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

1 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

太原市双塔寺文物保管所 徐宝军

摘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的范围很广,对象众多,因此,方法和手段也并非单一程式。群众教育与服务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我国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观念,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新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 社会教育 服务

现代博物馆是征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是一所公众的社会大学。它和其他的教育机构相配合,组成社会教育网,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普及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博物馆必须发挥它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赋予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就是博物馆的职能。最初的博物馆,仅具有保藏珍贵文物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这里着重探讨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

一、 博物馆社会服务教育职能的概述及发展流程 2 1974年国际博协第十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给博物馆的定义作了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提供展览。”1一般认为,博物馆所含三要素:收藏、研究、教育。这三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世界各国博物馆,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都具有此三种功能。

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博物馆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最显著特色,也是博物馆整个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大量藏品,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从而揭示藏品所具有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达到为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服务的目的。博物馆的教育就是在藏品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博物馆的三大要素中,核心应当是教育功能。我国设立博物馆的重要目的,还是利用其丰富的典型藏品,通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工作,以陈列展览的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是通过举办陈列展览来进行的。博物馆如果不搞展览,则无已于纯粹的古物收藏所。世界上最早向公众开放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博物馆,是十八世纪末期法国的罗浮宫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公开对外开放,是博物馆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因为这使博

1 《中国博物馆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 物馆从为少数人娱乐、利用转变为为社会公众服务,这样才真正显示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价值。

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看,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张之洞、张謇为代表,提出博物馆是“益智集思”和“补助学校”的“教育之所”,“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张謇于190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张謇是清朝末年状元,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实业家,他认为“欲国之强,当先教育”。他曾上书清政府,建议在首都建立合博物馆与图书馆为一体的博览馆。他认为“„京师此馆成立以后,可渐推行各行省„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他明确把博物馆看作是普及科学、历史知识的社会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后盾和补充。博物馆越十年建设,所收天产和文物共列二千九百多号,分为自然、历史、美术三部,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开端,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着历史纪念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博物馆事业有了飞速发展。党明确提出博物馆事业的总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博物馆使人民大众正确认识历史,认识自然,热爱祖国,提高政治觉悟与生产热情。许多博物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举办了大量思想性很强的自然、历史展览,并建立了群众解说工作制度,使博物馆走出“庙堂”,开始和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 4 二、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念与形式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完全不同,博物馆是利用其藏品和设备的特有条件,以特殊手段和形式来实施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具体说,以文物标本为基础,按照一定主题和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直观教育。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博物馆使观众学到知识的,正是它独具一格的教材——实物。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收藏、科研活动也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藏品科学价值研究的程度越深,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比如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单向观众介绍其出土时间、地点、用途、年代,还是不够的。专家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二十块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浇铸而成。一次铸造成功如此气势宏大的器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体现了三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通过陈列将次研究成果展示给观众,必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见,对藏品研究得越深,给人的启发教育就越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求博物馆业务人员具备广博的知识,同时注意与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横向联系,及时将相关学科研究出的新成果运用到藏品研究中去,并通过展览传播给观众。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有着广泛的群众性。目前我国国民总体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相当部分群众对博物馆展览缺乏兴趣,即使来了,只是猎奇,走马观花,有的见宝不识宝,有的见物就是宝,这一方面是 5 由于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一方面则是我们陈列,讲解工作没做好,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逐渐失去了观众,造成门前冷落的局面。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博物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活动的创新。现在博物馆教育中传播给观众的知识信息量越来越大,新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多,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的单向传递,而是双向交流,互动影响。西方有的博物馆学者认为:博物馆教育的目的并不在“教”,而在帮助观众“学”。有的学者更主张应该用交流一词代替教育,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质。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2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新观念,应该引起从事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以新的指导思想创造出更多富有博物馆文化特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三、博物馆服务功能的创新发展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集中收藏、研究、展示自己历史文化遗产的场所,因其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的重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下对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上显得尤为重要。这一重要任务是由博物馆的藏品及相关展览来完成。

