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舆论监督的规范
张红勉
(南阳电视台,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正确的新闻舆论监督,是一项得党心、顺民意的重要工作,这些年来,媒体的舆论监督对于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然而,由于众多原因,在舆论监督中,还出现少数监督权被滥用的问题,作者从
新闻舆论监督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上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现状;问题;完善;规范
1、理性看待舆论监督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的侧重点在于其社会监测功能和社会控制 功能,其出发点是“责任”,体现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 一。目前,不少新闻传媒比较多的是对社会不良现象提出批评 和曝光。毫无疑问,这样的批评和曝光扬善抑恶、扶正祛邪对 纠正社会不良风气有利,但是,这并不是舆论监督的全部内 容。一些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缺乏力度,原因之一在于理解上的 偏差,他们在舆论监督中曝光较多的是:如某一街道害井盖丢 失、下水道不通导致污水四溢等问题,面对诸如城市规划、城市 交通堵塞等设计城市大局和大对数市民利益的事监督较少。 当然不是说前者就不重要,就不需要监督,而是说新闻舆论监 督的视角要广,善于抓住那些事关大局、设计更多民众利益的 大事进行监督。 在舆论监督中,还出现少数监督权被滥用的问题。新闻舆 论监督权的滥用分两种:故意滥用和非故意滥用。前者是指或 批评失当,报道失实;或该批评的不批评;或故意刁难采访对 象。非故意滥用是指由于媒体因缺乏科学的、全面的思考,对 舆论监督对象造成不必要的损害和影响。 目前,新闻舆论监督的区域限制也较为明显。首先是本地 监督的乏力。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关系,或者当地领导出于更 多考虑,对本地发生的事件,有些就隐而不报,使采访工作步履 艰难,报道十分困难;其次是异地监督的膨胀。一些媒体热衷 于与对异地进行监督曝光。于是,本地发生的许多批评性事件 的首次揭露,反而都是由外地媒体完成的;第三是中央媒体一 枝独秀。由于中央媒体是一种从上向下的监督,地方保护主义 很难施加消极影响,可以旗帜鲜明的对各地暴露出来的问题进 行揭露和批评。 2、新闻舆论监督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何使新闻舆论监督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根据当前实 际,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评价体系。新闻舆论监督是 94作者简介:张红勉,南阳电视台。 一项政策性、导向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由其自身的特点和规
律。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
感情标准。在社会生活中,人都有七情六欲,但这些情感
倾向要符合基本道德规范和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规定。放任
自己的感情,以情感代替道德和法律的评判,伤害了公众的感
情,也损害了媒体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事实标准。新闻舆论监督是要告诉受众什么事情该做,什
么事情不该做,并以此引导舆论,影响社会。
道德标准。道德是比法律范畴更大的行为规范,凡是违法
违纪者,必定是有违于道德;有些作为即使不与法律相悖,但只
要违背社会公德,同样应予以揭露和谴责。
政策标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违背党的方针政策、违背党纪政纪的现象,不仅败坏党
和政府的威信,而且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对
这些不良现象必须予以揭露。
法律标准。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维护社会正常
秩序的基础。深入开展法律教育,以法律为武器,揭露种种违
法违纪的现象十分必要。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在我国,舆论监督工作从根本上说
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随着舆论监督工作实施力度的加
大,由此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不断增加。因此,进一步完善有
关法律法规,对舆论监督加以保护,势在必行。有关法律法规
应当对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并不属于舆论监督范围的侵权违法
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对阻挠舆论监督工作的行为,提供进行
惩处的法律依据,对打击和陷害依法实施舆论监督的行为,做
出制裁,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王华强,魏永征.舆论督与新闻纠纷【M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昆.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李艳.广播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制环境研究【M】.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