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1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一)
《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
默所着,它是一本纯教育理论书籍,其中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连贯、
深入的哲学思考。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
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
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
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
了倾听音乐。”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但是,
如果认为音乐欣赏课只要一味让学生聆听,不需要教师作任何解释,
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
理解音乐。
雷默在第七章;;体验音乐中认为:“音乐教育向来是,现在在某种
程度上也仍然是非音乐教育,说重一点是反音乐教育。根据雷默的表
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反音乐教育强调了音乐的非审美体验,音乐
的审美功能成为它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为其它非艺术教育的目的服
务。长期以来,由于无法获得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许多音乐教育
工作者常常处于困惑的状态,有时不自觉地遵循一些本质上反音乐教
育的哲学。当然,雷默也没有否认音乐应当为非音乐的目的服务。雷
2

默认为,只要能合情合理地保持充分的音乐性和有效性,音乐完全可
以而且应该为一些非音乐的目的服务。“如果因为那些价值不是审美
教育的核心而拒绝为其服务,那就过于讲究纯正性了。雷默不否认音
乐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和纪律,但他认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并不提供
纪律和教授道德,这样做的是音乐。比如,一个孩子在练习一首曲子
时,必定会遇到许多要求,只有对这些要求作出让步,他才能真正体
验音乐并使音响捕捉到需要捕捉的东西。这个让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
经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纪律,从而做到有道德。如果我们在此过程中
用说教来强调纪律和道德,忽视音乐本身对纪律和道德的自觉要求,
这样的音乐教育无疑应归入反音乐教育中去。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
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根据,如同迷路的航行者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二)
音乐,本来应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但当它成为
一门“课”后,很多老师的课频频出现“走调”现象,如何喜欢音乐
课?这是终日萦绕我脑际的问题。我认为在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前提
下,我们要放宽眼界,立足学情,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积极地整合、
裁剪具体的课程资源,换言之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同时要重视常态
课的研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表现,从中发现学生的认知规律
和课堂行为规律,打造一个智慧平台和魅力舞台。花了2个多月的时
间读完《音乐课堂教学艺术》整套书,我思考、消化、提炼,形成了
3

初步的认识,得到了一些感悟,这些感悟有助于审视我们音乐教学,
促使音乐教学进一步优化。
事实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但
教师凭经验教,学生就会被动地学,不会独立思考。音乐课一定要强
调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才起指导作用。我们音乐教师有高
度的责任心,总希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一定音乐水平的人才,这
是我们的优点,但是过多的包办代替,讲得多,容易养成学生对教师
的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一书,它是由美国着名
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着,2011年8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
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
哲学专着。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
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读完此书后再次深刻地体会到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
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
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
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
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初中音乐课程大量
安排了艺术欣赏内容,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
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在书中雷默以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就中国的音乐教育也提出
一些建议:理想的教师应是鼓励音乐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自由
4

的探索的人,以广泛、深刻、音乐性的理解为首要目标,将技能培养
作为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理想的境界是提供一种音
乐性的教育而不是音乐培训。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
性的理论专着,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
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
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
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
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我深深地希望本书对中国
音乐教育工作者将会有意义、有帮助。我相信,本书大部分内容不仅
适用于美国和其他任何地方的音乐教育,也适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
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
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
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
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
依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音乐教育的哲学读后感(三)
拿到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厚,翻看后第二感觉就是内容太高大上,
不怎么读得懂。可能我的理论水平还是太浅薄了,还得以后慢慢阅读、
慢慢理解、慢慢品味。
《音乐教育的哲学》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着作,具有逻辑性强、
5

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在第3版中对本专业哲学不确定性的问题,提
出了一种融合的解决思路。它提出,最好把那些似乎是替代性的价值
观立场,看做是对大多数音乐教育工作者认同的目标的不同态度,那
些目标涵盖了比过去更加宽泛的多样性价值观。这些内容是很多音乐
教育方面的着作所无法替代的,也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着名音乐教育
家深厚的音乐修养,同时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第三版的内容一共有9个章节,其中5个章节谈到了关于体验
方面的内容,分别为: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体验的感觉尺
度、音乐体验的创造尺度、音乐体验的意义尺度、音乐体验的情境尺
度。可见,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体验”是何其得重要。而我们平时的
音乐课堂教学,主要还是在培养学生狭隘的歌唱表演,以及识谱唱谱
的能力。教学方法主要还是靠死记硬背、练习、模仿、重复和按部就
班的习惯养成。课堂的重点放在了音乐教学上,学生体验的范围还是
很小。其实,理想的教师应该是鼓励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开放
探索的,以对音乐广泛、深刻的理解为首要目标,而将技能培养作为
达到那个更大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手段。
在书中第八章有关“音乐脱盲和音乐读物”的讨论部分,雷默先
生就提到了识谱、记谱运用何种方式更为合理。他认为中国有着西方
国家所没有的选择;;非常适合儿童需要的简谱体系,但是简谱体系的
教学在中国似乎已经被放弃。想想也是,现在我们总是在课堂上花大
功夫教学生认识五线谱,假设旋律是C大调的,学生还能认识并唱
出来,只不过速度不够快,因为他在想那个位置是什么音。但若是旋
6

律变成了有升降号的,C调中学过的音的位置明显和有升降号的搭不
上半点关系,学生不光不认识音,甚至还会出现混淆的现象。这样看
上去,前面五线谱教学所花费的努力显得既不成功,又是白费。虽说
五线谱教学有这种弊端,但是好多教师还是在艰难地唱着认着,包括
我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是。其实如雷默先生说的那样,一直被我们遗忘
的简谱体系的教学,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点,学生不必再去绞尽脑汁
地想什么位置是什么音,而可以很快通过看数字反应出唱名以及旋律
的高低走向,体现出简谱体系简单、直白这一特点。那样,唱谱不再
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可以通过唱谱更好地体验音乐的美感,为
音乐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
另外第三版中增加了一个关键内容,就是作者新的智力理论,它
以角色而不是心灵框架为基础,通过每一种不同的音乐角色展示如何
构成一种特定的智力表现,比如语言学,一个人的智力可以有多种途
径表现得时候,他就在暗指某种角色的智力,像作为诗人,或者哲学
家,或者是新闻记者。他对智力的定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鉴
别力和联系,第二个方面就是造就它们的情境。雷默先生认为智力向
来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智力的跨度在可以表现出来的很多角色
中,可以从非常低到非常高,而且处在持续发展的阶段,不是一成不
变的刻板观点,这使智力的概念摆脱了其传统而持续的狭隘。
正如雷默先生在前言中写到的:“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
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
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
7

满意足了。”《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使我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
直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
据,也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水浒读后感七年级 纪晓岚读后感 席慕容散文集读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