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家类’一、以儒學為正宗,「儒家中心觀」二、將農醫天文算法升至前六類,提高科學的地位三、排斥外學,將釋道置於子部最末。

四、排斥雜家:《總目》將墨家、名家、縱橫家等置於雜家類,〈子部總敘〉云:「群言岐出,不名一類,總為薈卒,皆可采摭菁英,故次以雜家。

」許多學者皆以為失當:如孫德謙說:「如名墨家學,以後世無傳概入雜家,未免失之淆亂。

」參見司馬朝軍《「四庫全書總目」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158~162。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斥指《總目》「最誤者莫如合名墨縱橫於雜家,使《漢志》九流家頓亡。

」李致忠:「《四庫總目》的「雜家類」偷換雜家固有的概念,說什麼『雜之意廣,無所不包…』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

是說雜家兼有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博采眾家為一家,形成自己的學說,……《四庫總目》偷換概念,將雜家說成雜類,變成無所不包的大雜燴。

』李致忠:《三目類序釋評》,頁36。

見上揭書頁162。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云:「黃虞稷《千頃堂書目》於寥寥不能成類者併入雜家。

雜之義廣,無所不包。

班固所謂合儒、墨,兼名、法也。

變而得宜,於例為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雜家類」共分六類:一、立說者謂之雜學卷117子部27 雜家類一(雜學之屬,22部,178卷,皆文淵閣著錄。

)《總目》以儒家為中心認為「古者庠序之教,胥天下而從事六德、六行、六藝,無異學也。

周衰而後,百氏興。

……實皆儒之失其本原者各以私智變為雜學而已。

其傳者寥寥無幾,不足自名一家,今均以雜學目之。

其他談理而有出入,論事而參利害,不純為儒家言者,亦均附此類。

」《鬻子》考《漢書藝文志》道家《鬻子說》二二篇,又小說家《鬻子說》九篇,是當時本有二書。

《列子》引《鬻子》凡三條,皆黃、老清靜之說,與今本不類。

疑即道家二二篇之文。

今本所載與賈誼《新書》所引六條文格略同,疑即小說家之《鬻子》說也。

………其篇名冗贅,古無此體,又每篇寥寥數言,詞旨膚淺,決非三代舊文。

姑以流傳既久,存備一家耳。

《墨子》墨家者流,史罕著錄,蓋以孟子所辟,無人肯居其名。

然佛氏之教,其清淨取諸老,其慈悲則取諸墨。

韓愈《送浮屠文暢序》,稱儒名墨行,墨名儒行。

以佛為墨,蓋得其真。

而讀《墨子》一篇,乃稱墨必用孔,孔必用墨。

開後人三教歸一之說,未為篤論。

特在彼法之中,能自嗇其身,而時時利濟於物,亦有足以自立者。

故其教得列於九流,而其書亦至今不泯耳。

→以儒學為中心評論墨子一書《子華子》子華子之名見於《列子》,本非一人。

《呂氏春秋》引《子華子》者凡三見,高誘以為古體道人。

是秦以前原有《子華子》書。

然《漢志》已不著錄,則劉向時書亡矣。

……今觀其書,多采掇黃、老之言,而參以術數之說。

《尹文子》其書本名家者流。

大旨指陳治道,欲自處於虛靜,而萬事萬物則一一綜核其實,故其言出入於黃、老、申、韓之間。

周氏《涉筆》謂其自道以至名,自名以至法,蓋得其真。

……讀其文者,取其博辨閎肆足矣,安能限以一格哉!《慎子》之學近乎釋氏,然漢志列之於法家。

今考其書,大旨欲因物理之當然,各定一法而守之。

不求於法之外,亦不寬於法之中,則上下相安,可以清淨而治。

然法所不行,勢必刑以齊之。

道德之為刑名,此其轉關。

所以申、韓多稱之也。

案《漢書藝文志》載《鶡冠子》一篇,注曰楚人。

居深山,以鶡為冠。

劉勰《文心雕龍》稱鶡冠綿綿,亟發深言。

《韓愈集》有《讀鶡冠子》一首,稱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學問篇》一壺千金之語,且謂其施於國家,功德豈少。

《柳宗元集》有《鶡冠子辨》一首,乃詆為言盡鄙淺,……其說雖雜刑名,而大旨本原於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

