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词义的建构和理解,是一个搜寻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的过程,故认知语境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认知语境通过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来构建和理解词汇的意义,并从中得到一些对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的启发。关键词:原型意义;语用意义;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语用充实;语用收缩;语用扩充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421(2010)06-0083-05
论认知语境在英语词义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黄倩儿1,2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外语系,福清350300;2.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350007)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JOURNALOFFUQINGBRANCHOFFUJIANNORMALUNIVERSITY2010年第6期总第102期SumNo.102
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黄倩儿(1982-),女,福建莆田人,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总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过“Withoutgrammarlittlecanbeconveyed.Withoutvocabularynothingcanbeconveyed.(没有语法不能很好的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1],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词汇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地位。听说读写译,任何一项语言技能的形成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与运用。但是,由于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过分重视词的原型意义(prototypi-calmeaning),而忽略了它的语用意义(pragmaticmeaning)。这就造成了英语学习者对词汇机械性的理解和记忆,不仅遗忘率高,而且对于一些出现在新语境中的旧词汇也常常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会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而影响交际效果。在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因为语境迁移而产生特定语境下的语用意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呈现词汇、教授词汇和习得词汇,来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词汇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已成为广大外语教学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试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分析如何利用认知语境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英语词汇。一关联视觉下的认知语境传统语境学研究对语境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把语境狭隘地定义为文章的上下文,另一种则把它空泛地看作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除了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参与者的身份和历史等等都是构成语言环境的一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种传统的语境观无法客观地反映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认知心理状态,因而不能完全揭示语言理解的实际过程。1986年,法国认知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伦敦大学语用学家Wilson提出了关联论(RelevanceTheory)。关联论认为交际不是纯粹的编码和解码的活动,而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process),即信息输出者(说话人)明示交际意图,信息接收者(听话人)根据信息输出者的明示信息,结合语境假设获知信息输出者的交际意图。“每一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2]。最佳关联性指信息接收方无须付出不必
要的处理努力即能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关联是依赖语境的。关联论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11月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3]。它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由
于每个人的经历、感知能力、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的差异,认知环境也因人而异。认知环境仅为一个人的理解话语提供了潜在的语境,只有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所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有重叠的部分(即双方互知、互明的认知环境)才能成为共同的认知语境(cognitiveenvironment)。认知语境具有动态的特征,它不是在话语发生前预先设定的,而是语言使用者在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根据话语提供的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人们本身具备的百科信息,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4]认知语境与话语的关联越密切,推理就越容易,理解话语也越容易。由此可以得出,关联理论为语义理解提供了推理模式,而认知语境则为语义推理提供了语言依据,使之更具体、更准确。认知语境观揭示了语义推理的认知心理状态,所以比传统的语境观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更具有概括性和解释性。二认知语境对词义建构和理解的作用词汇意义包括词的原型意义和语用意义,原型意义是词的基本意义,一旦固定下来就具有相对的恒定性。