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十 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榆中县作为甘肃省的贫困县,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会出现各种困难与阻碍。本文通过对榆中县的概况分析,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进度,对榆中县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意见。榆中县应从农业结构、农村基础建设以及农民自身出发做好长远的规划,并且各部门要做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规划,注重尊重农民意愿,防止形式主义,才能确保榆中县的新农村建设能够准确落实党中央的指示,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研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归纳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温家宝总理还在他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这20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榆中县作为甘肃的重点县区,作为全国贫困县市,也倍受上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关怀,但是农村条件还是相当落后,与中央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存在一定差距。 1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1.1 榆中县的概况 1.1.1 地理位置 榆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地处兰州东郊,县城距兰州38km。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和4个居委会,总人口42.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59万人,有12个民族。全县总面积3301.64km2,耕地面积70706.66hm2。年均降雨量350mm,蒸发量1450mm,年均气温6.7℃。 1.1.2 自然特色 按照自然特点,全县分为中部川塬河谷区、北部干旱山区和南部高寒二阴山区三类不同地区。北部干旱山区有6个乡4.77万人,是百合、洋芋、豆类、小杂粮生产及养羊基地。南部高寒二阴山区,有4个乡,是观赏百合、冷凉型蔬菜、中药材及奶牛养殖基地。中部川塬河谷区有13个乡(镇),是全县的蔬菜、林果、花卉和粮食作物生产基地。境内有兴隆山、和平牡丹园、石门度假村、官滩沟、万眼泉、明肃王墓等旅游胜地。矿产资源品种较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的矿品种有48种,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石、大理石等储量较大。 1.1.3 交通便利 县内陇海铁路、312国道、309国道线纵横贯通,巉柳高速公路、宝兰铁路二线穿越全境,有省道2条88km,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城关、和平、夏官营、甘草店、金崖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和平工业园区、县城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夏官营科教园、宛川工业园等四大经济版块快速发展。 1.1.4农业发展 在农业方面,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建成了以蔬菜、药材、商品洋芋、特色农业、规模畜禽养殖为主的五大农业生产基地和以蔬菜、百合、药材、洋芋、食用菌、花卉、庄园乳业为龙头、舍饲养羊、规模养鸡为主的九大支柱产业,着力发展绿色蔬菜产品,现在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强势主导产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中发展形势最好、增长幅度最快、农民收入最高的产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业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运用,特别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为全县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先后申报成功3大项21个无公害蔬菜品种。 尤其近年来,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通过对榆中县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位置、发展状况的了解,可以明显发现榆中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绝对的发展优势。 1.2 发展优势 1.2.1区位优势明显 榆中县地处兰州东大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公路、国道312、309线穿境而过,具有发展现代城市农业的天然优势。 1.2.2项目带动能力日益增强 榆中钢厂、金川公司、奇正藏药等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能力和科研水平,而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可以极大提升发展农村经济、劳务经济的实力。 1.2.3农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
全县203164m2水浇地适宜发展无公害蔬菜、冷凉型蔬菜和花卉种植,796589m2山旱地适宜发展全膜玉米、药材、百合、洋芋和饲草等特色农业。全县45家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1.2.4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兴隆山、马衔山、徐家峡、官滩沟、牡丹园、万眼泉、肃王墓、青城古建民居等众多风景名胜,发展城郊短线旅游和农家休闲旅游服务业前景广阔。 虽然榆中县存在以上的优势,但是又由于它处于较为偏僻的西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也一直制约着榆中县的发展,因此是不容忽视的。 