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心得

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心得

浅谈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心得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从事园林设计多年工作经验,针对赣州市安远县采茶戏公园设计,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园林设计;设计心得; 一、基本概况 (一)、地理位置 采茶戏公园位于安远县行政中心南面,东面有体育馆,西面是文化馆,公园呈“甲”字型,东西长约440余米,南北长约570余米,规划面积约20公顷。 (二)、自然历史人文条件 赣南山区,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交通闭塞,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客家先民驻足的良地。赣南自古盛产名茶,安远九龙山茶为清朝贡品。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丑角的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荼戏的雏型了。赣南的“茶篮 灯”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又涌现了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 由二旦一丑或一旦一丑扮演的小戏,如《秧麦》、《挖笋》、《补皮鞋》、《捡田螺》、《卖花线》、《磨豆腐》等等,因用采茶调演唱,一唱众和,尚无管弦伴奏,便统名为“采茶戏”。 采茶戏因是从民间歌舞、灯彩发展形成的地方戏曲,演出剧目又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音乐唱腔又多民歌风味,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赣南是较早的客家聚集区与聚散地,也是当今客家人的大本营之一。全区18个县(市)均属客家,除赣州市及信丰嘉定镇外其他基本为纯客县。700多万人口95%是客家人。客家人以其勤劳勇敢的精神开僻了赣南这块古老的山地,在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又创造了自已的精神财富——赣南采茶戏。这是一个在江西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江西采茶戏是中国采茶戏的始祖,赣南采茶戏是江西采茶戏的始祖,采茶戏与秧歌戏是中国南北两大民间戏曲。赣南采茶戏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它民间艺术,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流行地区主要是赣南、粤北、闽西,也曾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是江西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赣南采茶戏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规划依据与基本设计理念 (一)、规划依据 1、安远县城市总体规划 2、安远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3、安远县行政中心区规划 4、安远县志 5、国家及江西省有关公园规划设计的法规、法则、规则。 6、安远县建设局关于采茶戏公园的规划设计意见。 (二)、设计理念 1、基于城市发展脉络,完善现有绿地系统,促进未来城市绿地系统的良性发展,将自然和未来城市溶为一体,促进安远成为美丽而宜人的山水园林城市。 2、突出表达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充分体现地方历史文脉。

3、基于生态原则,设计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采茶戏公园对安远城市的生态改善作用。设计以营造绿色环境为主要宗旨,注重种植设计、利用当地乡土树种,创造复层混交的植被群落,使采茶戏公园成为安远城市的绿肺。 4、设计要追求时代风格,满足现代人的生活游憩需要。采茶戏公园的设计要利用现代规划设计理念,使用现代新材质,创造公共游憩空间,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三、设计目标 采茶戏公园的规划建设既是安远城市景观的主景,又是安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安远的城市建设,并充分利用安远县特有的采茶戏历史人文景观,以科学的系统的方法进行规划,以创造出符合当地人文特征及特定生态关系的和谐并富有生机的公共环境,为安远市民提供一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生态型开放式活动场所。 四、规划结构及功能分区 (一)、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以安远县行政中心规划框架为依据,将整个规划结构总结为“一线、二轴、五区”。一线是以采茶戏历史文脉为主线贯穿公园南北主轴线的步游道系统,二轴是横穿公园东西向轴线,一条是文化广场轴线,一条连接体育馆和文化馆的轴线,五区则是公园的五大功能区。 (二)、功能分区 采茶戏公园分为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采茶戏文化展示宣传区、健身休闲区和安静休息区五个功能区。 五、总体布局及景点规划