而词的语用意义不是词本身固有的,而是语言运用者在一定语用目的支配下,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以语境为参照而赋予一个词的临时意义,具有不稳定性。由此可见,语境在词汇的语用意义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抛开语境独立抽象地讨论某个词语的意义。通过语境,才能全面认识词义;通过语境,才能在语文辞书中全面显示词义;通过语境,才能进行词义构成分析。[5]理解词汇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用推理过程,即在词汇与认知语境之间找到最佳关联,从而使词汇意义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很多词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所表达的概念往往会小于或者大大超过它按照字面编码所呈现的意义,这就使听话人在理解词汇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内化的百科信息和语用原则进行含义推导,收窄或放宽词的原型意义,从而找到与认知语境的最佳关联,达到较好的认知效果。这种对目标词汇不同程度的语用加工属于一种语用充实(pragmaticenrichment)现象,其中包括语用收缩(pragmaticnarrowing)和语用扩充(pragmaticbroadening)。[6]
1.利用认知语境进行词义的语用收缩如果一个词在具体使用中表达了一个比原型意义更具体,比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小的涵义,就可以利用认知语境将其意义缩小到所期待的、具有关联性的一个具体化和语境化的概念。在词义缩小的过程中,词义的选择必须遵循顺应的原则,即所选择的词义必须顺应说话人传达的交际意图和构建的认知语境。举一些例子来具体说明:(1)Theoperationisdifficult.a.Idon’tknowhowtousethiswordprocessor.Theoperationisdifficult.b.Theoperationisdifficult.Butthedoctorhassuccessfullyresectedthetumorinhisbody.(2)Themovieactorwasquiteaphenomenoninshowbusinesscircles.(3)Thegovernmentpublishedanorderforderequisitionoftransportation.例(1)中“operation”的意义十分宽泛,可以指许多领域的“操作”,如医学手术、军事演习、商业交易或机器操作等等,我们无法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给出它的准确意义。(1a)和(1b)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语境:“wordprocessor”指文字处理器,所以(1a)中的“operation”可以具体化为“机器的操作”;(1b)中“doctor”、“resect”以及“tumor”等词构造了一个医学的话语环境,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operation”是“手术”的意思。例(2)中“phenomenon”原指一切有关人或物的现象,这里依托语境被收窄为“杰出的人才”。再看例(3),“transportation”一般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交通”,针对话语
84第6期黄倩儿:论认知语境在英语词义建构和理解中的作用
所发生的场景,这里的“transportation”应该被缩小化为具体的“车辆”。另外,通过语境收缩词义,还可以消除歧义(disambiguation)。歧义多发生在多义词上,听话者如果对这些词不熟悉,很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误解。为了消除歧义,听话人在接受到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之后,不仅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对词汇表层意思进行解码,同时还必须针对话语所发生的场景进行最大相关的搜索,才能从众多意思中挑选出符合语境要求的意义来。例如:(4)a.Lookout!Thereisacarcoming!b.Iliketoeatcrackers.c.Iwillgiveyouaringd.Marycan’tfindthemouse.e.Johnwasoffended.f.Theywererelieved.例(4a)-(4f)都是一些因为多义词而造成歧义的句子。为了消除歧义,可以用语境信息来收窄其意义以确定出符合期待和语境的义项。(4a)中的“lookout”有“小心”和“向外看”的意思。这时,听话人应该结合即时语境来做出准确判断,否则后果令人堪忧。如果听话人对美式英语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么听到(4b)这句话一定会觉得说话人是个怪人,居然喜欢吃“cracker”(爆竹),其实“crack-er”在美语中指的是那种淡味或咸味的薄脆饼干;(4c)中的“ring”可以指“电话”也可以指“戒指”,因此这个句子可以理解成“我给你电话”或者是“我给你戒指”;(4d)中的Mary是找不到“老鼠”还是找不到她的“鼠标”呢?(4e)中的John是自己感到生气呢还是被人冒犯了?还有(4f)中的他们是觉得宽慰还是被救济了呢?关联原则可以帮助听话人在产生歧义的词语和认知语境之间建立起联系,寻找出最佳关联点,以此来确定上面这些句子所要传递的信息内容。2.利用认知语境进行词义的语用扩充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词汇都可以通过语用收缩来理解。在交际话语中,有些词所表达的概念远远超过它按照字面编码所表示的意义,比其外延所指范围更广大。这时就要求听者在理解的过程中摒弃严格的字面用法,通过语境从对一些原型特征的理解,扩大转移至话语中具体所指事物的理解。临时转义和喻式用法就属于典型的语用扩充。1)临时转义某一词汇的原型意义在特定语境下会临时出现一些交际信息,所以它只适用于特定的场合。如:(5)a.Isyourbabyaheorashe?b.Thenarrowtrailsnakesbetweenthetrees.c.AreyoureadingShakespeare?“He”和“she”是人称代词,多放在句首做主语适用,在例(5a)中被放到了句中。根据句子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猜出说话人意在询问孩子的性别,故“he”和“she”在这里不作代词使用,而相当于名词的“boy”和“girl”。再看(5b),snake原作名词,意为“蛇”,把snake放在“narrowtrail”(窄窄的小径)后面,会调动起我们大脑中对“蛇”的印象和百科知识,由此判断出“snake”在这个句子作为动词来使用,指小径像蛇一样在林中蜿蜒。(5c)中的Shakespeare原本是一个人名,这里被扩充为“莎士比亚的作品”,这也符合了语言的省力原则(PrincipleofLeastEffort)。在一些话语情景中,特别是新闻英语和文学作品,作者为了追求生动和新奇的效果,还会临时创造或拼凑一些新词语,这些词没有得到普遍使用,所以要理解和把握它们的意思,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外,还要借助相关的百科知识。例如:(6)Anex-policemanturnedgunmanbusjacked21HongKongtouristsMondaymorninginMani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