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南疆的代表剧种,流播于赣南、粤东、粤北、桂南一带的客家话和赣州话的广大地区。
源流:明代中叶,赣南茶歌很盛,深得士庶喜爱。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插秧采茶歌进入豪绅官宦的宴席聚会上,常由家童演唱,主人击竹附和,一时成为风尚。
明末清初,在民间衍化为茶篮灯。
初为两旦一丑,手提花篮扇子,翩翩对舞,唱着[十二采茶]曲调,多演出于茶山开市季节,名为《小摘茶》。
后来,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表演梳妆、挑帘、发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字等内容,俗呼“灯戏”。
每至新春元宵,各村坊以姓氏为单位,组织班社,受邀于邻村外乡,纷纷延至宗祠庙堂演出,并赠以红包相酬,待为宾客。
清嘉庆时期(1796-1820),受当地戏曲东河戏影响,又添加了茶商朝奉一角,扩大了朝奉别妻,途中落店,闹五更,看茶赞山、报茶名、尝茶议价,送茶下山,运茶回程等情节和13个剧中人物,形成了一个大戏,名曰《九龙山摘茶》,以丝弦唢呐伴奏,但始终保持茶篮灯旧形式,其班称灯班,其戏称正本,正本者,正统之谓也。
与此同时,又有一种花鼓灯,遍行乡间,约有三种类型:即耘田花鼓、灶背花鼓和大堂花鼓。
耘田花鼓,扮花鼓公婆二人,或一公二婆,以锣鼓宫灯引路,夹以龙灯、马灯、茶灯,沿门歌唱,连唱[开门歌]、[进门歌]、[出门歌]等祝赞曲词。
其后表演走马灯、九条河、板凳龙等一套两旦一丑的小戏。
灶背花鼓走村过户,杂唱一些零星小曲,取乐于人。
大堂花鼓,出自古典戏曲中打花鼓之一折,更具故事艺术性。
三种花鼓,统称花灯,深受群众欢迎。
明清两代,赣南地区农业商品交流极为繁荣,至清乾隆时,墟市大增,全区多达三百二十五个,平均每隔五公里便有一个墟场,据《于都县志》记载:每逢墟日,赶墟人数“多至不可以千计,少亦不下数百”。
物资丰富,集贸频繁,从而推进了花灯艺术的迅猛发展。
新年的花鼓玩灯,逐渐脱离灯彩行列,弃灯成戏,登上舞台,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农村副业生产和墟场商品买卖的短小剧目,多为一旦一丑或两旦一丑的三小戏,其班名为三脚班,其剧相对《九龙山摘茶》的正戏而言,被称为杂套或杂戏。
灯戏和三脚班,源出两路,合为一体,都是赣南采茶戏的组成部份。
孕育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康、乾年间。
清乾隆南城人吴照在《听雨斋诗集》中写道:“嘈杂丝
声唱采茶,市儿先已语言哗,满堂镫乱氍毹月,一夕春归少府家”。
但因杂套采茶三脚班,蛊人耳目,有伤风化,在清乾隆年间累遭官府禁演。
(见道光《宁都州志》)。
清中叶以后,灯戏班社,因规模庞大等原因而渐渐衰落,职业班社已经失传,只在安远、于都、赣县、南康等少数偏远山区中的民间自乐班得以保存下来,而采茶三脚班却在禁区中周旋,并向广东的韶关、翁源、南雄、和平、新丰和广西的玉林、梧州等地流传,生衍不止。
剧目: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有三大特点:(一)全部都是小戏,只演农民、手工业者、小商小贩等小人物,而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题材;(二)剧中人物大都无名无姓,只叫大嫂、二嫂、爆脑子、磨镜佬、豆腐佬、卖水的、卖花样的等等;(三)每一个剧目,几乎都带有买卖交易的内容和细节。
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分为两大类:一为灯戏剧目:《姐妹摘茶》、《小摘茶》、《九龙山摘茶》、《马灯》、《耘田花鼓》、《大堂花鼓》、《小堂花鼓》、《五子等姐姐》、《板凳龙》、《九龙宝杯》等。
一为杂套剧目:《大劝夫》、《卖杂货》、《四姐反情》、《上广东》(合称四大金刚)、《睄妹子》、《补皮鞋》、《老少配》、《钓》(合称四小金刚)、《睄表妹》、《睄同年》、《睄姨婆》、《补锅》、《补碗》、《打卦》、《打杠子》、《打柴兜》、《阿三打铁》,《毛国珍打铁》、《卖茶叶》、《卖花样》、《卖纸花》、《卖花线》、《蠢子卖猪》、《王三卖肉》、《山东卖药》、《王婆卖酒》、《买小菜》、《磨铜镜》、《盘花生》、《盘广货》、《大睄表哥》、《大送郎》、《磨卖豆腐》,《捡田螺》、《捡猪草》、《捡菌子》、《小劝夫》、《双怕老婆》、《双砍柴》、《取》、《黄鳝钓》、《闹酒楼》、《耍香龙》、《瞎子闹店》、《瞎子裁衣》、《小卖杂货》、《下南京》、《走四川》、《当棉布》、《失绣鞋》、《采桑歌》、《采贡茶》、《拗蕨子》、《算命》、《邀赌》、《送郎》、《挖笋》、《杀风挖坟》、《唐二试妻》、《满妹添喜》、《南山耕田》、《漆匠嫁女》、《兄弟分家》、《杨戬打刀》、《盗贼分赃》、《送哥卖茶》、《胡公嫖姐》、《搬西洋镜》、《大闹书房》、《湖南睄妹子》等。
建国后,整理和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茶童哥》(即《九龙山摘茶》)、《补皮鞋》、《睄妹子》、《钓》《老少配》、《漆匠嫁女》、《巧耍香龙》、《失绣鞋》等。
其中《补皮鞋》、《睄妹子》、《五岭之春》、《怎么谈不拢》已拍成电影;《睄妹子》、《采茶歌》参加全国民间歌舞会演,其剧照曾在波兰杂志上刊登。
同时,突破传统剧本的体制模式,移植了一批大型现代剧目,如《志愿军的未婚妻》、《洪湖赤卫队》等。
近年
