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2005年第5期(总第74期) No.5,2005(Vo1.74) 

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曹力铁 

(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 要: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 合的开拓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强烈的爱国主义、坚定的社会进步思 想和鲜明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是李大钊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因素,由此奠定了中国共 产党人把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立场。从时代要求出发,历史地(实践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 学态度以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党后,李 大钊在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得出了许多重要的认识,提出了 许多重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05)05—0045—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 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 括,在内容和形式上形成适合中国情况,具有中 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前提和基础,在实践 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李大钊1918 年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 ((Bolshevism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 新思想介绍给中国人民,为在黑暗中探索中国未 来的人们指出了新的方向,新的出路。1919年, 李大钊又发表了著名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使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全面、系 统、正确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 出了重要贡献。李大钊是从中国革命的需要来 认识、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成 立以后,他更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进行了新的探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李大钊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不是偶然的, 强烈的爱国主义、坚定的社会进步思想和鲜明的 民本思想相结合,是他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因素,也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 中国化的基本立场。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各种流派纷繁复杂, 但基本是围绕着爱国、进步和民众这三个问题展 开的,进化论史观、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思潮。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前,这 三个方面尽管也有互通和交融之处,但往往各执 端,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偏颇和矛盾更是 显而易见,有强调救亡必须专权者,也有主张无 政府者。对中国民众的失望,也不时见于一些著 名思想家的笔端,就是褐著新文化运动的陈独 秀,在这三个问题之间也表现出了相当程度上的 思想矛盾。就个别问题而言,李大钊在感情的奔 

收稿日期:2005一o6—22 作者简介:曹力铁(1953一),男,山东新泰人,杭州师范学院社科部教授,历史学博士。 4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5期 曹力铁:论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放、语言的犀利、影响的广泛等方面或许都没有 超过别的思想家,但是,李大钊把爱国、进步和人 民性结合起来所显示的思想深刻性在当时来说 却是独树一帜的。 1912年。李大钊初发政见就以爱国为主旨。 他认为,“人之爱其国也,固非仅可以言语而爱其 国,言语之外,必有系其国存亡之运命者,而国始 可以不亡。”E1](P262)这就是说,不仅要有爱国的言 语。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国的行动。1927年4月, 李大钊在就义前的《狱中自述》总结自己的一生, “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 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P719)李大钊的一生, 是爱国主义的一生。他不仅较早引入现代政治 和法律理念,对“国家”进行了科学的诠释,而且 把炽热的爱国热情与科学进步的历史观结合在 起,最早对辛亥革命以后的爱国主义赋予了明 确的理性认识。1914年,陈独秀发表了《爱国心 与自觉心》一文,在文章中,陈首先肯定了爱国的 必要,认为“爱国心为立国之要素”,“国人无爱国 心者,其国恒亡”,但他也提出爱国不能盲目,认 为爱国要认识到国家的目的和情势,即要“自 觉”,“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国民如果不 能自觉,“实无立国之必要,更无爱国之可言”, “爱国适以误国”。[ ](HB·H¨·H )在袁世凯的反动 统治下,陈独秀强调爱国不能盲目的思想是深刻 的,但出于实际斗争的需要,他在强调“自觉”时 也确有偏颇之处,没有从理论上很好地解决爱国 与自觉的统一问题。李大钊针对此文写了《厌世 心与自觉心》一文,在对陈独秀表示理解的同时, 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李大钊认为,爱国是一种 责任,“国家之成,由人创造”,爱国,就要使我们 的国家如同英、美等国那样强大,但不能说要等 到我们的国家如同英、美那样强大才爱国。“自 觉之义,即在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 而爱之,不宜因其国家之不足爱,遂致断念于国 家而不爱”。[ ](P315.P314)李大钊实际上指出,在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是爱国主义的 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这一认识从理论上铺平了 由爱国主义通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李大钊没有把爱国限定在狭隘的民族主义 的藩篱中,而是以进步的历史观赋予了爱国以新 的生命力。他曾服膺于进化论,以“青春”为名, 讴歌进步的力量,认为“新兴之国族与陈腐之国 46·--—— 族遇,陈腐者必败;朝气横溢之生命力与死灰沈 滞之生命力遇,死灰沈滞者必败;青春之国民与 白首之国民遇,自首者必败,此殆天演之公例,莫 或能逃者也。”[ ](m87)在这个基础上,李大钊进一 步把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活动联系起来,认为 “演化是天然的公例,而进步却靠人去做的。我 们是立足在演化论和进步论上,我们便会像马克 思一样的创造一种经济的历史观了。我们知道 这种经济的历史观,系进步的历史,我们做人当 沿着这种进步的历史观,快快乐乐地去创造未来 的黄金时代。”[2](P206)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李大 钊由进化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 如果说爱国和进步是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 最基本的音符,李大钊与一般的思想家最具不同 之处就在于他看到了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力 量,以平民主义为主题,奏响了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劳动群众相结合的主旋律。 李大钊从中外历史中比较早地看到,历史事 件是由势力造成的,而所谓势力,“均不过一时民 众思想之代表而已”。历史发展到今天,已经进 入了“群众时代”,新势力“即群众势力,有如日中 天之势,权威赫赫,无敢侮者。”E1](蹦 一 1916 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民彝与政治》,把“民”看 作是“政治上之神器”。李大钊在这篇文章中不 仅认为民主政治是世界文明先进的重要内容,还 把尊重民众的“民彝”作为时代精神,表达了民众 至高无上的思想,提出了“惟民主义”这一概念。 正是由于这么一种认识,李大钊最早看到了“立 于社会主义上”的十月革命“将统制一切之权力, 全收于民众之手”,蕴含着“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 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 ]( ·嘲’敏锐地指出十 月革命是“庶民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 从而热情地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 思主义以后,李大钊又进一步以提倡“平民主义” 发挥了他的惟民主义思想,并指出中国必须走社 会主义的道路。李大钊的“平民主义”既有表述 民主政治的一面,更多的却是表达惟民主义,或 者叫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他认为,所谓“纯正 的‘平民主义’,就是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 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 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 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 

