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分析

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分析

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分析

'、对赌协议”是什么?

对赌协议”又被称为估值调整机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 是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普遍使用的一种投资工具。泊入我国后,常见于私募股权投资中,投资方买入目标公司一定的股权,由于投融资双方就目标企业估值的不一致,为平衡双方利益,约定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根据目标公司未来的实际经营情况,双方通过弥补对方投资款项、股权回购、变更各自持股比例、改组董事会等措施,以补偿一方因企业价值被高估或低估所遭受的损失。而由于前述做法与传统意义上的’赌博”存在一定相似性,在条款履行和收益获得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赌协议”一词便成为我国对VAM机制的称呼。

一般而言,对赌协议的签订主体包括投资方、被投资企业的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被投资企业以及第三方担保人等。对赌协议的内容通常包括投资金额、预设指标(含经营业绩、上市进度等等)、投资价格、估值调整方式、行权及违约责任等事项。其中,预设指标、估值调整方式、行权以及违约责任为对赌协议中较为重要的条款。结合我国近年来司法审判实践中关于’对赌协议”效力的裁判规则,以及实践中常见的行权以及违约责任条款,将对赌协议区分为股权回购型、现金补偿型、估值及股权调整型,其中估值及股权调整型又包括多种方式,例如可转换优先股和可转换债券(此为国外投资机构常用的方式)、浮动股权比例、反稀释条款等。其中,又以股权回购型以及现金补偿型对赌协议在我国最为频繁使用。

二、对赌协议”与Earn-out ”的区别

在并购投资中,与’对赌协议"较为接近的一个概念为“Earn-out ”,一般被译为业绩目标付款安排”或’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常被用于跨境并购价款支付的安排,也常用于非上市公司的并购,是对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的特殊约定。

'Earn-out ”的操作模式一般为:收购方根据并购协议的约定,一般是在交割日先向被收购方支付并购对价的一部分,然后针对被收购企业的未来发展设定一些条件,剩余部分价款的支付则取决于在约定的某特定日期之时,被收购公司的财务和经营状况是否达到约定的水平(特定条件是否满足),而具体支付多少,则根据被收购公司的实际业绩来带入约定的财务公式进行计算决定。由于这种操作模式的核心也是与被收购企业的未来业绩情况息息相关,且进一步关系到并购价款的支付,对被并购方而言,也具有较强的’赌博”性质,因而也较容易与’对赌协议” 混淆。事实上,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具体来说:

首先,二者适用的场合不同,’对赌协议” 一般为私募股权投资、风投机构认购被收购企业的增资或部分原有股权,而且其核心在于最终的盈利退出,投资盈利的目的更为明显;而’Earn-out ”则多见于整体收购,包括股权和资产,其核心目的在于对并收购企业的接手以及继续运营。

其次,二者的运行机制或者说操作模式不同。对赌协议”是预先支付全部,条件成就后再补偿,更趋于’一口价”的付款模式,对被收购一方稍为有利;而'Earn-out ”则是事先支付部分,约定的条件成就后再支付剩余部分,实质更趋于 '固定+浮动”模式的分期付款模式,对并购方则更为有利,更容易控制风险。

总的来看,相较于对赌协议”的效力性风险、以及牵涉合同与公司两重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而

言,’Earn-out ”的条款、协议效力风险较小,更多的纠纷和争议在于Earn-out 条款的解释,尤其是收购方干扰原股东/管理层的后续经营导致经营业绩无法实现、原股东/管理层操纵业绩目标的实现以满足Earn-out条件等机会主义行为,当然,这些问题也需要在协议的协商阶段就做好预防,在条款设计中尽量做到双方互赢。

三、对赌协议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效力分析

(一)与被投资公司股东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

经笔者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北大法宝数据库中关于’对赌协议”、“估值调整协议”的现有裁判文书,筛选关联性案例发现,自苏州工业园区海富公司有限公司与甘肃世恒有色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等补偿款纠纷再审案”(也被称为我国对赌协议第一案”,以下简称海富案”)后,我国法院对投资方与被投资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第三方担保人之间的’对赌协议”效力均予以认可,理论界对此也无争议,理由大致可总结为该约定不损害公司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这也与理论界反复提及的对赌协议中应遵循意思自治的观点一致。因此,本文对投资者与被投资公司股东之间的对赌协议”暂不做论述,仅对投资者与被投资公司之间的对赌协议的效力分析论述。

(二)与被投资公司对赌协议的法律效力

提及对赌协议的效力问题,不得不提我国对赌协议第一案’海富案”,该案经历一审、二审、最高院提审,并最终确立了我国类案审理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因此,本文亦由此案展开论述。

海富案”的争议各方为苏州工业园区海富公司有限公司(下称海富公司”)、甘肃世恒有色资源再利用有限公司(世恒公司)、香港迪亚有限公司(下称迪亚公司”)、陆波,其中海富公司为本案原告,也是投资方,世恒公司为被投资公司,迪亚公司为涉案对赌协议签订时世恒公司的唯一股东,陆波为世恒公司和迪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其中前述四个主体签订《甘肃众星锌业有限公司增资协议书》(下称增资协议书”),海富公司与迪亚公司签订《中外合资经营甘肃众星锌业有限公司合同》(下称“合资经营合同”),其中关于对赌的条款大致如下:

1、如果世恒公司2008年净利润达不到3000万元人民币,海富公司有权要求世恒公司予以补偿;如果世恒公司未能履行补偿义务,海富公司有权要求迪亚公司履行补偿义务;补偿金额=(1-2008 年实际净利润/3000万元)X本次投资金额;

2、如果至2010年10月20日,由于世恒公司的原因造成无法完成上市,则海富公司有权在任一时刻要求迪亚公司回购海富公司持有的世恒公司的全部股权,迪亚公司应自收到海富公司书面通知之日起180日内,按世恒公司的净资产年化收益率是否超过10%为标准,按约定计算回购价格。

此后,世恒公司2008年度生产经营利润总额26858.13 元,净利润26858.13 元,没有达到《增资协议书》中要求的利润标准,海富公司遂向甘肃省兰州市中院提起诉讼。

一审判决认为:增资协议书中关于与世恒公司之间对赌的条款不符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八条关于企业利润根据合营各方注册资本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规定,也与《公司章程》的有关条款不一致,损害公司利益及公司债权人的利益,不符合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因此,该条款约定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而无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