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论文经验启示论文:日韩产业升级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强化了国与国之间的产业竞争。当前中国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处于国际分工的劣势地位,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二战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合理实施和技术引进后的成功消化吸收保障和促进了战后日本产业的快速发展,开拓了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增长点。韩国政府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实施大规模的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以及产业的政府干预,使得韩国发展为一个工业实力雄厚的中等发达国家。日韩两国在产业发展升级方面的宝贵经验启示当前我国应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政府作用、鼓励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产业升级;日本;韩国;经验启示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口商品总额逐步提高。我国虽然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这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从质量上看,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以高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上处于国际分工的劣势地位。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行业差异悬殊的一个发展中大国,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竞争力优势必须要保持,这是当前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我国的竞争优势不应该仅仅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应采取一整套的措施提升产品附加值较高的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尤其对于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而言。二战后日韩两国的产业发展升级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研究。 二、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 (一)日本产业调整升级历程概述 二战之后,日本迅速把发展重心转到经济领域中,并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经济奇迹归功于其战后不断的产业调整升级。战后,日本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开拓新的经济发展空间和增长点。第一次是战后经济恢复期,日本政府致力于重建产业以奠定经济自立发展的基础,以钢铁、煤炭、造船、电力等为重点产业,将有限的资金和原材料投入到重点产业。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在20世纪60年代,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从欧美国家大量地引进重化工业技术,加大对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1956—1973年这18年间,日本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此次调整的直接原因是“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日本出口导向 型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出现“滞胀”局面。日本第三次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主导产业是汽车和电器机械[1]。 (二)日本产业发展升级的经验总结 1.日本产业政策的实施极大推动了战后日本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战后,日本当局实施了包括产业民主化政策、产业保护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及振兴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用地政策、海外市场开发资助政策、衰退政策产业合理化及调整政策等一些产业政策体系。通过政策的介入优化了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了日本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层次。日本为了赶超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对民间企业研发的投入,资助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进行商业性的研发活动,最具代表性的组织形式就是成立“研究开发组合”,即若干个民间企业接受政府的资助,组建一个研究开发小组,共同进行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 2.加强自主技术革新来加强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技术革新并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是对于日本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采取经济扶植政策,譬如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发放和低息贷款等措施。二是构建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间的联合科研体系。日本的科研机构、大学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非常稳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r&d活动能够 紧盯特定行业前沿技术,满足日本企业技术革新的需求[2]。很多日本的大企业与科研机构或大学共建实验室,进行合作攻关,而且日本政府对这种产学研合作平台给予大量的经费支持,这种产学研联合创新是日本国内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之一。三是通过产业集聚促进技术革新。产业集聚能够活跃技术创新活动,日本通过产业集聚构筑了以特大城市为辐射核心的知识集约网络,使创新活动产生因为专业人才的集聚产生放大效应,确保日本产业技术的领先性和独占性。 3.鼓励技术引进,注重再创新,实现技术赶超。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一直都把技术引进作为实现技术赶超的重要政策。二战之后,日本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10~20年的技术差距。从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就大力贯彻提倡技术引进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为了鼓励技术引进,日本政府在50年代初出台相关政策,对于技术引进优先配给外汇,同时政府对技术引进还采取税收特别措施,在国内所得税方面对于技术引进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措施。据统计,1951年至1981年日本每年的技术引进项目数从188件增加至2076件。此外,日本非常注重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以此占据全球产业技术前沿地位。 三、韩国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 (一)韩国产业发展升级历程概述 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80美元[3]。从60年代起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掀起重化工业化浪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石油危机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利用价格优势同韩国开展激烈竞争,这使得韩国的轻纺工业产品出口受到巨大影响。此时,积累了一定资本且具有一批技术力量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韩国又通过“重化工业化”战略,将重点产业不失时机地逐步转到资本密集型的汽车、造船、石化、钢铁和机械制造等产业上,构筑了能够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骨干出口行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重视。于是,韩国政府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加速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使得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成为韩国的主要工业,成就了一大批大型企业,逐步形成了对产业的垄断,韩国经济得以在世界经济中取得日益重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韩国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1996年10月韩国成为oecd国家,标志着韩国已经成功的从 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跨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纵观韩国的发展历程,20世纪60年代带动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制品,70年代支撑韩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出口产品则是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学工业制品居主导地位。从出口结构来看,韩国经历了由一次产品出口到工业制成品出口,由轻工业制成品出口到重化工业品出口的转变,使得韩国成为一个工业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国,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是韩国的支柱产业。 (二)韩国产业发展升级的经验总结 1.产业政策的合理应用。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政策的实施对后发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韩国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干预主义的成功典范,其的实施最大程度上缩短了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韩国政府在制定国家经济开发计划时都以产业政策为核心,通过产业政策确定了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进口替代、出口替代、重化工业到最后的技术立国,这些战略选择都是在韩国产业政策的大框架下完成的。同时,韩国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是根据国内外形势不断动态调整的,韩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其他国家的经验,跨越式的选择了石油化工、钢铁、船舶制造、家用电器等产业部门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 主导作用[4]。
2.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20世纪60年代是韩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当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出口的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生产设备和技术几乎全部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但在当时韩国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技术自立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开始努力加强科技教育和技术引进。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扶持重化工业成为当时韩国产业政策的基本方向,机械制造、钢铁、船舶制造等被选定为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并开始推进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此时,韩国政府非常注重这些重点领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改进强化的过程。韩国在“第三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2—1976年)就提出了产业高度化的发展目标,“第四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77—1981年)和“第五次经济开发五年计划”(1982—1986年)分别提出了“开发培育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信息密集型产业”的目标。1972年制定了《技术开发促进法》,1976年建立了以韩国产业银行为依托的技术开发资金支援制度。进入80年代后,韩国政府积极鼓励技术研发活动由民间企业主导,并对民间企业的研发活动给予大量的经费支持。进入90年代,韩国的企业 成为技术研发的主体,企业的研发投入已占到国家研发投入的80%。这种由微观主体主导的研发活动使得韩国的技术创新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率和应用价值。 四、日韩两国产业升级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在借鉴日韩产业调整升级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此促使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战后日韩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重视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的积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贫乏,虽然暂时可以凭借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产业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要想使我国产业整体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科技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目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高技术含量商品所占比重明显增加,其增幅是所有商品中增幅最快的。因此,我国要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加强对教育和科技领域的经费投入,鼓励和保护民间投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多元化资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