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与现代相统一 继承与创新相融合

传统与现代相统一 继承与创新相融合

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融合——记百年名校安徽省桐城中学“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与《光明日报》、央视等国家级媒体今年以来刊播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任何一所大学校训相比,创建于1902年的安徽省桐城中学校训“勉成国器”毫不逊色。

与国内许多高校校训多是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提炼而成的有所不同,桐城中学校训由晚清政府任命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桐城派后期大师、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纶先生亲笔所题。

“勤勉努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校训作为校长对师生的训诫,桐城中学校长罗伟表示:这既是吴汝纶先生的办学愿望,也是百年桐中坚守秉承的校园文化传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桐中从办学的第一天起,就时刻坚定报效国家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师生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的培养。

“勇担大任,志在争先。

”百余年来,桐城中学在晚清时期,被称作“安徽革命教育的策源地”;民国时期,被誉为“安徽省最优秀的中学”;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新时期以来,教育教学一直走在安徽省最前列。

从上世纪初,到本世纪,百余年办学,“人才的摇篮”、“桐中桃李遍全球”、“名扬四海”的背后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正如桐中创始人吴汝纶先生期望:“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

桐中校园内一道亮丽文化风景:“院士榜”——陆大道、孙德和、慈云桂、吴曼青、程和平、杨善林6位从桐中毕业的两院院士成为学校培养“国器”之才的缩影。

记者从中选出几位——在他们所工作的领域内有重大建树的领军人物。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1958年毕业于桐城中学。

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

近年来,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大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

“在课堂上,他因没有回答不了的提问,常常受到老师的赞扬。

”安徽省特级教师、曾任安庆市教研室主任的凤良仪先生回忆他这位高中时的校友:“他不仅成绩优异,课余生活也丰富多彩,打得一手好乒乓,拉得一手好二胡,晚自习前总要演奏一会,优雅的琴声,吸引过往师生驻足倾听。

”活跃在经济地理学界的陆大道院士,据新华社报道,去年9月7日,应国务院邀请,参加了中国城镇化问题座谈会。

“龙眠钟起,代起人豪。

”最让校长罗伟自豪的是2013年。

“我校有两位校友,程和平:细胞生物学专家,发现并命名了细胞钙信号的基本单位——‘钙火花’。

杨善林:决策科学与技术、计算机仿真与控制系统等领域专家。

同年当选为两院院士。

”对于凤良仪先生,巧合的是,桐中6位院士中,一位是他的同窗,一位是他的学生:“我在桐中教了他三年高中数学。

对于课本上的问题,杨善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思考,经常为解决某个数学问题,不时地向我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直至将问题搞透彻为止,在我的记忆中,他是向我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之一。

主动学习,使他成绩优异並具有潜在优势。

”另一方面,记者从桐中跟踪校友成长的记录中发现,校友成为各行业领军人才越来越年轻化。

杨善林院士1966年毕业于桐城中学,程和平院士1980年毕业于桐城中学。

而据中新社报道,31岁,获得中国雷达学会最高奖“申仲义雷达奖”,32岁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36岁担任国家一类骨干雷达研究所所长,44岁当选中国工程院士。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推动了中国雷达技术和公共安全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

这位雷达方面的专家——吴曼青院士,1983年毕业于桐城中学。

身边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路过院士榜的学生告诉记者:“同学们正在发愤努力学习,长大后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拔尖人才。

”“院士榜只是学校育人环境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就是要通过著名校友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在校学子日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时时刻刻想着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校长罗伟指出。

不仅在科学技术界,桐中倡导“文理并重”、“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的教学方向,使得学子在其它领域都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

将军外交家黄镇、美学泰斗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桐中百年校史上可以列出一长串知名校友名单。

“但院士榜特别难上,我们也尤其看重。

”“桐中毕业生不仅是世界的,国家的,也是本土的,在桐城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活跃着桐中毕业的学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才培养向来具有国家属性,时代属性。

百余年办学,前半个世纪救国、图存,后半个世纪强国、富民。

”作为一所著名中学,桐中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勉成国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与发展。

“当今社会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

这就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近年来,桐中倡导“复合型”英才培养理念。

这一培养方向与新高考契合。

今后的高考,文理将不再分科。

这在今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得到了明确。

“事实上,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恢复高考以来实施的文理分科教育模式,过早过窄,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培养。

”教育界不少人士指出。

据桐中的一位校回忆,1980年8月,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在桐城考察工作时说:桐城在全国是很有名气的,因为桐城县出了一个桐城派。

还有一个桐城中学也是名扬四海的,培养出了一大批成就很大的学生,像朱光潜、黄镇、章伯钧等人,我是肥东人,当时很想进桐城中学,但没有机会,至今仍感到遗憾。

“你们能不能说说桐城中学办得那么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现场的一位桐中老师回答省委书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桐中教师个个都过劲,桐中教育质量高,主要是教师质量高。