自六朝至唐,劉勰最號知文,而韓愈最號知道,二子稱之,宗元乃以為鄙淺,過矣。

《公孫龍子》其書大旨疾名器乖實,乃假指物以混是非,借自馬而齊物我,冀時君有悟而正名實,故諸史皆列於名家。

《淮南鴻烈解》稱,公孫龍粲於辭而貿名。

揚子《法言》稱,公孫龍詭辭數萬。

蓋其持論雄贍,實足以聳動天下,故當時莊、列、荀卿並著其言,為學術之一。

《隋志》縱橫家有《鬼谷子》三卷,注曰周世隱於鬼谷。

《玉海》引《中興書目》曰,周時高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

……胡應麟《筆叢》則謂《隋志》有蘇秦三一篇,張儀篇,必東漢人本二書之言,薈萃為此,而托於鬼谷,若子虛亡是之屬。

其言頗為近理,然亦終無確證。

……柳宗元辨《鬼谷子》,以為言益奇而道益隘,差得其真。

蓋其術雖不足道,其文之奇變詭偉,要非後世所能為也。

《呂氏春秋》不韋固小人,而是書較諸子之言獨為醇正大。

大抵以儒為主而參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與孔子、曾子之言。

其他如論音則引《樂記》,論鑄劍則引《考工記》,雖不著篇名,而其文可案。

所引莊、列之言,皆不取其放誕恣肆者。

墨翟之言,不取其非儒、明鬼者。

而縱橫之術,刑名之說,一無及焉。

其持論頗為不苟。

論者鄙其為人,因不甚重其書,非公論也。

《人物志》其書主於論辨人才,以外見之符,驗內藏之器,分別流品,研析疑似,故《隋志》以下皆著錄於名家。

然所言究悉物情,而精核近理。

……蓋其學雖近乎名家,其理則弗乖於儒者也。

《顏氏家訓》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世人。

今觀其書,大抵於世故人情,深明利害,而能文之以經訓,故《唐志》、《宋志》俱列之儒家。

然其中歸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當時好佛之習。

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正典故,品第文藝,曼衍旁涉,不專為一家之言。

今特退之雜家,從其類焉。

《長短經》此書辨析事勢,其源蓋出於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

雖因時制變,不免為事功之學,而大旨主於實用,非策士詭譎之謀,其言固不悖於儒者,其文格亦頗近荀卿《申鑒》、劉邵《人物志》,猶有魏、晉之遺。

宋代收錄四本,明代只收一本《本語》六卷明高拱撰。

……其間如隆慶六年宿良鄉,夢見孔子之類,頗為誇誕;……其他辨詰先儒之失,抉摘傳注之誤,詞氣縱橫,亦其剛狠之餘習。

然頗有剖析精當之處,亦不可磨。

五卷以下,皆論時事,率切中明季之弊。

故《明史》稱其練習政體,有經濟才。

一書之中,蓋瑕瑜互見云。

卷124~125子部34~35 雜家類存目一~ 二雜學之屬,184部,750卷,內13部無卷數,皆附《存目》。

二、辨證者謂之雜考卷118~119子部28~29 雜家類二~三(雜考之屬,57部,707卷,皆文淵閣著錄。

)案:考證經義之書,始於《白虎通義》。

蔡邕《獨斷》之類,皆沿其支流。

至唐而《資暇集》、《刊誤》之類為數漸繁,至宋而《容齋隨筆》之類動成巨帙。

其說大抵兼論經、史、子、集、不可限以一類,是真出於議官之雜家也。

〔班固謂雜家者流出於議官。

〕今彙而編之,命曰雜考。

)卷126 子部36 雜家類存目三右“雜家類”雜考之屬,四六部,四百四三卷,皆附《存目》《白虎通義》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

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

……書中徵引,六經傳記而外涉及緯識,乃東漢習尚使然。

《刊誤》唐李涪撰。

其書皆考究典故,引舊制以正唐末之失,又引古制以糾唐制之誤,多可以訂正禮文。

下卷間及雜事,……唐末文人,日趨佻巧,而涪獨考證舊文,亦可謂學有根柢者矣。

《蘇氏演義》唐蘇鶚撰。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考究書傳,訂正名物,辨證訛謬,可與李涪《刊誤》、李濟翁《資暇集》、邱光庭《兼明書》並驅,良非溢美,尤不可不特錄存之,以備參稽也。

《近事會元》宋李上交撰。

今觀其書,自一卷至三卷首載宮殿之制,次載輿服之制,次載官制、軍制,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

