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5葩出园来——论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

e5葩出园来——论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

第22卷第2期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01.22,No.2

2008年6月JournalofJinling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

Jurt.,2008

“恶”之奇葩出园来——论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

张艺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把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放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动态地考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哥特小说诞生并发展于英国浪漫主义的沃土,属于浪漫主义的特殊流派,二者之间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的异质性使得哥特小说成为浪漫主义流派的流变从而最终超越了英国浪漫主义。关键词:哥特小说;英国浪漫主义;“恶”之花中图分类号:I106.4(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1X(2008)02—0056—05

“Evil”FlowerBeyondtheRomanticismGarden——OnEnglishGothicNovelandEnglishRomanticism

ZHANGYi(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ByputtingEnglishGothicnoveloflate18mCenturytOearly19mCenturyandEnglishRo—manticismtogetherinthesamesocialcontext,thisarticledynamicallyinvestigatesandanalyzestherelationshipofthetwoandpointsoutthreepoints:asthespecialschoolofEnglishRomanticism,

EnglishGothicnovelcameintobeinganddevelopedonthebasisofEnglishRomanticism;thetWOinfluencedandinfiltratedeachother;thedifferentiabetweenthetWOmadeEnglishGothicnovelbe.

cometheevolutionofandatlastbeabletotranscendEnglishRomanticism.Keywords:Gothicnovd;EnglishRomanticism;“evil”flower

一、浪漫沃土与“恶"之花(一)前浪漫主义的浪漫沃土亨利・詹姆斯曾说过,需要大量社会和文化的沃土才能哺育出一支文学之花。哥特小说能产生于英国并在英国文学中繁荣和发展,自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

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随着“圈地运动”的结束和“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文人们无法再像蒲伯为代表的18世纪早期诗人那样颂扬现存的社会秩序,他们中不少人走出城市,徘徊乡野,抒发对穷苦农民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表现出对理性的社会秩序的想象,形成了一个薪的文学流派即感伤主义流派,文学史家称之为前

收稿日期:2008—03—25作者简介:张艺(1984一),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万方数据第2期张艺:“恶”之奇葩出园来57

浪漫主义。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横扫欧洲大陆,为动荡中的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革命的精神锐化了人们面对现实社会中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农民的日益贫困以及新旧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的尖锐冲突时的感受力。经过法国革命失败的洗礼,一部分浪漫主义作家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政治上日趋保守,进而“关注内心、逃避社会现实、渴望回到两大现代性革命(即工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之前的那种‘美好童年’时代”【1】,英国的浪漫主义思潮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化,即分化为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两种倾向。无论是前浪漫主义还是后来分化的消极浪漫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整体社会思潮的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反对及对理性主义的逆反与颠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18世纪,欧洲全面进入了理性时代,英国也不例外,启蒙思想家将理性弘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强调理性至高无上,一切有可能削弱、威胁或者颠覆理性的因素,如情感、想象、直觉以及神秘和超自然现象,都遭到反对、忽视和压抑。尽管理性主义反对极端,其实已然把自己推向了极端,而且正是因为它走向了极端,反而促成了其对立面的发展,理性主义遭到的强有力的挑战突出地表现在文化艺术上。“即使在理性主义最盛行的时期,文学艺术中都一直存在着对崇尚理性至上的新古典主义的颠覆因素。口J,’启蒙思想家按照理性原则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理想首先在英国陷入困境,启蒙思想家推崇的人类理性的力量遭到了怀疑,一些诗人与作家试图通过近乎极端的方式表达久为理性压抑的感伤与激情,感伤主义诗人摒弃古典主义诗风,反对古典主义诗歌的矫揉造作,否认理性的至高无上,而18世纪中期出现的感伤主义小说同样反对古典主义对理性的推崇,作为对理性主义压抑情感的逆反,感伤主义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内心和情感世界进行深入细腻的探析,感伤主义小说对情感的关注挑动着人们久为理性压抑的神经,感伤主义作家在创作上突破理性主义原则的束缚,强调感情的力量,使整个文学的基本情调发生了转变,而其中善良女子抵御男性淫威的情节更是成为哥特小说创作的素材之一。在对理性主义予以反驳的方面,除了有感伤主义对情感的关注之外,还有“墓园派”诗歌对恐怖的渲染与青睐。18世纪40年代,罗伯特・布革尔、华顿兄弟、托马斯・格雷等墓园派诗人就因不满新古典主义对理性和秩序的崇尚,通过对死亡及其带来的快感的描写,对恐怖与兴奋的关系予以探究,借此颠覆唯理主义对情感的压制及对秩序的推崇。浓郁沉重的“墓园派”诗歌对道德的反思刺激着人们对于怪诞神秘事物的兴奋神经,而诗人对幽灵、坟墓囚室的描写更在哥特小说中频频出现。(二)哥特小说——“恶”之花的盛开对情感的重视,改变了文学的情调,使得哥特小说的产生和接受成为可能;对恐怖的情有独钟,造就了产生和接受哥特小说的心态,为哥特小说准备了读者。许多评论家认为,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中已经蕴涵着哥特小说的因素L3J。哥特小说的因素产生于现实小说内部,是有其必然性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力求表现真实、致力于情节合理以及确保描写的可信是18世纪前半期英国小说的基本特征,这种以逼真再现为特征的现实主义小说再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口味的需要,尤其是此时的读者已然经过感伤主义与“墓园派”诗歌的洗礼,阅读期待视野较之从前有所开拓。在反对唯理主义的春风下,感伤主义对情感的关注与“墓园派”诗歌对恐怖的青睐,就像是两条来自同一源头的溪水一样在英国浪漫主义这块丰饶的沃土上相遇从而形成一股合流,在读者需求的推动下向前奔腾不息,浇灌滋润着哥特小说这朵“恶”之奇葩。

