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分为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 顺序性:认得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不平衡性: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阶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 个别差异性:须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整体性: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完善和完整的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基本要素:(1)智能、体能(2)活动能力(3)道德品质 (4)感情 意志 性格 马克思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智育、体育、技术教育(综合技术教育) 对儿童和少年应当按不同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我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的理论依据。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第二,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是: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于内在动力;2、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研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教都主张设立比较完全的学科课程。特点:它是以老师、课堂、课本为主的。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教杜威。特点: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条)和基本理念(2条)::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本理念: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 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③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德育的说理法:说理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养 ①高尚的师德: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然的道德修养。 ②现代人的素质(进取意识、独立性、主人翁态度、群体意识、效率感等)。 ③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④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
德育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把教师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一)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可能劳动力———教育———→现实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现实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生产力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作用。(记住要点即可) 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期,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期。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 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功能) 457 教师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哪些? ①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②教师应该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1.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的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思。 2.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 包括以下几种能力:(1)课程开发的能力(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4)引导与创新能力 3.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有成效的教学的普遍规律。(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上进而言的。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标志。)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反思,认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最可靠的措施只能是普遍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增进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与创造性,才能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两个主动性保持平衡。) 302 德育如何做到全面性(一句话总结):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得到发展。 班主任个别教育工作的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 (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3)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 为何在抓好学生集体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个别教育?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紧密联系的。班主任在教育集体时,实际上也就在教育学生个人,而他在做个别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