四卷為樂曲,為州郡沿革。

《東觀餘論》宋黃伯思撰。

黃伯思好古文奇字,鐘鼎彝器款式體制,悉能了達辨正。

所著有《法帖刊誤》二卷,《古器說》四百二六篇。

紹興丁卯,其子訁乃與其所著論辨題跋合而刊之,總名曰《東觀餘論》。

《容齋隨筆》宋洪邁撰。

其中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醫卜星算之屬,凡意有所得,即隨手記,辯證考據,頗為精確。

…尤熟於宋代掌故,如以宋自翰林學士入相者非止向敏中一人,駁沈括《筆談》之誤,…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首焉。

《考古編》宋程大昌撰。

是編乃雜論經義異同,及記傳謬誤,多所訂證。

……雖亞於《容齋隨筆》,要勝於鄭樵輩之橫議也。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撰。

是編乃其記考證之文。

應麟博洽多聞,在宋代罕其倫比。

雖淵源亦出朱子,然書中辨正朱子語誤數條,……皆考證是非,不相阿附《丹鉛餘錄》明楊慎撰。

其考證諸書異同者,則皆以丹鉛為名。

……王世貞謂其工於證經而疏於解經,詳於稗史而忽於正史,詳於詩事而略於詩旨,求之宇宙之外而失之耳目之內,亦確論也。

又好偽撰古書以證成己說,睥睨一世,謂無足以發其覆,《譚苑醍醐》明楊慎撰。

其書亦皆考證之語,與《丹鉛錄》大致相出入,而亦頗有異同。

首有嘉靖壬寅自序。

三、議論而兼敍述者謂之雜說卷120~122子部30~32 雜家類四~六(雜說之屬,八六部,六百三六卷,皆文淵閣著錄)雜說之源,出於《論衡》。

其說或抒己意,或訂俗訛,或述近聞,或綜古義,後人沿波,筆記作焉。

大抵隨意錄載,不限卷帙之多寡,不分次第之先後。

興之所至,即可成編。

故自宋以來作者至夥,今總匯之為一類。

考定作者舊本題宋王逵撰。

案宋有三王逵,其一王逵,不知何許人,仁宗時官江南西路轉運使,調淮南轉運使。

包拯連具七章彈之,具載拯奏議中。

極斥其貪鄙酷虐,似非能著書之人。

其一王逵,濮陽人。

天禧三年進士,官刑部郎中。

其所著作,惟呂希哲《雜記》載其贈蔡襄詩一首,阮閱《詩話總龜》載其詠酒簾一聯,不聞更有此書。

其一王逵,淄州人。

建炎中知徐州王複之孫,紹興中太仆丞王佾之子。

其所著作,惟蘆浦《筆記》載送田鄂詩一首,亦不聞有此書。

此書中論脈一條,稱七表、八里、九道計二四,見之於叔和《脈訣》,是熙寧間書也,前兩王逵不得見。

論百刻一條,稱趙緣督又有一說,是至元以後書也,後王逵亦不得見,又安得而引之耶?考明黃姬水《貧士傳》,載王逵,錢塘人,足一跛。

家極貧,無以給朝夕,因賣藥。

復不繼,又市卜。

博究子史百家,客至,輒談今古不休。

人知其辨博,每以疑難質之,無不口應。

列其人於張介福之後,王賓之前,蓋洪武、永樂間人。

作是書者,必此王逵。

商浚刻《稗海》時,未及詳考,誤以為宋王逵也。

其學蓋出於邵子,其書亦規摹觀物外篇,分天文、地理、人身、庶物、歷數、氣候、鬼神、事義八門,皆即數究理,推求天地人物之所以然,雖頗穿鑿,而亦時有精義。

世稱二四番花信風,楊慎《丹鉛錄》引梁元帝之說,別無出典,殆由依託,其說亦參差不合。

惟此書所列,最有條理,當必有所受之云。

(卷123《蠡海集》一卷(兩淮鹽政采進本)論事詳核明葉子奇撰。

考子奇所著諸書,有《范通玄理》二卷,《詩》六卷,《文》二卷,《本草醫書節要》各卷,《齊東野語》三卷,又《餘錄》若干卷,紀元季明初事最詳。

……子奇學有淵源,故其書自天文、地紀、人事、物理,一一分析,頗多微義。

其論元代故事,亦頗詳核。

惟賈魯勸托克托開河北水田,造至正交鈔,求禹河故道,功過各不相掩,子奇乃竟斥之為邪臣,則不若宋濂《元史》之論為平允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