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_陈昆玉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_陈昆玉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陈昆玉(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昆明650091)摘 要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信息化测度方法比较流行的有

美国波拉特模型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二者均存在不足。本文在日本指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善,重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测度模型。关键词 信息化测度 波拉特模型 信息化指数模型

TheModelofSocialInformationizationMeasureandItsApplication

ChenKunyu(EconomicSchoolof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

Abstract

Thesocialinformationizationdegreenumericallydescribesanarea'ssocialinformationization

situation.BothAmericanM·U·porat'smodelandJapaneseindexmodelaremorePopularthanothermeasuremethods,butbothofthemaresomeshortcomings.AnewmeasuremodeliscreatedbyimprovingJapaneseindexmodel,whichismorescientificandresonable.Keywords Informationizationmeasure M·U·poratmodel Informationizationindexmodel

* 本文为云南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资助项目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0-9-21

1 社会信息化水平及其测度社会信息化是指社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它能够从数量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现有水平、信息发展潜力和揭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其主要作用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纵向上看,它将使人们认识到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有助于人们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从而使各国能充分考虑自己的国情国力,制定适宜的信息化政策;其二,从横向上看,它便于人们通过比较研究各国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措施和不同模式,寻找社会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权威和系统的方法体系。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测度存在一系列困难。主要表现为: 1.1 社会信息化界线的不明确性社会信息化是一个界线不确定、不分明的范畴,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具有普遍联系的概念,它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与其活动相互交叉融合,难分彼此;信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往往与其他物质因素结合在一起,要从中分析出信息要素的作用份额或效力难度较大。因此,社会信息化的界定标准、表征因素和计算方法都十分难以选择。

1.2 现行经济统计指标的局限性现行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是面向物质经济的,信息和信息活动的贡献被分散到物质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和活动领域,没有独立列项分类统计。因而,在对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时必须考虑其他产业部门或经济活动的信息化情况,必须采用一定的统计处理方法获取这些数据,而这种数据的获取可能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科学的测度需要建立起包括信息活动在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3 社会信息化因素贡献程度的难以衡量性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是多重的,在这些众多因素中,其对社会信息化的贡献程度是不一样的。如何来确定各因素贡献的权重大小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无论从构

第19卷第1期2001年1月 情 报 科 学 Vol.19,No.1January,2001成内容上还是从贡献权重上,可能都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相应增加了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困难。2 国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评析国外在对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有两个主要分支:一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以此来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M·U·波拉特、M·F·鲁宾等人,其中波拉特创立的测度模型最为出名。二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能力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来构造测度模型。其颇具典型的代表就是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 2.1 美国:波拉特模型20世纪70年代后期,波拉特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其基本要点是:首先,将信息产业单列为第四产业。为了测算信息产业,定义了信息活动概念。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前者专指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其产值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后者主要指政府或非信息企业创造的一切信息服务,以该部门的信息劳动者收入和信息设备折旧之和作为其产值。其次,把与信息的生产、流通和处理有实质性关联的职业列为信息职业。从美国442种职业中归纳出五大类属于信息职业。同时还对一些具有“复合性质”的职业采用典型调查法确定出28种“半信息职业”,以此来统计从事信息职业的人数。最后,使用信息活动产值占GNP或GDP的比重大小、信息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小和信息部门就业者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小三项指标来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波拉特模型的优点在于首次从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识别出信息行业,并开拓性地以定量方式反映出信息行业或信息劳动力在整个经济部门中的比重及其变化。特别是对二级信息部门的明确划分和测度更具创造性。该模型对于研究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结构及其它产业部门间的内在联系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但该模型尚存在以下不足:它对信息活动、信息行业和信息职业等的划分尚缺乏统一的科学标准,测度中所采用的某些方法和某些数据欠合理。如二级信息部门信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因而使测度的结果可比性受到影响。此外,该模型运算非常繁复,对统计资料的要求较高。该模型的测度值大致可用来表示“经济信息化”(它是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互补共进过程)程度,并不能全面和准确地描述社会信息化水平。