博物馆应担负起为国家、民族、地区保存社会历史、文化艺术发展中见证物的职责。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发展是极为复杂又独特的过程,涉及各种事件、人物、主观、客观因素,记录这一过程是博物馆完成自身职能的重要任务,而这种记录的最客观直接的体现是在各

2 《博物馆学新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6 种发展、事件的见证物上,这些重要的见证物正应成为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尤其是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需要摆脱多年来形成的藏品征集的窠臼,不只将征集的目标关注于古代、近代的历史、艺术类文物,更应扩展视野将当代,尤其是具有本地特色及本地区重要意义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物质成果甚至物质载体(各种类型的影像资料),征集于博物馆中,关注当下的发展变化,为地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保存社会发展的最鲜活的细节,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职责。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时俱进的跟上时代步伐的必然要求。

博物馆担负起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是通过展览、展示藏品来实现的,博物馆展览理所当然的应积极面向最广大的观众,纠正过于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使展览成只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服务的“标本展”。担负起继承、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历史任务要求博物馆的展览有观众,展览言之有物又能激起大部分观众(特别是非专业人员)的浓厚兴趣需要我们的展览从选题、策划、大纲编写、文物选择、陈列形式设计到展览宣传各个环节始终围绕观众的需求来完成。结合馆藏文物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的展览才能使博物馆成为历史文化的普及者。更成为立足本土,扩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色彩各异,各博物馆文物藏品各具特色,由于地域的限制,这些具有鲜明区域色彩及历史文化意义的瑰宝通常只能在本地展出,除少量外地游客外基本上不可能让其他地区的观众领略到她们的风采,同时,本地观众也同样具有足不出省(市)欣赏、 7 了解其他地区独具特色历史、文化艺术品的要求。此时,各地博物馆馆际间的文物展览合作与交流就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另一条重要道路和必然的选择。馆际合作交流扩大了文物藏品的观众群,文物艺术品从本地走向全国,充分实现其作为社会历史见证物和文化艺术传播者的职能。观众则在本地就可领略到各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甚至是教科书中常常提起、耳熟能详的文物珍品,更加深刻的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实在是一种双赢的展览模式,是仅依靠本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不可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四、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发展方向

对于如何使不同层次的观众都能为博物馆所吸引,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教育功能,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陈列的科学化、大众化。展览主题鲜明、形式设计赏心悦目。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博物馆藏品、展览和博物馆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博物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陈列展览,以实物为主,通过对文物的陈列组合来表达和传递展览设计者的意图,进行直观教育,这一特点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这个特点正是博物馆教育的优势所在。但简单的实物陈列、展品堆砌,很难使观众把握展览要领。一个陈列展览堆放上千件文物,观众在大量实物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个展览参观下来,茫然不知所云。在大量新奇、陌生的实物面前,常使观众感到“信息过载”,使学习者无法整理、理解和记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服务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陈列设计者 8 应根据陈列主题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考虑陈列形式的设计、陈列信息的容量、信息发送形式,以便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陈列内容设计人员需要认真考虑采用怎样的阐释方法,才能更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陈列主题。除了文字说明,还有图像、辅助设施等形式,观众不仅看得见,听得到,还可以触摸展品,操作参与。 只有综合多种阐释方法,才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二)因人施讲的讲解形式,完善了博物馆与观众的交流。 博物馆有了成功的陈列展览,还必须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沟通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传达博物馆教育的信息。讲解员要在充分了解陈列主题的基础上准备讲解词。不仅要熟悉了解展览的文物,而且要掌握文物历史纵的发展,横的比较,这需要对文物文化内涵做深度挖掘和高度概括,并通过讲解员的有效讲解,用社会公众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传递给观众的各种信息才能完整地被观众接受。目前,各种现代化讲解工具已在博物馆广泛使用,如小型自动录音机、新型播讲扩大器、利用电脑遥控的录音讲解设备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博物馆的不断应用,将把博物馆的讲解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三)举办专题展览、流动展览。博物馆也可组织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回答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满足观众“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习要求。临时展览小型多样,制作容易,即可以开阔群众眼界,又可使博物馆业务人员得到锻炼。我单位今年在第四个世界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举办的大型考古发掘图片展就起到了良好效果,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借机宣传了我市近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