事实上,考察桐中百余年办学,大师、名师辈出。

桐中创始人吴汝纶公,同治年间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国藩因喜爱其文而留作幕府,著作等身。

大胆预言:“后西学盛行,六经不必尽读。

”“先生殚心教学,其论学不分门户,而根本道德,顺应潮流,力求革新,并以语体文编写教材。

”桐城派后学大师、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安庆一中首任校长姚永概曾任桐城学堂监督并兼任国文教员。

而以师德为本,以学问为重,以教书育人为荣,成为百年桐中教师文化传统,潜移默化,代代相传。

全国人大代表慈昌淦先生在安徽省教育界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特级教师和教育专家。

学生们喜欢他简洁易懂的教学艺术,同行们敬佩其执着的教育精神,慈老师患有严重痔疮,有时外面的长裤上都流有血迹,但仍坚持上好每一节课,坚持参与集体备课。

授课艺术炉火纯青的特级教师方不圆,被师生尊称为“百管先生”,经常随身带一枚“管事”的口哨,凡学校的事,学生的事,无不关心。

教学之余,笔耕不辍,百余篇教学论文发表于《数学通讯》等刊物上。

“全国模范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劳动模范”校长助理彭年则是新时期桐城中学优秀教师代表。

(如果方便,请在此段稍加展开。

谢谢!)“上课首先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作为管理者深入教学一线有利于深入了解师生状态。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014年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桐城中学校长、安徽省特级教师罗伟,尽管日常事务繁重,但他还是克服困难,承担了一个班的化学课教学任务。

为了“不给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他坚持每课必备,也从不因开会出差等耽搁学生一节课,从不减少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与评析。

而他所教授班级的学科成绩始终处于年级前列,指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获得“化智杯”四连冠。

培养的学生一大批已成为英才。

他的得意弟子之一,1990毕业于桐城中学的“段——郭界限”理论的创立者段路明教授,已成长为站在世界量子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科学家,让世界为中国人喝彩。

“根本上是对人才的尊重、对文化的尊重、对育人的尊重。

”百余年来,桐中不断探索出的教师管理与培养机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队伍。

桐城学堂创立之初,堂长吴汝纶即聘任外籍教师日本人士早川东明教授日文、法学、经济课程,其后的历任校长马其昶、孙闻园等秉承“延聘名师,造就名师”传统,一方面四处选聘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另一方面,注重对本校教师的培养。

比如,1904年,桐城学堂就开办了师范班,挑选房秩五(浮山中学创办人)等到日本留学,学习速成师范;第二年,学校又选派10人再赴日本深造,学成后为本校服务。

而纵观桐中解放前47年,教师都采用聘任制,执教时间短则一个学期,长则数年;有专职,有兼职;人员构成复杂,有解元、官员,也有非师范学校之外的各类院校毕业生,但都没有铁饭碗,不搞终身制。

凭本事拿钱,自由流动。

解放以后,由于人事制度的变革,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不少学校教师大都“从一而终”。

但桐中可能是一个例外。

五六十年代,“桐中教师有进有出,能者进,弱者出。

”据学校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分配来的高校毕业生要在教研组实习半年或者一年,写备课笔记,批改作业,听老教师上课,然后进行试教。

先在教研组内试讲,由组内老师评议,后上课堂试讲,由学生评议,不合格者不能成为桐中教师。

九十年代以来,桐中采取这种试教方式,共选拔了一百多位教师。

如今大都成为教学骨干。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桐中一方面实施“三年成长,五年成才,十年成名”的“3510工程”。

另一方面夯实“上好四课”基础工程。

上岗前上一节亮相课,一个月后上一节“诊断课”,半年后上一节“检测课”,一年后上一节“过关课”。

包括校长、中层干部、学科教师都必须参加听评课,把脉问诊。

这样的培养机制下,一批如张磊、彭荣斌、祁庆安、汪马根、朱立凯、陶淑文等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近年来,学校与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名校加强交流,先后选派21位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聘任四位外籍教师到校任教。

”强师德、抓培训、促交流、兴教研……桐中系列化举措,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成长步伐。

目前,学校包括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级教坛新星,市级学科带头人、名师团成员、各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等占全校教师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为英才教育提供了切实可靠的师资保障。

课堂是教育的圣地,师生生命成长的圣地,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地。

毫无疑问,桐中百余年办学,也是一部不断追求课堂教学文化史。

桐城学堂开办之初,教学主要以讲演式和注入式为主。

民国时期,在教法上,较之此前又有了突破。

坚持以学生自学为本位,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教学。

课前重预习,课后重复习。

期望学生食古能化,中西结合,达到思想独立,应用有方的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后,桐中在常规教学中采用:“精讲多练勤辅导”的教学模式,其后又发展成为:“精通教材,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新经验。

而现在,著名的“备课深,上课清,作业精,辅导勤”的十二字教学方针即是桐中对课堂教学集大成的总结,也是桐中对课堂教学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

在学校的解读中,高度概括桐中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十二字方针,充满了教学辩证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