致恢复原状的法律效果,当事人都不必履行各自原定的义务,合同目的自此落空。如果仅仅是合同从义务或附随义务的迟延履行,就允许相对人解除合同,对迟延人未免不公平,也会损害正常的交易秩序。因此,只有迟延履行的是合同的主要义务才可能导致合同解除的后果。 (3)需经债权人催告,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合同义务:非定期行为的履行迟延,需经催告方可解除合同,为大陆法和英美法各国的通例。合同解除权的行使甚为剧烈,合同效力因此而溯及既往地归于消灭。而履行期限一般不会对合同当事人的期待利益产生根本影响,迟延履行往往并不会导致合同期待利益严重或完全丧失。债务人迟延履行债务,通过由其承担损害赔偿的违约责任即可维护交易公平。若规定一旦迟延履行,债权人即有权解除合同,对债权人过于苛刻,也违背“履行优先”原则,从而阻碍商品的畅通流转,妨害物尽其用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对非定期行为的履行迟延,债权人必须进行催告,给予履行人第二次机会,在额外期限届满仍不履行的,方可解除合同,这从社会公益和当事人利益的衡平上,都较为适宜。 所谓定期行为,是指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对当事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

合同法复习题

4合同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l. 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因承包合同发生的纠纷 A. 属合同法调整 B.不属合同法调 整 法调整 D.参照合同法调整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合同的是 ( A. 买卖合同 B .个人借贷合同 3. 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是 ( B ) A. 相同的概念 C. 相互交叉的概念 ( B ) C.当事人明确约定由合同法调整的,属合同 4. 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当解除的条件具备时,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消灭 的行为,称为 ( C ) A. 合同撤销 B.合同撤回 C ?合同解除 D.合同无效 5. 当事人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租赁期限内如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出租人有权提前解除合同, 这称为 ( B ) A. 直接向债务人的受让人主张权利 B ) C. 租赁合同 D. 承揽合同 B.两个不同的概念 D.相互印证的概念 A.协议解除 B.约定解除 6. 协议解除的实现方式是通过 ( A A.要约与承诺 B.通知 7. 甲向某出版社乙去函,询问是否出版了有关司法考试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乙立即向甲邮 寄 了司法考试的资料五本, 之间的合同属于 ( B A. 已经成立 C ?法定解除 D.双方解除 ) C.招投标 D.拍卖 甲认为该书不符合其需要,拒绝接受,双方因此发生了争议。 ) B.未成立 C.效力待定 D.无效 8.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方式是 ( C ) 甲乙

B. 依据与债务人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关提出申请 C. 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D. 以债务人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 下列选项中,属于非违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实际履行的是( C ) A. 基于提供个人服务合同产生的债务 B.基于合伙合同产生的债务 C.金钱债务 D.非金钱债务 10. 下列选项中,属于违约责任形式,但不可以并用的是( D ) A. 损害赔偿与定金 B.损害赔偿与实际履行 C.损害赔偿与修理、重作、更换 D.损害赔偿与约定损害赔偿 11. 下列选项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违约责任违反的合同义务既包括约定义务,也包括法定义务 B. 违约责任的主体既可以包括义务人,也可以包括由当事人约定的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 C. 违约责任以有效的合同关系存在为前提 D. 违约责任主要具有补偿性 12. 对于预期违约,非违约人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 A ) A. 既可以在履行期限到来以后要求毁约方实际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不必等 待履行期限的到来而直接要求毁约方实际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B. 只能在履行期限到来以后要求毁约方实际履行或承担违约责任 C. 只能在履行期限到来前要求毁约方实际履行 D. 由人民法院裁定非违约人可以采取措施的期限 13. 根据《合同法》规定,能产生抵销法律后果的方法是( C ) A.当然抵销主义 B.当事人有抵销的意思 C.将抵销意思通知对方 D.诉讼 14. 无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原因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的情形是( B ) A.受托人过失 B.受托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C.受托人无过失 D.受托人辞任 15. 合同当事人互负债务,先后履行顺序已有约定,后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可在先履行的当事人未履行之前或履行有瑕疵时,拒绝对方的履行请求,《合同法》称此为( A ) A.先履行抗辩权 B.同时履行抗辩权 C.不安抗辩权 D.先诉抗辩权 16. 合同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义务时,当第三人未能履行或履行有瑕疵时,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的是( A ) A.合同的债务人 B.第三人 C.合同债务人和第三人共同承担 D.合同债务人和第三人连带承担 17. 在债权人提起撤销权诉讼中,一旦债务人的行为被撤销,则债务人行为的无效始于 ( C ) A.人民法院判决之日 B.人民法院判决确定日期 C.债务人行为实施日 D.债权人提起诉讼之日 18. 债务承担成立的要件之一是债务承担须经债权人同意,根据《合同法》规定,债权人拒绝同意债务承担时,债务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债务承担合同( B ) A.效力待定 B.无效 C.不成立 D.对第三人有效,对债权人无效 19. 我国《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 6 个月以上的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未采用书面形式的 租赁合同( D ) A.无效 B.效力待定 C.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D.有效,但视为不定期租赁 20.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出卖人义务的是( D )

