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 

距逐渐缩小,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 

济体制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 

管理体制仍未改变,成为影响我国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大障碍。本文以山东城乡 

发展一体化为例,探索我国统筹城乡发展 

的规律和实现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2日 

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通过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协调的制度安 

排,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 

化和城镇化相互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 

化相协调,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 

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实现城 

乡建设规划、市场体系、经济主体、公共服 

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及生活方式的一 

体化的战略。 

一、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大。我国农村居民生 

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据统计,2008 

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966 

元,而且主要用于吃穿住行,恩格尔系数 

较高,而城镇居民该项支出则为16,254 

元,有很大一部分用于发展和享受,恩格 

尔系数相比农村较低,也就是说,城镇居 

民一个人的生活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 

民的生活消费,并且这种差距一直处于扩 

大的状态,直接原因是由于城乡居民的收 

入差距较大。(表1) 

2、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较大。农业发 

展见效慢,时间长,以目前的农业生产工 

具和技术水平来看,利润空间小,发展前 

景不被看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第三产 

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好,利润 

空间大,所以人们逐渐导向现代服务业, 

农业和非农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D丈|翳 森 

(德州学院 山东・德州) 

3、现有城镇化水平低。大力发展城镇 

企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是 

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企业发展 

前景不好,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 

而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失去了吸纳 

就业的优势,削弱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 

业的吸纳能力。 

4、城乡居民福利、医疗差距明显。总 

体来说,城镇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 

本医疗保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 

现了社会保障,除此以外,各项保险制度 

都在原有制度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但 

是,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 

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主,除养老 

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以外,其 

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医疗保 

险的各项标准也与城镇有所差别。 

二、城乡发展差别问题分析 

1、失业人口再就业困难。由于农民自 

身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不强,难以适应市 

场需求,使失业的人口不能即刻就业,又 

无力自谋职业,现代企业大都需要专业技 

表1 术人才,由于农民自身的条件不足,造成 

失业人口再就业困难,农民收入达不到保 

障。 

2、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以种植 

业为主的单一的农业结构,以家庭为单位 

承包形式,造成我国很难形成集约型、专 

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体系。少数养殖业 

缺乏投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难以成长成 

大规模企业,农业效率长期低下,农民的 

收入难以提高。 

3、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 

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和 

非农业的差距较大,投资农业在短时问内 

很难获得巨大的效益,所以大多数投资者 

不会选择这种见效慢的农业,久而久之, 

农业和非农行业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 

4、农村人才缺乏。由于农民收入较 

低,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本身人才缺 

乏,而这仅有的人才又大量流出,造成城 

乡人力资本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才的缺乏 

也是城乡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5、农业的创新力度不够,可持续发展 

城镇居民人均 农村居民人均 城乡居民支 城乡居民 支出差 年份 消费支出(元) 消费支出(元) 出差(元) 支出比 异系数 

1980 467 174 293 2.68 0.63 1985 698 330 368 2.12 0.53 

1990 1190 597 593 1.99 0.50 1995 2940 1327 1613 2.22 0.55 2000 4257 1626 2631 2.62 0.62 

2001 4537 1810 2727 2.51 0.60 

20HD2 5058 2083 2975 2.43 0.59 

2003 6817 2191 4626 3.11 0.68 20o4 8722 2600 6122 3.35 0.70 

2005 10056 2952 7104 3.41 0.71 

2006 11549 3640 7909 3.17 0.68 2007 13613 4381 9232 3.11 0.68 

2008 16254 4966 11288 3.27 0.69 

2009 18950 5522 13428 3.43 0.71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4月号上(总第486期) 