来,又创作了极有影响的革命历史戏,如《莲妹子》、《烽火奇缘》、《夏姑》、《山歌情》、《围屋女人》以及采茶歌舞剧《长长的的红飘带》等,并分别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大奖。
表演:赣南采茶戏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中,曾有“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说。
小丑分为两档: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
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
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爽朗大方、乐观风趣和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演唱时,头戴“一把抓”,身穿“三花衣”,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载歌载舞,活泼轻松。
其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为主,高矮步法相结合,节奏明快,颇具特色。
反丑:多是一些烟鬼赌徒、流氓地痞、浪荡公子等。
常以一些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
其表演常摹拟一些动物形象:“猴子洗脸”、“懒猫抓痒”、“乌龟爬沙”、“鸡公啄米”、“黄狗射尿”、“画眉跳架”、“蜻蜓点水”等等。
脸抹白鼻子,形如蛙、蝶状。
步法和扇子花与正丑的表演大同小异。
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表演矫健优美、朴素大方。
扇子花比小丑更为丰富。
既能单手打扇子花,也能双手双扇同打扇子花,千姿百态。
小旦的身段有:梳妆挑帘、床前驱蚊、绣花、打鞋底、圆手、伞花、开门关门、摘茶、捡菌子等。
基本步法有八字步、跷步、踮步、踮踏步、磨子步、横叉步、蹉步、碎步等。
赣南采茶戏长期处于三脚班阶段,在表演艺术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出现了有许多艺术造诣较深、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演员,如南康的老温、冬瓜婆、谢德胜;信丰的林圣浩、徐荣秀;于都的廖水宝、丁少年;赣县的朱光明、刘日凤;定南的黎太清、曾泮林;安远的刘德鹏;会昌的陈必昌;大余的谢石头;龙南的黄兰春等人,都是赣南采茶戏具有代表性的艺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起来的青年演员有李宝春、蔡良佐、卢圣陀、杨明瑞、张宇俊、赵茵等。
八十年代后,新秀叠出,如张曼君、黄玉英、龙红、曾庆池、余志坚、侯幼祺等。
历年来,赣南采茶戏涌现了许多优秀创作人员,有剧作家罗旋、高萱兰、舒龙、谢文干、阳贻禄、温何根;导演杨书敏、张曼君、张福林;音乐设
计钟定权、陈裕光、严章谋、王爱生;舞台美术设计吴庆照、密国民、陈忠民等。
他们对剧种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音乐: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主要是以单曲反复或多曲联结的曲牌体式。
根据剧种的历史发展情况和剧目类别可分为灯戏音乐、茶戏音乐和杂调三大部分。
灯戏音乐:包含灯子戏节目的全部曲调,其特点高亢热烈,旋律进行起伏较大,富有浓郁的山野田园风味,善于表现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乐观向上的情绪。
灯戏音乐主要体式是曲牌,多数用唢呐锣鼓伴奏,也有丝弦托腔,具有鲜明的赣南民间灯彩音乐风格。
《九龙山摘茶》一剧还借用了西皮、二黄等古典戏曲的声腔曲调。
茶戏音乐:主要包含采茶三脚班的大部分曲调。
这些曲调多数来自赣南民间,表现力较为丰富,轻松活泼、优美抒情。
茶戏音乐除个别曲调使用唢呐伴奏外,绝大部分是用“勾筒”的正反弦裹腔,过门(托子)加入打击乐。
“勾筒”是采茶戏的主奏乐器,制作材料为竹筒,大于一般二胡,小于中胡,音色浑厚。
伴奏时,通常使用两把,一把定弦2-6(D-A),称为正弦;另一把定弦1-5(C-G),称为反弦。
它是赣南采茶戏伴奏音乐的传统组合形式,用得很多,很有特色。
杂调:来源甚广,有的是来自江湖卖唱说唱音乐,有的取于流行的民歌小调。
因其弦路繁杂,不成系统,风格也不统一,在赣南采茶戏中不作主腔应用。
赣南采茶戏唱腔,形成了河西、河东两大流派。
河西派特点,开朗激越,旋律性较强;河东派特点,抒情雅致,略带说唱性。
老艺人各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广大群众入耳能辨,非常熟悉。
其著名演员和乐师:河东派有刘日凤(旦)、丁少年(丑)、卢保仔(乐师);河西派有廖三崽、徐荣秀(旦)、谢德胜、邝功海(丑)、郭启生、钟定权(乐师)。
建国后,赣南采茶戏对传统音乐进行了一系列整理与革新,创造了不少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唱腔。
在乐器伴奏上,也逐步增添了一些新的民族乐器和少量西洋乐器,使赣南采茶戏音乐既保持了原有风格,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