(整理)合同法重点归纳.

合同法重点归纳 考点一、合同的成立 (一)要约的概念 要约须是由特定人向特定的受要约人发出的有明确的缔约意图、内容具体、确定意思的表示。(例外为对不特定人的要约) 区别1:要约与要约邀请 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寄送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 注意2:不可撤销的要约(合同法第19条) 目的:阻止要约发生效力 撤回和撤销 1.撤回条件:先于要约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 目的:使要约的法律效力归于消灭 2.撤销条件: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18) 1.确定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不可撤销 不得撤销 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不可撤销,并为履行合 (19条)同作了准备工作 (二)承诺的概念(合同法第21条) 1.承诺须由受要约人做出 2.承诺须在承诺期间内到达——否则构成逾期承诺 3.承诺须与要约内容相一致——否则构成承诺变更 注意1:承诺变更(合同法第30、31条) 1.实质性变更:承诺无效,构成新要约 2.非实质性变更:承诺有效,除非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不得变更 注意2:逾期承诺(合同法第28、29条) 1.可归责于承诺人的迟延 A.迟发迟到,承诺原则上无效 B.例外:要约人及时通知该承诺有效的,合同成立 2.不可归责于承诺人的迟延 A.未迟发而迟到,承诺原则上有效 B.例外:要约人及时通知承诺逾期而不接受的,视为新要约 考点二、合同的效力 合同成立,生效 合同成立与生效:合同成立,不生效力:附条件和期限的合同 合同成立,效力有瑕疵:效力待定、可撤销、无效 合同的效力合同符合生效要件:有效的合同 合同的效力状态:合同主体不合格:效力未定的合同(先无效后有效)(是否符合生效条件)意思表示不真实:可撤销的合同(先有效后无效) 合同内容违法:无效的合同 一)效力未定的合同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释义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四条释义 第二十四条当事人对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合同法频道为您整理、等合同法相关知识,分类齐全,欢迎浏览。如果还有其他疑问,请点击查看,感谢您的访问。 【条文主旨】 本条是对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的异议期间及其法律后果的解释。

【条文理解】 《合同法》第9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白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解除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规定解除合同,应当遵守下列程序规定:(1)必须具备法定解除合同的条件。《合同法》第93条第2款、第94条对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作了规定,按照这两条规定,具备以下条件,不必经对方当事人同意,只需向对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就可以解除合同:当事人约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不具备上述条件,一方当事人不能解除合同。(2)行使解除权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一方行使解除合同的权利,必然引起合同的权利义务的终止,为了防止

简析《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性质

简析《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性质 [摘要]学者一般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确立了我国的利他合同制度。利他合同制度最重要特征是第三人的独立请求权,而《合同法解释二》却规定该条规定中的第三人不能是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性质是什么?文章就该问题,从目前对该条规定性质的认识以及从法律解释和实务的角度对于第三人请求权进行解读,最终得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实质就是对“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 [关键词]《合同法》第六十四条;利他合同;第三人请求权 《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在《合同法》颁布后,与合同法解读相关的书籍都将该条规定视为是对利他合同制度的确认。第三人是否具有直接的请求权是利他合同区别其他合同的主要标志。然而《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六条却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可以将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规定的第三人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但不得依职权将其列为该合同诉讼案件的被告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学界就该条规定的性质争议又起,本文也将围绕《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的性质展开论述。 一、目前对《合同法》第六十四条性质的解读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的阐述总的概括起来,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肯定说。该学说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了利他合同,这种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第三人直接取得请求权”。[1]2.否定说。该学说细分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根本未赋予第三人任何法律地位,所谓“约定向第三人给付”,其性质只能认定为“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认为无论从体系解释[2]还是比较法[3]的角度都可以得出我国《合同法》第六十四条否定了第三人的履行请求权;第二,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位于“合同的履行”一章中,立法者将向第三人履行作为债务履行的一种方式加以规定,该条规定坚持了合同相对性原则,此类合同的效力仍限制在合同当事人间。依据该条规定,债务人对第三人不负任何直接义务,但债权人可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该合同应发生作为普通合同所具有的效力。[4]3.宽泛肯定说。该学说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实际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利他合同,二是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此观点,他们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非但没有否定第三人履行请求权,而且在法条语义上可容纳该第三人权利”,“另外,‘经由被指令人而为交付’”也“可以纳入第六十四条文义射程”。[5]4.不足肯定说。该学说认为,《合同法》第六十四条就是利他合同,但该规定存在着一些不足,应加以改进,认为“承认较否认该条规定了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更有利于第三人”。[6] 二、《合同法》第六十四条中第三人请求权的解读

