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第33眷苇2期 2O1 1年3月 海 洋 学 报 

ACTA()CEANOLOGICA SINICA VoI.33.No.2 

March 2011 

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1. 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 N,143。37 w~ 8j。1 3 N,1 47。20 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及其特征参数进行 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浮冰近地昙始终存在逆温和逆湿层。这与我们以前(1999年在75。N 和2003年在78。N)的观测结果一致。平均感热和潜热通量分别为c 5 w/n1:扣2.4 w, m:。其结 果与7 。N和7j。N的观测结果有所下同。显示出冰面释放的潜热在85。N浮冰的消融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观测期间大气以近中性层结为主(占样本数91 )。通过拖曳系数((、 )与1 0 m风速(U) 和稳定度(z/L)的关系.得到的近中性昙结条件下C 的平均值为1.64×10 。对SHEBA试验提 出的新参数化方案在本次观测区的普适性进行的检验显示,新参数化方案中的普适函数嗣于北冰 洋浮冰区弱稳定昙结下的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关键词:北冰洋冰站;观测试验;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p727:I 7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41 93(201 1)02 0027—0u 

l 引言 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持续减少及其对全球气候 变化反馈机制已是国内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目 前多数气候模式对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海冰变化 趋势模拟的误差都较大 。由于北极地区大气边界 层实测资料匮乏.北冰洋海一冰一气相互作动的参数 化方案的合理性,大部分研究限制在理论基础上.如 何确定适用于北极气候模式中需求的大气边界层中 的动量、热量和水汽交换过程已成为北极大气科学 研究的重要目标。利用SHEBA试验资料对北冰洋 海冰表面热量平衡分量的变化结构和特征的研究取 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我国于1999年、2003年 和2008年夏季开展了3次北极科学考察,获取了大 量的考察资料 。。 。Zou等 对北极地区楚科奇海 域的大气结构和大气臭氧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 研究。曲绍厚等 对不同浮冰区的近地层结构进 行了分析.给出了73。~75。N大气 直结构的强逆 温现象和湍流通量.Bian等 “提出北冰洋无冰区 和海冰区的湍流交换和能量平衡过程存在较大的差 异。李剑东等 利用冰站近地层廓线资料探讨了 不同普适函数的适用性.气候模式中大气边界层参 数化方案采用的是总体输送法等间接计算方法:即 用平均风速、温度和湿度梯度观测资料求取湍流量。 由于空气动力学的廓线法、总体输送法及不同的普 适函数都是由陆面过程实验得到. 在北冰洋浮冰 区采用何种方法和普适函数来确定至今没有统一的 结论。这也是气候模式模拟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目前计算湍流通量的最好方法足涡动相关法,但由 于客观条件限制,该方法并不能广泛使用。尽管总 体输送法的计算精度比涡动相关法要差,但能够利 用大范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米估算陆一气、海气或 冰气交换的湍流通量。 此.在我旧第3次北极科 学考察中,在冰站加强了近地层冰气相互作用的观 

收稿日期:2010 07 25;修订日期:20l0 1 2-20。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第3次北极考察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 ‘林根(1 951 ),男,江苏省南通f订八.研究员.博 生导师.主要从事极地气象研究。E_I1 a 28 海洋学报33卷 测试验,获得了湍流通量参数的研究资料.本文利 用这些资料,利用空气动力学方法分析冰一气相互作 用的动力和热力湍流参数,讨论从SHEBA试验提 出的普适函数参数化方案适用于北冰洋更高纬度浮 冰区下垫面物理过程适用性。 