2.2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尝试建立了一个衡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指数模型。该模型共有42项指标,同时为了便于测度,又按一定的标准将它们分解为11个分指标。其模型结构如图1:

图1测度社会信息化指数的基本思路是:把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取作100,用被测年度指标实际值比上基年指标实际值,再把这一比值乘上100%,得到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标指数,然后再采用算术平均法相继求出每组指标指数的平均值和最终社会信息化指数平均值。测度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14·∑4i=1Bi

Bi

=1Ni·∑Nij=1(

Cij

Cij(基)×100%) (i=1~4)

式中:A为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总体评价值;Bi

为第一层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Ni为影响第一层第i

个指标的第二层指标的个数;Cij为影响第一层第i

个指标的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实际值;Cij(基)为影响第一层i个指标的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基期标准值。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侧重从与社会信息活动相关的多个方面来进行测度。其优点是该模型中所

151期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需的统计资料较易获得,参数少,计算较简单,因此实用性较强。同时它将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相对阶段和相对差距用量化的方式反映出来。在有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情况下,既能发现一些信息化过程中的结构性失衡或缺陷,又能对今后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作出预测。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从理论上分析,该模型显得过于简单,不够全面。在信息环境评估的完整意义上,它只反映了某几个方面的信息环境状况(主要是社会信息流量、社会信息能力等)。而信息活动的有些重要方面(如信息需求满足程度等)未能充分体现和包括在模型之中。此外,该模型采用算术平均得出综合的测度结果(信息化指数),未能适当区分出不同参数或不同因子的贡献大小,简单平均的算法其结果可能掩盖实质上的差异。同时,该测度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时值30年后的今天,模型中的指标内容和结构已经不能全面和准确反映社会信息化水平。所以,应该考虑重新修正。 3 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的改善及其应用 通过对以上国外两种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的比较分析可知,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在对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分析上更具优势。但考虑到其不足之处,应该对其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改善,重构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改善后的模型分为3个层次,相应有5个主要指标和16个具体指标。如图2:图2 3.1 该模型的应用方法(1)类似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把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取作100,用被测年度指标实际值比上基年指标实际值,再把这一比值乘上100%,得到被测年度的各项指标指数。(2)引入权重系数,对应每一层的每一指标,都有其相应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是某一指标下同一层的各指标对该上属指标的贡献程度。权重系数的取值可采用“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打分法)确定,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相继求出每组指标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和最终的社会信息化指数加权平均值。(3)其测度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2i=1Bi·WBi

Bi=∑Nij=1Cj·WCj

Cj=∑MjK=1(Djk

Djk(基)×100%)·WDk (i=1~

2)式中:A为社会信息化指数的总体评价值;B

i

为第一层第i个指标的评价值;WBi为第一层第i个

指标的权重值(其中:WB1+WB2=1);Ni为影响第一层第i个指标的第二层指标的个数;Cj为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WCj为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权重值(其中:WC1+WC2+WC3=1,WC4+WC

5

=1);Mj为影响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第三层指标的

个数;Djk为影响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第三层第k个指标的实际值;Djk(基)为影响第二层第j个指标的第三层第k个指标的基期标准值;WDk为第三层第k个指标的权重值(其中:WD1+WD2+WD3+WD4

=1,WD5+WD6+WD7+WD8+WD9=1,WD10=

1,WD11+WD12+WD13=1,WD14+WD15+WD16=1。

3.2 该模型的应用说明(1)物力资源指标的选择。电讯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电讯产业的发展得以巩固的前提下,才谈得上信息化的充分发展,而在电讯产业中,起支柱作用的是软件产业、电信产业和电子工业。因此,模型选用该三项的潜力指数作为物力资源的衡量标准。(2)对于物力资源指标各下属指标的计算。①软件产业潜力指数的计算: 被测年度软件产业相对增长速率=软件产业较上一年增加产值GDP较上一年增加值×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