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目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1)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1)
1.2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时期 (2)
1.3城市群与城市特色化发展时期 (3)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特点 (4)
2.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 (4)
2.3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5)
2.4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5)
3. 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建 (6)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在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以城市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展开的,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特别是区域中小城市的进步尤为突出。

尽管没有严格的阶段划分,但其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久已存在,但主要限于城市规划学界,重点是围绕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方针展开的。

1980年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十分热烈,所论涉及有关城市化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般过程、一般规律、空间展开形式等等,发表文章之多,参加学科之广,观点立论之杂,使得进行综述研究也变得相当困难。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尽管国家在此期间对城市发展方针略有微调,但对“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则是始终如一的。

该方针对我国后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有效促进了国内中小城市的发展。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有193个发展到671个,
增加了2.48倍;而小城镇数量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城市增幅。

在此阶段,我国城市的现代话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2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也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受经济聚合与外扩效应的影响,城市规模增长迅猛,大型城市数量大幅提升,并出现大量“特大城市”。

其中,城市市辖区人口200万以上城市个数36个,比1978年增加26个;100万至200万人口城市83个,实际增加64个;人口超过100万城市119个。

二是大型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引起了普遍反思和重视。

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一些大型或特大城市数量也在自发性增多。

大城市的发展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1.3城市群与城市特色化发展时期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和国家级创新试点城市规划等政策秘籍出台,我国区域城市群已经借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戒指2012年年底,国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关中、川渝等十大城市群。

就像南京、宁波和深圳等处在这些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已经纷纷走向新型城市模式的探索之旅,陆续提出“智慧型城市”“知识型城市”等新的目标。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特点
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又走了一段曲折道路。

但中国的城市化仍遵循着历史的轨道发展着。

相对而言,中国相当数量的城市还很年轻,因此,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不完全相同,有着自己经济的、自然的、民族的和社会的特点。

2.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
城市化水平,一般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多维现象,没有单个的度量能够如实地反映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除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外,还要增加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一是城市的数目;二是绝对的城市人口数量;三是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城市人口分布及其增长率。

还有的提出要增加土地利用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结构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

中国城市化是在总人口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推进的。

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自然增长较快,而且增长的绝对量大于转移量,必然造成城市化的速度缓慢。

目前,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并不少。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城镇人口为2965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6.15%。

2.2城市化进程是渐进式的发展态势
建国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几度经济上的冒进和政治因素的冲击,使城市化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城市化进程
的缓慢和波折。

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渐进式的推进。

城市人口基本上是逐年有所增长,其中2/3都是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约占1/3。

渐进式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2.3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

沿江、沿海、沿路点城市相对集中,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开发的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西部内陆地区,地形气候比较复杂,经挤发展相对缓慢,人口密度小,城市稀疏。

在建设“大三线”的指导思想下,国家一度曾计划向中西部倾斜,而实际结果并不成功。

从第五个五年计划(70年代末)开始,为了发挥对外开放和地区优势,建设重点有从中西部向东移动的趋势,相应地城市发展也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较快。

预计第9个五年计划以后,国家将重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地区不平衡状态将会逐渐有所改善。

2.4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都是以农民破产,工业化迅速发展来实现的。

而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自己的路。

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

从而冲击着城市,促进着城市发展。

这种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基础上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结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乡关系协调与否,是城市化的关键。

50年代后半期俄国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业停滞,结果使城市发展失去稳固基础。

80年代城乡关系比较协调,当然不是没有问题,但总体上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较好的,因而城市发展相对较快。

3. 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建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而他们的工业化则是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后自发地发展起来的。

故而,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中缺乏制度建构的论述。

因此这一理论到了正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我国就显得先天不足。

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国的城市化时,是站在一个怎样的起点之上呢?近 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没有促成全社会的全面进步,反而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分隔。

1978年以前,各级各类城市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生产地域综合体而不像完整的城市,而我们的乡村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

因此,只有把城市化提到制度创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认识才可能真正到位。

在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因为制度不合理;而1978年以后在城市化实践上
的彷徨则是没有认清制度的强大作用。

综观我们在城市化研究上的状况,我们似乎是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了一些并不那么重要或“不相干”的问题上。

至少可以说,关于道路或模式之争,应当是在我们的城市化制度重建与机制创新得以完成,城市化在市场体制下运行了一定时间后,再来讨论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新的城市化制度与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或理顺的时候,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城市化道路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二元城市化论”、“乡村城市(镇)化论”等都是值得商榷的论点,是典型的对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新阐释,或如王红扬所表述的,城市化的传统“范式”期待“转换”。

可惜的是这类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太少了。

城市化理论或“范式”重建的第一步就是重新阐释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我们愿在此抛砖引玉:所谓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全面制度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内部人口、资源与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城市为主导重新进行空间配置的过程,其间伴随着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在此我们强调城市化是工业化后新的经济制度的产物,在城市被“化”出来的过程中,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过程,将必然使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农业被现代农业所替代,传统乡村社会将因之解体,农业社会时期的旧城市会被彻底地改造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工业文明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