田 能力不强。对农业的开发模式因循守 

旧,至今还没有找到有效发挥地区地 

位和资源优势的方法,农业污染问题 

迟迟没能得到解决。 

6、城乡布局不合理。城市经济和 

农村经济在发展上自成体系,尚未形 

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 

系。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 

工作 缺乏依据,城乡各部门之间协 

调性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整体 

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 

建设难配套,城市特色不突出。 

7、管理体制不顺。以城乡医疗为 

例,由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对象范围、参 

保缴费标准、报销范围与比例各不相 

同,造成城乡人群享受医疗待遇的标 

准也有区分,这种管理体制直接造成 

城乡差别。 

三、对策建议 

1、改变现行的城乡经济二元管理 

体制。这是导致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 

要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管理体制 

是关键,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也是一个 

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可以采用 

先试点,再推广‘的方法。 

2、加大政策和教育、基础设施等 

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政 

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为新农 

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农村经 

济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证。 

通过政策规定,消除城乡发展过程中 

歧视农村、农民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除 

了教育和政策之外,还应加大农村的 

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交通、健身场 

所等,改善农村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环 

境,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为农 

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推进以工促农、以城促乡、城乡 

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注 

重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发展带动农村 

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 

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有利于发 

挥城镇集聚效用,提高乡镇企业综合 

效益,缩小城镇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协 

调发展。 

目 4、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突出特 

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 

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合理利用土地资 

源和公共设施,以人为本、促进和谐。 

尊重农民意愿,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 

益,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相同待遇,实现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在市场配置资源起决定作用的 

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主要 

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建设,发挥政府投 

入的拉动作用,健全管理体制,实现城 

乡医疗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公 

平。 

6、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大力培育 

农民的创新意识。转变发展观念对于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 

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破除守旧观念,大 

胆创新,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适应 

新的发展需要,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关 

键在于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新型 

农民。鼓励农民勇于变通、革新,突破 

传统思维束缚,只有造就亿万创新型 

农民,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 

代化,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推进,为缩 

小城乡贫富差距奠定长远基础。 

7、创新农民的土地利用方式。由 

于目前的土地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 

为主,在推进城乡一体进城中,土地制 

约明显,所以要优化土地开发格局,创 

新上地集约利用模式,探索实行农村 

土地股份合作制,完善农村市场土地 

流转体系,在确保农民合理收入的前 

提下推进土地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孟颖.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研究.中共海南省委党校海口市分 

校,2012. 

[2]黄兆辉.栖霞市医保城乡一体化存 

在的问题与建议.山东烟台栖霞市医 

疗保险事业处,2011. 

[3]江敦涛.山东半岛城乡一体化发展 

模式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11. 

[4]刘杰.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 

究,2011. [提要] 本文通过计算贫困价格弹 

性的方法来衡量价格变化对贫困产生的 

影响。还分析一种全新的贫困人口价格指 

数(简称PIP),这个指数可以应用到任何 

测量贫困的方法中。通过研究测贫方法、 

个体货币度量效应的价格弹性、贫困价格 

弹性、贫困人口价格指数(PIP),建立模 

型,找到价格变化对贫困的影响机制,为 

进一步研究解决贫困Io3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贫困价格弹性;亲贫价格指 

数;贫困人口价格指数 

中图分类号:08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 

一、引言 

目前,很多研究还未明确给出价格变 

化对贫困影响的理论框架,但是不可否 

认,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贫困有着巨大的影 

响。现今衡量贫困的常用方法是采用拉氏 

价格指数法,以平均预算份额作为权重, 

依据时间更新贫困线。但这个指数的缺陷 

是,对价格影响的指向是完全不敏感的。 

Kenneth Arrow在1958年指出,低收 

入人口的消费商品类型很可能与高收入 

人口的消费是不同的。例如,大体上说,低 

收入人口预算中的大部分都花费在必需 

品的消费上,而奢侈品的消费只占预算的 

小部分。这说明,如果必需品的价格增长 

快于奢侈品的价格增长,贫困人口将会比 

非贫困人D受到更大影响。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系统地衡 

量价格变化对贫困所产生的影响。衡量贫 

困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指数,其中最常用 

的就是1984年Foster,Greer和Thorbeeke 

提出的FGT指数法。每一种测贫方法都 

依据贫困人口距贫困线的差距,赋予其不 

同的权重,所以价格变化对贫困的影响将 

随测贫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在本文中, 

通过计算贫困价格弹性的方法来衡量价 

格变化对贫困产生的影响。由于价格变化 

对贫困产生的总效应可以分为两部分:收 

入效应和分配效应。其中,从分配效应中 

可以判断出价格变化是具有亲贫性还是 

反贫性。 

本文还应用了Son和Kakwani提出 

的一种全新的贫困人口价格指数(简称 

PIP),这种新的指数是以贫困的价格弹性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4月号上(总第48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