(一)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 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位于安远行政中心建筑南面,平面布局以蝙蝠展翅造型为骨架,在骨架围合的绿地空间中栽植祥云状的灌 木模纹,象征采茶戏给安远人民带来无穷的祥瑞“福”气。活动区的核心是下沉式采茶戏文化广场,广场北面树立四根文化柱,柱体以采茶戏号称“四大金刚”的剧目《大劝夫》、《上广东》、《卖杂货》、《四姐反情》为主题,展现采茶戏悠久的历史底韵。广场在晚上可以露天戏台为舞台,下沉广场为看台,为市民表演采茶戏,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也为振兴采茶戏提供机遇。 (二)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 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位于体育馆和文化馆中间的绿地,与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隔路相望。游览区中心是采茶戏脸谱广场,采茶戏是以丑角为中心的戏曲,广场铺地采用简单的脸谱造型,中心树立一座采茶戏鼻祖雕塑,雕塑周围围合八根脸谱文化柱。脸谱广场周围是以“如意”形状的水面,预示安远居民幸福如意的生活前景。在水面的东西两侧安置了小游园供居民观光游览,而脸谱文化长廊则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的空间。该区也是联系体育馆和文化馆的纽带,为这两个场馆提供了集散空间。 (三)采茶戏文化展示宣传区 采茶戏文化展示宣传区位于采茶戏文化观光游览区的南面,呈带状的空间。展示区是以采茶戏“三子”和唱腔为题材的景观序列。赣南采茶戏的“三子”即矮子步、“袖子”、 “扇子”。“三子”中的“步子”即矮子步。生活在大山中的客家人,出门就要弯腰屈膝地爬山,由此而创造的矮子步成了天下独一无二的采茶戏的舞蹈基 本步。“三子”中的“袖子”是表演服装中单单只有一个的左袖筒,这一只 袖子的上抛、下甩、缠腰、屈膝的诸多动作,又成了国内艺术中的一个绝门。“三子”中还有一个“扇子”,曾庆池风趣地说:“扇子是采茶戏的固定道具,如果表演时没了扇子就会像人吃饭时没有筷子一样不可或缺。多达几十种的扇子动作,以极强的表现成就了赣南采茶戏的又一绝技。采茶戏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以茶腔和灯腔为主,兼有路腔和杂调,俗称“三腔一调”。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其表演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设计通过“三子”文化广场和配乐文化广场、南入口广场形成景观序列,在广场上以铺地景观和文化长廊的景观形式展现浓郁的采茶戏文化特色。两侧的绿化带也以栽植茶叶来衬托景观序列。

(四)健身休闲区 该区位于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西侧。为了取得较独立的活动空间,在该功能区东部设置了一座以“九”字为造型的茶山景观,有效地分隔了喧闹的空间。茶山西面则安置了林荫广场和健身广场,供来此游玩的居民提供简易实用的健身和休闲场地。 (五)安静休息区 该区是与健身休闲区相呼应的功能区,位于采茶戏文化娱乐活动区东侧。同样为了取得较独立的活动空间,在该功能区西部设置了一座以“九”字为造型的茶山景观,营造安静祥和的空间,同时居民还可以漫步河边,休息赏景,惬意悠然。 六、种植设计 作为整个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植物种植设计力求在公园内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通过对总体景观功能和规划地形地貌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景观绿地构建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带。通过对当地乡土树种的合理选用和搭配,达到园内生物的多样性、协调性,逐步建立一个生态型、景观型、环保型的整体植物群落景观。 安远地处中亚热带南缘,植物种植规划遵循当地的片段植被特征以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作为主要的片林植被类型,并以乔、灌、草立体复层植物群落结构为主。植物品种选择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先,以榕树、香樟、银杏、黄栾、枫香、水杉、桂花、茶花为主要绿化树种,以常绿树种为主,落叶树种为辅,并通过不同景观功能区块不同特色的植物配置,使整个公园的植物景观既体现自然生态,又能达到植物季相景观丰富多彩,形成四季有景可观的整体植物生态系统。 一、种植规划总体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植物种植规划与整个公园的景观布局相结合,绿化随景而置,因景而异。 2、适地适树,因地制宜。 植物选择当地抗逆性强、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树种为主。 3、合理配植,体现生态。 以组建相对稳定的乔、灌、花、藤、草等多种复层种植结构的植物栽培群落为目的。 二、总体植物群落分区 根据公园规划功能景观分区特色,通过在各个不同生态环境区域中选择适合该环境条件的植物种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种植搭配,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特征的不同植物群落特色景观。 采茶戏公园的总体植物群落分区主要为密林地区和疏林草地区。 密林地区主要要为本方案行政中心两侧,以密林的形式为主体,乔木种植类型为针阔混交林为主,通过不同针阔乔木的混交栽植形成环绕行政中心的背景林。植物群落结构以乔、灌、草为主。并在特殊地段成片栽植具独特季相景观的树种,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景观密林(如竹林等)。 疏林草地区主要位于靠近人工湖区两侧,在设计中注重不同色叶乔木的种植搭配,植物群落结构以乔草为主。并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疏林草地小空间,为游人提供林下休憩、活动的理想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