合同法64条

合同法64条【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这一条规定的是“不真正利他合同”。 “不真正利他合同”在本质上是合同的一种特殊履行方式, 它与利他合同在法律构造上的本质差别在于, 在利他合同中, 基于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约定, 第三人获得针对债务人直接的履行请求权, 并且在一次履行行为中结合了两次具有法律意义的财产给与。而在“不真正利他合同中”,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但第三人仅仅是纯粹的履行受领人,并不获得直接的针对债务人的履行请求权,履行中的法律利益仍然是债权人的利益。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的合意,与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债务人应该向第三人做出履行的合意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关于履行方式的合意,只涉及履行受领人的变化,并不涉及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上的利益关系的变动。 但是,赋予第三人以履行请求权的的合意,对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法律利益具有重大的影响:从债务人方面来说,同意第三人对其享有履行请求权,这会影响到他的抗辩权的行使、抵销、违约责任的承担等问题,而这种影响在纯粹的同意向第三人履行的情形中根本不存在。从债权人方面看,如果赋予第三人以独立的履行请求权,根据利他合同的基本构造,在第三人表示附合于这一约定之后,连债权人也不能撤回和改变这种赋权行为。但如果第三人没有独立的履行请求权,债权人则可以在债务人进行履行之前的任何时刻,改变先前做出的向第三人履行的约定,对此第三人无权反对。11 在不真正利他合同中,仅就第三人受领履行本身的法律效果而言,不会发生不当得利问题。这是因为,履行受领人虽然以自己的名义来受领履行,但由于他不是为自己的利益受领履行,所以他没有获得“财产给与”。13 但在利他合同中,情况则根本不同。在利他合同中,债务人向第三人的履行行为中其实结合了双 重的“财产给与”关系,债权人将自己的履行请求权基于第三人(实际上是法律权益的处分),因而,第三人获得了这一权利。对于这一行为,也必须有一个法律上的原因,否则第三人构成不当得利。 处理的是一个关于合同履行的问题。依据该条规定,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但这只是合同履行的一种特殊方式。在这种履行方式下,第三人不取得任何履行请求权,他只是履行受领人。当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这一条所规范的对象不是第三人享有履行请求权的“利他合同”,而是债务人有义务向第三人履行,但第三人不享有履行请求权,仅仅是履行受领人的“不真正利他合同”。 2、不真正利他合同的法律构成 首先,从主体的角度看,不真正利他合同中的第三人不是债权人的代理人。如果第三人是债 权人的代理人,不发生向第三人履行的问题,而直接就是向债权人本人履行。为此,在不真正利 他合同中,第三人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而不是以债权人的名义受领履行。在法律层面上,作为履行 受领人的第三人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受领,而是为了债权人的利益而受领。因此,第三人不处 于合同关系之中,不具有对合同关系的处分权限,不能进行和解、免除,不能授权债务人改变履 行方式等。并且,只有债权人才可以行使合同的解除权。相应地,债务人在向第三人履行时,也必须以自己的名义,而不能以债权人的名义,但他必须向第三人指出是为了债权人而进行的履行。 换言之,向第三人履行,就债务人一方而言,也不构成代理。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只针对债权人构成不履行,而不对第三人构成不履行。 其次,就客体而言,债务人所承担的向第三人履行的义务并不是一个新的针对第三人的义 务,而仍然是对债权人的义务。债务人履行的仍然是先前的债,不是新的债。所以,向第三人的履行,如同一般的履行一样,也具有消灭债的关系的效力 3、不真正利他合同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债务人的向第三人履行的义务的发生依据 一般情况下,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的义务来自当事人在合同中就合同的履行方式的特别约