二、影响与渗透(一)英国浪漫主义对英国哥特小说的影响“恶”之花——哥特小说尽管色彩缤纷形态各异,但还是拥有一些共同的独特品格,就像牡丹之所以成为牡丹,是因为它的雍容华贵。就主题而言,哥特小说多反映对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反感,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or

theModernPrometheus)中通过对于侵犯了“双重自然法则”——“人只能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能替代上帝去创造人类”以及“男人不能取而代之妇女生儿育女的生理功能与社会责任L4J’’的浮士德式人物弗兰肯斯坦的悲剧式的描写,揭示出仰仗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过于自信的人们在违反了自然法则之后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从表面上看,弗兰肯斯坦拒绝怪物主要是因为怪兽丑陋的相

万方数据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貌,一些评论家因此认为归根结蒂《弗兰肯斯坦》表现的是在社会与心理层面对怪异的拒绝;但也有评论家认为,在更深层次这种拒绝反映的正是浪漫主义的观点:只有自然形成的生命才是美丽的,人类非法篡改自然的产物只能是丑陋的、令人厌恶的甚至是极度恐怖的东西[4l。笔者认为,《弗兰肯斯坦》中流露出的对科技的反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态度,无论是视自然规律如上帝般神圣不容侵犯还是认为只有自然形成的生命才是美丽的,都与浪漫主义认为的自然是最真实最美丽的核心意识形态不谋而合。哥特小说对自然的态度不仅是崇敬,而且美化与歌颂。同浪漫主义诗歌一样,自然风光在哥特小说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尤以拉德克利夫的作品为甚(拉氏的小说堪称“无韵”的浪漫主义诗歌)[4]。《尤多尔佛之谜》和《意大利人》均有多处景物描写,对欧洲大陆秀丽风光的描绘堪称是淋漓尽致。对自然风光不遗余力的美化与称颂体现的正是浪漫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主张。哥特小说对自然的天然亲近与对城市的避而不谈及贬抑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与浪漫主义相同,哥特小说“对于这些发生于那个时代、深刻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事件与变化,并无多少直接的叙述,反倒陶醉于对中世纪式田园生活的描绘与赞美,这本身就表达了一种鲜明的政治立场”E4J,也就是浪漫主义认为的“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不仅给那个时代制造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更使人们的思维变得迟钝、麻木∞J,’因而对作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集中地的城市予以规避,而对自然风光绮丽的乡村眷恋不已的政治立场。由此可见,哥特小说不仅成长于浪漫主义的沃土,而且因其带有极其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故而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对工业革命及科学技术的反感、对自然风光的美化与歌颂及对城市的避而不谈及贬抑,在哥特小说中均得到了体现,由此可见浪漫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哥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二)英国哥特小说对英国浪漫主义的渗透哥特小说又不仅仅是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如此简单,而且是18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支特殊的流派,评论家们称之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romanticism)。“所谓的‘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上,它不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2】”哥特小说的“黑色”特色也被纳入了浪漫主义文学特征,正如Devendra所说的,“对哥特趣味的日渐崇尚不过是思想意识发生巨变的征兆,它终究演变为浪漫主义运动”∞J。哥特小说的“黑色”风格不仅被纳入了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它的创作手法更是对浪漫主义文学造成了影响,这一点从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对哥特小说的反应上可以窥见一斑。几乎所有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如布莱克、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奥斯丁等,都创作过哥特故事或者使用过哥特手法,并且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耐人寻味的是,就对哥特小说的态度而言,他们中的一部分作家在其作品中对哥特小说表现出轻视敌意或抵制反对,如柯尔律治的哥特小说评论(1794—1798年)、华兹华斯为《抒情歌谣集》第二版撰写的序言(1800年)等等,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却又有意无意地将哥特式因素引入自己的创作,如柯尔律治的《克莉丝塔贝尔》(1797—1800年)和《古舟子咏》(1797—1798年)受哥特风格的影响显而易见,华兹华斯在《哥特故事短片》(1797年)及《边民》中对哥特式主题和激情的嗜好无法遮盖,态度与实践的不一致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哥特小说对当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之深。(三)“影响”与“渗透”之典型哥特小说与英国浪漫主义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文学事实在一个传奇式的人物——拜伦勋爵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浪漫主义作家拜伦创作的主人公大多以抗议者、叛逆者的形象著称,那些富于个人叛逆性的“拜伦式英雄”——与社会对立、孤独的反叛者,经常以救世主形象出现的那些非凡、坚毅、高傲的人物,与当时哥特小说描写的对象——逾越了社会禁忌、涉及到“某个独立的僭越者与各种社会体制,如法律、教会、家庭的对抗”的男性主人公可以说是有着惊人的相似r7|,而哥特小说中作为主人公的“恶棍英雄”也被称之为“拜伦式英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