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地理学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地理学论文--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并且明确指出了出现这种发展
趋势的原因和路径,并且对中国未来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预测。
关键字:中国 城市化 发展历程
班级:规081 学号:2008302106 姓名:董妲
城市化作为一个静态性概念,其涵义是指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
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城市生活方式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等的各种状
态。
城市化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包含四个方面的转换过程:一是人口的转换,即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即
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第二和第三产业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三是地域的
转换,即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规模上的扩大、功能和设施上逐步完善的过
程。四是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的转换,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向城市生
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
以世界城市化的大趋势来看,城市化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城市化阶段、郊
区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但是具体到中国城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位以上四个阶段,这
也体现出了不同国家所具有的自身发展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起伏波动是最显著的特点。一般说来,中
国大陆的城市化起点定在1949年。中国的城
1
市化历程具体可分为六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49,1957年)
1949,195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
12.5,,这是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短暂,但是却是城市化规
律得到正常显示的时期。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重工
业部门上,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至1957年达到15.4,。
1965年) 2.波动阶段(1958,
1958年的“大跃进”,使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城市
人口的年递增率竟达10.5,,196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19.75,。当然,这与当时急
转而下的经济形势相比,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的现象。1961-1965年国家为了改
正“大跃进”的错误,进行了国民经济的调整,经历了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
化波动,城市化水平降到16.84,。
3.停滞阶段(1966,1978年)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过程中,经济短期波动十分频繁,经济增长速度逐
渐下降,再次出现了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现象。从1966年起,中国的城市化
水平就逐渐下降,到1972年降至最低点,为17.1,。1971年以后,农村小城镇
“五小工业”的发展使经济有所复苏,但是仍然很低,1976年仅为17.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体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
2
(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
(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
(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
(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
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
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
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
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
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1981) 4.过渡阶段(1977,
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中央积极落实各项措施,使农村人员大规模返城,大大
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短期内经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恢复和发展,但是,
到1981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为20.2,。
82,1991) 5.乡村城市化阶段(19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实施,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高,虽然有过低度城市
化的现象,但是城市化还是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
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过低城市化现象的本质
3
原因。与之对应的,新的设镇标准迈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第一步。其中关
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有三个层次:?农民进入城镇?农民进入集镇?农民就地
转移。
6.快速城市化阶段(1992以来)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
市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纵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出了三种路径:
1.征地吸入型。
征地吸入型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城市化的发展路径,这种发展道路不仅是中
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
不可避免地使用方式。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扩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
此,对于周边土地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必然,征地成为解决城市扩张的主要手段,城市
扩张,面积和人口的增加都是城市化的表现。当然,由于各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各国在城市征地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千差万别,在形式和结果等方面的表现也大
不相同。比如著名的英国的“圈地运动”,实质上也是一种征地政策,只不过是一种
掠夺式、剥削式的征地方式。因此在性质上与我国采取的征地政策有着本质的区
别。
2.农民工外流型。
农民工进城务工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
4
特色的发展之路。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
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
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
37.7%。
农民工进城务工似乎与城市化没有关系,我们之所以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是
城市化的一条路径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农民工进城,有一部分就留在了城市,并成
为市民,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进城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将逐渐享受市民待遇,特
别是农民工子女将成长为城市的新市民。二是城市化不仅是人口和面积的增加,更
重要的是城市文明的影响和扩散。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断地受到城市的制度、规
则、习惯等各方面的影响,农民越来越多的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而这个过程也被
看作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三是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都有一个农民变为市民的
过程,西方国家是以大批农民破产为代价的,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我国城市化的一
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民进城务工,逐步转变为市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
化、工业化的道路。
3.乡村工业化型。
走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之一。这是一种内生型的城市化道路
的实践。乡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则是通过发展自身的工业企业,增强经济势力,带动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实现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的全面转型,
从就业结构、生产方式到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会得到全面的
5
提升。因此,乡镇工业化型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内生型的城市化路径。相对农民
工外流之路,乡村工业化之路对城市的依赖较小,而且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和转型,离
土不离乡,在亲缘、地缘、业缘等方面的关系成本相对要小得多,农民自身也不存在
被城市边缘化的问题,相对征地吸入型,乡村工业化之路则要经历相对较长的发展过
程,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暴露也相对缓慢,因而整个城市化的转型较为平稳。在城市化
水平方面,乡村工业化之路也相对而言较低,征地吸入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城
市较集中、较高水平的辐射,而乡村工业化型则要经历更多的探索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
内外有利形势的完美结合,使中国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更加广阔的发展
空间,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必然在城市化水平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城市地理学,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化道路初探。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