合同法(五六章)

第五章合同的履行 关于合同的履行,合同法作了以下规定: (1)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维护正常的交易行为、市场秩序,规定了全面履行原则; (2) 为了治理三角债的顽症,规定了当事人可以约定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和由第三人履行债务; (3) 为了防范欺诈,规定了完整的抗辩权制度; (4) 为了保护债权,规定了合同保全制度。 第一节全面履行合同义务的原则

第二节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制度 所谓抗辩权是指当事人在特定情况下享有拒绝履行合同的权利。这个权利可以冻结合同的效力,一旦特定情况解除,合同将恢复履行。 合同法规定了三类抗辩权,这三类抗辩权构成了合同法完整的抗辩制度: 一同时履行抗辩权(第66条) 1 概念 指无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当事人,一方在他方当事人未对待给付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利。 2 构成要件 2.1 在同一双务合同中产生互负债务 2.2 在合同中未约定履行顺序 2.3 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 2.4 对方当事人未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合格 2.5 对方的对待给付是可能履行的 3 同时履行的三种情形 3.1 约定的同时履行 双方明确约定同时履行 3.2 推定的同时履行 双方未约定履行先后顺序的,应推定为同时履行 3.3 法定的同时履行 见合同法第161、263、379条 4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消灭 4.1 在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对方被迫履行的,在这种情形下己方也应当履行,同时履行抗辩权消灭; 4.2 在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后,对方仍不履行或履行仍不符合约定,在这种情形下己方可依照第94、95条相应规定行使解除权解除

合同。同时履行抗辩权归于消灭。 二先履行抗辩权(第67条) 1 概念 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拒绝己方履行的权利。 2 构成要件 2.1 双方因同一合同互负债务 2.2 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 2.3 先履行债务一方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2.4 先履行抗辩权的消灭 (1) 先履行一方履行了,后履行一方也接受了对方的履行,后履行一方因此也必须履行; (2) 后履行一方适用合同法第94条的规定行使了解除权; (3) 后履行一方行使了留置权,被法院受理。 三不安抗辩权(第68条) 1概念 在双务合同中,有先为履行义务的一方,在对方财产、商业信誉或其他与履行能力有关的事项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中止己方履行债务的权利。 2构成要件 2.1 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 2.2履行不安抗辩权的一方有先为给付的义务 2.3 后履行义务的一方有难为给付之状况: (1) 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2) 有转移财产、抽逃资金、逃避债务行为; (3) 丧失商业信誉; (4) 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况。

从合同法看合同效力制度的完善(1)

从合同法看合同效力制度的完善(1) 合同效力问题是合同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定法律约束力,即为合同的法律效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使维系经济运行的纽带- 经济合同的作用更为突出。如何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正确认定经济合同效力,保障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合同法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际出发,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外在合同效力方面的先进经验,对合同效力问题作了较全面,切合中国实际的规定,较前合同法更为详尽,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困扰审判实践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合同效力涉及合同的有效、无效、效力待定及可撤销、可变更问题。本文仅就无效合同及相关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得到对某些理论问题认识的提高。 一、新形式下扩大有效合同的立法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打破,市场经济要求我们要淡化国家干预,充分尊重合同当事人的意愿。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减少国家的直接干预,将国家的宏观调控置于市场规划之中,直接赋予各市场主体最大限度的意志自由,从而参与竞争,求得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对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交易规则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我国已有的合同效力的规定中,许多规则不但没有起到鼓励交易的

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对交易活动起了限制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民法通则第58 条对无效民事行为作了极其宽泛的规定,这在实践中使很多不应当被消灭的交易被归于无效。这种宽泛的无效合同制度,增加了财产的损失和浪费,因为合同被宣告无效后,双方当事人就要按照恢复原状的原则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相互返还已经履行的财产或赔偿损失的责任,这种返还不但意味着订约目的不能实现,还会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和损失。无效合同过多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合同法律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不能全力保障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因此要进行改革。 二、合同法确认合同效力的新原则 对经济合同效力的确认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法律、政策对具体经济活动所持的态度。因经济活动而签定的合同被确认为有效,则表明法律对该经济活动的认可,而一但被确认无效,则表明该项经济活动为法律所不容许。合同法在注重鼓励交易、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立法宗旨前提下,确立了依法自愿原则这一确立合同效力的基本原则并赋予这一原则以全新的含义,表现在:合同法首次将依法自愿原则规定为一个独立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是否签定合同、与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内容的合同,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由意志。民事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