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凡具有个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总第74期) 的,不论他是一个团体,是一个地域,是一个民 族,是一个个人,都有他的自由的领域,不受外来 的侵犯与干涉,其间全没有统治与服属的关系, 只有自由联合的关系。这样的社会,才是平民的 社会;在这样的平民的社会里,才有自由平等的 个人。”[ ](PITO)这一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共产主义已有很多相通之处。正如共产主义不 仅仅是对理想社会的表述一样,李大钊的平民主 义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1920年,李大钊在关于社 会主义的争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中国 能否即刻实行社会主义,这件事目前已经成为议 论的中心问题。不少人认为要实行社会主义,必 须首先着力于发展实业。以开发全国的事业,增 加富力,从而使一般人尤其是广大的下层农民富 裕起来,认为这是最稳妥和最好的方法。然而我 的想法却与此相反,我认为要在现存制度下发展 实业,只能越发强化现在的统治阶级而迫使下层 农民为少数的统治者阶级付出更多的劳动。”“在 现存制度下谋求实业的兴盛,实质上就是要使我 国的统治阶级与各国的资本阶级结合起来,这样 只能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而决不会带来其他任 何好结果”。[ ]( 。 一 。 李大钊认为,只有社会主 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不合理、不人道,才能使 生产得到发展,人民才能在精神和物质上过上很 好的生活。他预言“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 主义之实行”,[ ](I:'618)而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经 过相应的阶段,其中第一就是夺取政权。李大钊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毫无疑 问,平民主义,与爱国、进步一起,构成了他对社 会主义认识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最核心的内 容。把这三个方面的结合起来,是李大钊思想理 论中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所做出的最突出的贡献。 

如果说李大钊把爱国、进步和民本主义思想 结合起来,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的 话,李大钊从时代要求出发,历史地(实践地)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辩证思维的科学 方法,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本的思想 方法。 作为一位以作风朴实、治学严谨而闻名的学 者,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时非常客观地采用 了历史分析的方法。李大钊认为,马克思“常把 历史和社会关联在一起”,而“把人类的生活整个 的纵着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历 史与社会,同其内容,同其实质,只是观察的方面 不同罢了”,“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是人类生 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 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 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 的东西;它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 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 西。”他提出,“我们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 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 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 】(P3 一 )很显然,李大 钊所说的“活的历史”,主要是指人类的社会实 践,同时也包括并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思想意 识。他是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认识马克思主义 的。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他就说,“一 个学说的成立,与其时代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马氏的唯物史观,何以不产生于十八世纪以前, 也不产生于今日,而独产生于马氏时代呢?因为 他当时的环境,有使他创立这种学说的必要和机 会。”马克思主义“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 们批评或采用一个人的学说,不要忘了他的时代 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就是了。”[ ]( 卜巧 ) 李大钊并不排斥哲学的作用,他认为“哲学 实为可以指导史的研究”,[ ](P396)哲学影响或者 说决定着我们如何研究历史。但是,相比列宁注 重以思辨的方法,李大钊更多地采用这种“活的 历史”的历史分析方法理解、研究并传播马克思 主义显然更带有中国思想的特色。这一点也给 毛泽东以很大的影响。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 泽东就提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 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 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 的办法了。”[ ](PllO)毛泽东还说,“我们是唯物史 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 到真相。”[ ](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更是多次强 调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要注意研究历史、研究现 状,“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 天和前天”。[7](too”毛泽东认为这样做才能结合 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避免主观主义、教条 4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