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

社会保障水平反映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经济待遇的高低程度,它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一方面代表了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状况。

目前理论研究较多的单一的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水平并不能够充分地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必须建立更全面的指标体系,既要从绝对量和相对量上来衡量社会保障的支出,还要从质的角度来对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与“不适度”进行判断,从而对社会保障水平进行更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本文分别采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两大指标进行测度,以求在总体上反映我国社会保障水平。

(一)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系数是一种测度和反映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状况的指标,也是用于反映社会保障在政府公共支出中地位的指标。

用这一指标系数测度和反映的社会保障水平就叫做“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也是国际上评价社会保障水平的通行指标,其表达公式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公共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总支出利用1989年-2010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财政总支出数据,本文计算了在此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过程(图1)。

可以看出,1989年-1995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保持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测度及其适度性评价张庆霖郭嘉仪(广东商学院,广州510320)内容提要:基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两个指标对我国1978年-2010年社会保障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物价比较、国际比较三个角度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虽然我国社会保障绝对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仍然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问题。

因此,从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各个要素出发,我国应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提高政府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物价、工资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确保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适度性公共财政投入中图分类号:F84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13)03-0013-05〔收稿日期〕2012-12-16〔作者简介〕张庆霖,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卫生经济学;郭嘉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2040007203)、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11BS79001)、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项目(2012WYM_0066)的阶段性成果。

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比例不足2%。

其后,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政府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其中,2002年达到最高值,为11.95%。

此后经过短暂的下降后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水平,基本稳定在10%以上。

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的变化,一方面是与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更是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相同步。

尤其是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在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大幅提高。

例如,仅新农保一项,2010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就达到484.95亿元,地方财政补贴也达到266.37亿元。

(二)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是一种测度和反映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系数,它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民众社会保障待遇的程度。

这一指标是国际上通用的社会保障水平的测度指标,具有数据易获得、便于横向和纵向比较等优点,因此,也被研究者广泛采用。

其表达公式为: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利用1978年-2010年期间GDP、社会保障支出数据,本文计算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过程(图2)。

可以看出,1978年-1988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而且还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所占比例均在0.5%以下,最低年份只有0.28%。

其后,从1988年至2010年,社会保障水平占GDP比重大幅度提高,2010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3.01%。

社会保障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变化也进一步证明了社会保障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紧密关联的,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社会保障必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也会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还需要指出的是,即便是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在若干年份发生下降,这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的绝对支出水平下降,只是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实际上,在考察的期间内,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状态。

总体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从建立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

从1978年-2010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在33年内增长了794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最高增长约10倍,GDP比重最高增长了7倍,反映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二、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度从社会保障水平来说,既有量的高低,亦有质的“适度”与“不适度”区别(穆怀中,1997)。

社会保障水平决不能过低,但也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应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保持一致,既能起到保障民众的生活需要,同时还能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这就需要对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

(一)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模型1.理论模型。

穆怀忠(2007)根据人口结构理论和C-D生产函数提出通过社会保障负担系数和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构建测定社会保障水平模型。

S=SaW×WG=Q×H=0.75×(Oa+Z+J+M)(1)其中,S代表社会保障水平;Sa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W代表工资收入总额;G代表国内生产总值(GDP);Q代表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占工资收入总图1我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水平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下图同。

图2我国社会保障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系数额的比重系数,即社会保障负担系数;H则代表工资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劳动生产要素投入分配系数。

更进一步,穆怀忠(1997)根据C-D生产函数原理和研究文献中关于劳动要素的分配系数将H设定为0.75;Oa代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Z代表失业保险支出比重;J代表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比重;M代表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支出比重。

在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测度中所需的失业保险支出、工伤生育保障支出、抚恤和福利优抚支出在相关的统计体系当中没有明确数据。

早期的统计没有对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进行分类,社会抚恤、福利、优抚、救济等也通常混为一谈,如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体系将社会保障的支出定为“国家财政用于抚恤和社会福利资金”,具体有抚恤支出、社会福利救济费、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尤其是广大农村多数是通过发放实物的方式进行,例如发放粮食或是建立福利院。

因此,本文在计算的过程中根据情况及数据原有分类进行整理合并或分开,尽量选取完整的数据或是取平均值,以降低误差。

根据工资和老年人口的粘性增长理论,缺失数据的年份由上一年的数据做补充,虽然有可能导致真实数据偏小,但相对而言能得出比较连贯的数据。

2.测度结果。

测度的结果表明,在1978年-2010年期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保障水平逐步从最低5.28%提高到2010年的8.14%(图3)。

当然,在此过程中,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行转轨,从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到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段时期内也是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相对滞后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发生了一段时期的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工资收入总额相比以前在大额提高,但社会保障支出却没有随之出现明显的增长,因此,从1980年-1994年,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没有明显增长反而有下降的趋势。

1994年是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职工的工资收入总额开始大幅度增长,而且社会保障支出随着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在大幅增长,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快速提高的一个拐点。

从1994年-2010年,按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指标测度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5.45%提高到8.14%,增长幅度将近50%。

3.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比较。

为更好地对我国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进行比较,这里引入穆怀中(1997)关于社会保障水平上下限的数据,从现有社会保障水平与适宜社会保障水平的上下限度的差距来探讨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适度性。

图3我国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从表1中可以看出,根据本文所测度的结果与穆怀中(1997)的社会保障适度水平标准相比较,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低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上限,而且还远低于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下限。

2010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为8.14%,距离标准上限相差5.59%,距离标准下限相差3.72%,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穆怀中(1997)关于我国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度标准与本文测度模型虽然在指标上相同,但是在具体数据上由于缺乏客观的统一数据,均由研究者本人加工整理,会导致具体测度结果存在精度上的误差。

但是,排除测度的误差,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远低于适度标准应该是无疑的。

(二)物价比较法通货膨胀可谓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天敌”。

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程度紧密关联,虽然上文的测度结果已经表明,我国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总体上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而提高,但是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是否能够对抗通货膨胀的速度,才是判断受保障群体享受到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提高的根本依据。

本文使用1978年-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的社会保障系数进行对比分析,说明社会保障水平在通货膨胀情况下的适度水平。

为了更充分地说明问题,这里同时选择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78年=100)和以上一年为基期的可变居民消费水平指数(上一年=100)。

从图4中可以看出,以1978年=100的不变价格进行比较,除了在极少数的年份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率均没有超过居民消费价格的增长率,也就是说,受保障群体最终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待遇给付没有跑得过通货膨胀的速度。

虽然在绝对值上,受保障群体所获得的待遇给付是增长的,但是其实际购买力却是下降的。

以上一年=100的可变价格进行比较的结果与不变价格进行比较的结果完全相似,除了极个别年份外,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增长率仍然过低,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