2观测概况与计算方法 2.1 观测概况 中国第3次北极科考队以“雪龙”号船为依托, 于2008年8月19日在北冰洋海区(84。27 N, 43。37 w~85。13 N,147。20 W),利用直升飞机侦 测,选择了约200 km ,厚度约2 m,相对平坦的多年 浮冰建立了联合冰站,开展了大气边界层和海冰一 气相互作用的联合观测试验。在冰站湍流通量观测 系统由安装在4 m高度的两套三维超声风温传感 器(WindMaS[eF Pro.Gill和CSAT3,Campbel1)和 红外水汽脉动传感器(LiCo一7500)及数据采集器 (CR一1000,Campbel1)组成,观测三维风速、温度和 水汽脉动量,采样频率为10 Hz。近地层廓线观测 系统由气象观测塔上2,4,10 m高度上安装的温 度、湿度传感器(HMP45D,Vaisala)、风速、风向传 感器(O5106 monitor—Ma,Young),冰面上气压传感 器(CS106,Campbel1)和冰面以下0.1,0.2和0.4 m 深处冰温传感器(PTIO0)及数据采集器(CR一5000, Campbel1)组成,每分钟采样1次,10 rain平均资料 自动记录在存储卡上。辐射观测系统由在2 m高度 安装的向上向下的长波和短波辐射传感器(CNR1, Kipp—Zonen)和冰面红外温度传感器(IRR P,AP0一 GEE)与数据采集器(CR一5000,Campbel1)组成。每 分钟采样1次,10 rain平均资料自动记录在存储卡 上。在冰站观测期间,除仪器自动观测项目外,同时 对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进行目测记录,获 得了2008年8月21~29日北冰洋高纬度地区海一 冰一气相互作用的观测数据。在赴北极前观测仪器 在中国气象局计量站进行了标定。 2.2计算方法 在湍流资料处理中,利用剔除和内插方法消除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噪声干扰后,计算各时次水平 风分量的平均值(“和 ),由a—tg (u/v)得到主 风向和水平风速分量的脉动值(“ 和 ),垂直速度、 温度和比湿的脉动值(q ,叫 ,t )。由涡动相关法和 湍流脉动量序列直接计算摩擦速度(“ )、莫宁一奥 布霍夫长度(L)、动量通量(r)、感热通量(H)、潜热 通量(LE)、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等参数。它们的 表达式如下: r一一p , (1) “ 一( + 。) 1, (2) L一一 , (3) ,c H一 丽 , (4) LE—PL , (5) CD一“ /U, (6) 式中,0和』D分别为位温和空气密度,由同步实测气 压和温度求取, 为Karman常数( 一O.4),g为重 力加速度,C 为定压比热,己,为平均风速,L 为水汽 的汽化热系数,稳定度为 /L,L为Monin—Obuk— hov长度, 为测量高度(2—4.0 m)。 总体输送法是根据近地层平均风、温、湿廓线观 测资料可以计算湍流通量和相关特征量_】 。计算 方程如下: r一 DU。, (7) H一 C U( 一 ), (8) LE===PL CEU(q。一q), (9) 一是(u 一U。)/Eln(Z /z:)一 (Z /L)+ (Z。/L)], (10) CD一( /U) === [—in(—z/z z/L Z/L)] 11) L 。)一 ( )+ ( ’… 式中C。,C 和c 分别表示动量、热量和水汽的总体 输送系数,计算中取Co—C =Ce;Z。,Z-r和Z 分别 是动力学粗糙度、热力粗糙度和水汽粗糙度,计算中 取Zn===ZT—Zq, 和q。分别是浮冰面的位温和比 湿;U,0和q分别是2,4,10高度上的风速、位温和 比湿。式中的其他参数与涡动相关法表达式相同。 , 及 分别表示风速、温度、湿度的普适函数。 选定普适函数后,根据观测资料和迭代程序,计算出 式(10)和(11)的摩擦速度“ 和C。参数,就可得到 动量通量r、感热通量H和潜热通量LE。需要说 明的是,目前多种普适函数都是通过陆面过程观测 试验得到的经验公式,这些公式是否适用于北冰洋 高纬度浮区需要大量的观测资料来分析,由于本次 冰站观测试验的时间有限,本文对SHEBA试验结 果 进行验证。 2期 卞林根等:北冰洋浮冰区湍流通量观测试验及参数化研究 式向大气输送热量,平均通量分别为0。5 w m:和 2.4 w/m ,两者之和2.9 w m!,超过了海冰表面 吸收的净辐射平均通量2.8 W/m。。由此表明超过 吸收的净辐射那部分热量是由海冰中的热通量G 向上输送的(0.1 5 w m!),以补偿雪冰表面损失的 热量,这与冰温梯度相一致(见图2)。在本次观测 的湍流参数中,潜热占净辐射的86 ,感热仅占 18 。可见潜热在85。N浮冰的消融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其结果与75。N 和78。N- 的结论有所不 同,这可能与观测站区浮冰的结构和天气过程有关, 需要通过更多的观测资料来分析。 

拿 ≥ 、、 咖: 

窭 

图6观测期间净辐射(R 粗实线)、感热(H:虚细 线)、潜热通量(LE:细实线)和冰层中热通量(G :粗虚 线)的FI变化 

4.1稳定度和拖曳系数 大气稳定度是大气边界层中的重要特征参数之 一。利用式(5)和湍流资料计算出观测期问10 ITI 高度上的稳定度(z/L),有效样本数为359个。图7 给出 , 概率密度统计分布结果。由图7可知,近 中性层结(一0.1<2 L<0.1)的样本达到327个, 占总样本数的91 ,而稳定层结(z/L>O.1)和不稳 定层结(z/L(一0.1)的样本仅为14个和18个,分 别占总样本数3.9 和5/1%。其结果与第1次和 第2次北极冰站试验得到的中性层结所占样本比例 (71 和61 )相当“ “j,表明85。N附近的浮冰区 近冰面大气主要以近中性层结为主。稳定度与风速 和对流结构有关,观测期问很少出现大风天气,在冰 面反照率较高的条件下,能量交换的强度比较弱,抑 制l『对流过程的产生。这可能是高纬度浮冰区大气 中性层结的重要特征。 近地层大气动量参数常用C (拖曳系数,亦称 动量整体输送系数)。气候模式中在假设C 为常数 图7观测期间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z/L)的 概率密度分布 的前提下,根据2 m高度气温和10 rn高度风速计 算湍流通量。因此,合理的确定C 对利用整体输送 法求解湍流通量非常重要。通过式(2)和(6)计算得 到观测期问C。时间序列。图8给出C 与10 m风速 u的关系。从图中可见( 。随着风速增大而减小,其 后趋向于常数(1.63×10。)。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 到CD与U的关系式为C 一(1.G8U 4-1.63)× 1O 。。由此式可以进一步得到在2 m, s<【_,<4 m/ S,4 m/s<U<6 m/s,6 m/s<U<10 m/S的情况 下,CD分别为2.O6×10 ,1.63×10。和1.61× 10~。。显然,风速大于4 m/s以后, 的变化比较 小,因此我们得到风速大于4 m/s后的中性条件下 的动量整体输送系数C。 一1.63×1O 。。其结果与 Verburg和Antenucci一 提出的近中性CD会随风 速增大而略有增大的结果有所不同。( 。的变化不 但与风速相关,还与稳定度参数有关。为了验证C。 与风速的关系所得到的中性层结下的C ,图8b和 8c给出了 与z/L的变化关系。由图所示,在稳 定条件(z/L>0)下,由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C。与 , 、 1/3 z/L关系式为CD一1.63×1 0 f l+1.39 T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