2 榆中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资金缺乏 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硬保障”其来源是新农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榆中县作为甘肃重点扶持的县区,在它的新农村建设中必定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才能完成对其政府规划的建设,但是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各级政府拨款的资金不到位以及一些乡镇不能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建设费用,最终会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产生阻碍作用。 甘肃省榆中县政府资金流量表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政府财政投入 外来资金的投入 支 出 资 金 7510万元 6700万元 1.39亿元 7985万元 7102万元 1.45亿元 8525万元 7251万元 1.52亿元 9646万元 8463万元 1.63亿元 1.28亿元 8967万元 1.85亿元 资料来源:甘肃省榆中县各年年鉴---关于政府投入资金 从表上我们看出,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也相当重视,从2002年到2006年每年政府财政投入都以6.5%的比例在增加,说明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政府的财政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更加看出中央对贫困县建设给于支持的决心。而且由于榆中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引来不少外来资金的流入。外来资金的投入通过计算每年基本也在以5.3%的百分比增长。充分的资金来源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证,并且新农村建设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硬化道路、修建农田灌溉设施等各项建设都需要资金作保障,在表中我们也看到每年的支出资金也在不断的增长,从2002年的1.39亿元,到2006年的1.85亿元,可以说支出的远远比收入的多,甚至入不敷出,如果没有资金或者资金到位不及时,又何谈进行新农村建设呢? 2.2政策宣传乏力、不全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一般均以中央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20字要求为认识、理解的出发点。而榆中县在实际的村镇宣传中,基层政府、农村干部往往结合自身的具体工作对相关内容做了选择、取舍或过分注重某一点从而使部分内容弱化。有35%的村子对于“村容整洁”或者是“新居建设”大肆宣传,而对其他方面尤其对 “管理民主”这一项基本不向村民作详细宣传或说明,就其现状来看,一些村连起码的村务公开都不曾进行,何谈对 “民主”的宣传。例如,在榆中县金崖镇邴家湾村就曾造成两个“选委会”唱起对台戏的局面。 而另一方面,以电视为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农村,电视化的政策宣传极易遭遇农民群众对节目喜好的“冷落”,使得宣传失效。 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群
众知道。„„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1]。 因此榆中县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认识应首先要获得干部、群众的认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到具体建设中,而现实却不尽人意。 2.3部分试点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本身出现问题 2.3.1基层干部的瞒报、误报 作为政府针对规划的具体情况调查一般仅依赖于村干部的上报,但是一些关键性参考数据本身就是瞒报、误报的结果,这样就很难使得规划达到最大限度的科学化、合理化。像2006年夏在榆中县小康营乡刘家营村发生的菜贱伤农的事件,就是榆中县政府没有很好把握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先前的调查数据中不完善、不确切,这样对农民的种植起到不良引导作用,容易使得农民盲目种植,最终导致将长势良好的蔬菜连根拔掉,拉回家喂猪或倒进沟里的严重事件。 2.3.2贫富关系处理不当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是新农村建设这项宏观政策出台的背景之一,而一些不当的建设行为不仅未能有效改变此种状况反而使得一村内部或多村之间出现贫富分化加剧现象。例如定远镇矿湾村处于地质下陷地带,受地质灾害影响,村内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开裂情况,绝大多数村民家中的水窖都已破裂,该村所靠的之山经常滚下乱石,人居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收入来源也极其单一,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考虑到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还要盲目进行新居建设,并且在近些年如果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不能“多予”、“少取”的情况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在是难以谈及。但是如果将矿湾村矿湾社与同镇的猪咀岭村或者是当地一些小城镇建设示范点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从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缩小城乡贫富差距这一点来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具现实必要性。 2.4农民群众自身积极性不高 农民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比较敏感,也关注很多,而对有关公共利益的事置之不理,不能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或者说没有这种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村民只顾自身利益,“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对于公共的事不管不顾。例如:榆中县三角城王家营的村庄整改的过程中,需要将路边的屋子进行拆除,但是大多数农民群众不理解,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而采取堵、不配合甚至更激励的手段来阻碍村庄的整改。其实新农村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谋求农村整体的发展,使农民的生活环境、乡村面貌得到改善。部分农民自我意识太浓,对政策推进涉及到自身利益的百般阻挠、抵制,使政策不能有效推进。 3 榆中县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