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个木薯品种耐寒性比较

18个木薯品种耐寒性比较

I试验研究1 Exper Invest 洲 1 8个木薯品种耐寒性比较 刘海刚、韩学琴 段日汤 孟富宣 张林辉2刘光华z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99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2016#-1月21—25日,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金沙江干热河谷 局部地区伴随着降雨出现了霜冻。木薯作为典型热带作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冻害。 为了解不同品种的冻害情况,在冻害发生后第30d,我们对18个木薯品种的形态指标进 行了调查。参照前人的研究,将木薯冻害等级划分为5个,调查结果表明:木著接近收获 期,0—一1℃低温累计13h,对产量几乎无任何影响,薯块也未出现冻害现象;同时,由于 此次低温持续时间较短,木薯叶、茎受冻害程度较轻,冻害级别均在1~2级,品种间冻害 差异也较小,其中GR4受冻害程度最轻,SC7受冻害程度最重。 关键词:木薯品种;形态指标;耐寒比较 受西伯利亚一股“霸王级”寒潮的影响,2016 年1月2l一25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温天气, 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受周边地区降雪的影 响,金沙江干热河谷局部地区伴随着降雨出现了轻微 的霜冻,最低气温达一1℃,持续时间为4d,0—一1 oC 低温累计1 3h,部分冬早蔬菜及典型热带作物受到不 同程度的冻害。木薯为典型的热带作物,在此次“霸 王级”寒潮的影响下,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冻害。本 研究以同一生长条件下未采取任何冻害防范措施的l8 个木薯品种为研究对象,在霜冻后的第30d( ̄]]2016 年2月25日)对冻害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木薯的耐 寒性评价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材料 研究材料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 所试验基地于2015年4月20日种植的18个木薯品种, 分别为SC5、SC6、SC7、SC8、SC9、SC10、SC1l、 SC124、SC201、SC205、GR3、GR4、GR911、南植 188、南植199、新选048、新选056和KU50。 1-2研究方法 在低温冻害后的第30d木薯受害症状稳定后,参 照俞奔驰等人的方法及冻害等级划分…,并做适当修 正。每个品种随机抽取7株调查,重复3次。调查指标 包括主茎数、受冻害主茎数、主茎总长度、主茎茎秆 干枯长度、分枝数、受冻分枝数、分枝总长度、分枝 干枯长度以及叶片脱落程度。每个重复随机抽取薯块 lO个,调查统计冻害级别。 2结果与分析 木薯寒冻害外观症状指标等级划分方法如下:本 研究条件下,冻害发生于植株顶端,所有参试品种均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一多用途木薯优良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2014RA062—1)。 作者简介:刘海刚(1982一),男,云南曲靖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作物育 种及栽培。E—mail:lhg_728@sina.com。 通讯作者:刘光华(1968一),男,研究员,主要从事木薯栽培研究及推广。 52 

中国热带农业 表1冻害比较 I i Exper flI Iii 嘶 inn f试验研究I 

表2木薯叶、茎及薯块冻害等级划分 

无2级分枝或2级分枝长度为≤15cm的嫩枝。调查时, 2级嫩枝全部自然干枯脱落,以主茎茎秆和1级分枝作 为统计对象。由于参试品种包含不分枝品种(GR3、 GR4、新选048),为了便于统计,不分枝品种仅以主 茎为统计对象(表1),冻害等级划分以茎秆总干枯 率为依据,不以单一的主茎或分枝干枯率为依据。取 薯块正中间10cm,径向纵切,按黑点或黑斑等变色斑 占横切面积比率进行划分(表2)。 表1中,主茎冻害率是指受冻害主茎数占总主茎 数的百分比,分枝冻害率是指受冻害分枝数占总分枝 数的百分比,主茎干枯率是指干枯主茎长度占主茎总 长度的百分比,分枝干枯率是指干枯分枝长度占分枝 总长度的百分比,茎秆总干枯率是指受冻害干枯主茎 长度与受冻害分枝干枯长度之和占主茎总长度与分枝 总长度之和的百分比。 

由表1可知,调查的所有木薯品种叶片全部干 J l试验研究l Exper t a1 InvestJgat … 枯脱落,分枝受冻害率为100%,薯块冻害等级为0 级。SC5、SC6、SC7、SC8、SC9、SC10、南植188和 南植199叶、茎冻害等级为2级,其中SC7冻害程度最 重,茎秆总干枯率为34.5%;SC1 1、SC124、SC201、 SC205、GR3、GR4、GR911、新选048、新选056和 KU50叶、茎冻害等级为1级,其中GR4冻害程度最 轻,茎秆总干枯率仅为7.6%。由于GR3、GR4、新选 048为不分枝品种,虽主茎冻害率为100%,但均是主 茎顶端受轻微冻害,茎秆总干枯率较低,冻害等级也 较低;分枝品种仅有GR91 1、南植188、南植199及新 选056主茎受到冻害,其中南植188分枝全部受冻害干 枯,每根主茎顶端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条件下,木薯接近收获期,0—一1℃低温 累计13h,对产量几乎无任何影响,薯块也未出现冻 害现象。同时,由于此次低温持续时间较短,叶、茎 受冻害程度较轻,品种问耐寒差异不明显。 木薯寒冻害主要是指木薯茎秆和薯块受冻害导致 损伤、坏死。冻害是风、雨、温、湿度等多自然因子 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以在同一生长条件下生育期 相同并处于生长中的木薯为研究对象,在冻害发生后 第30d对冻害情况进行调查。此时,冻害形态表现趋 于稳定,未受冻害的茎秆上芽眼开始萌发,因此,一 定程度上能真实的反映不同品种在金沙江干热河谷 区的耐寒差异。以茎秆干枯率作为主要分级指标, 不涉及芽眼坏死率,其原因是茎秆顶端干枯与芽眼 坏死同步(即茎秆干枯,芽眼坏死;茎秆新鲜,芽 眼完好)。本研究在短期、轻微冻害条件下通过冻害 等级划分,比较不同木薯品种问的耐寒性差异,可为 耐寒品种筛选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但要准确定义某个 木薯品种是否耐寒,除观测冻害表型性状外,还需要 结合低温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反应及分子水平进行综合 评价。鳗 参考文献 [1】 俞奔驰,李军,盘欢,等.木薯寒冻害等级划分指标研究U】 安徽农业科学,2Oll,39(15):9026—9028 (上接第41页) 槟榔园黄化病发生轻。 3防治建议 鉴于槟榔黄化病在海南的发生现状,建议要开展 槟榔黄化病疫情普查,加大槟榔黄化病为害及其识别 的宣传和培训,及时清除园内发病植株;建立槟榔健 康种苗的繁育基地,加强对槟榔种苗的监管;重视槟 榔园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树势。同时,要加大对槟 榔黄化病的研究力度,从而有效控制槟榔黄化病的发 生和蔓延,保障槟榔产业的健康发展。图 参考文献 [1】 Nayar IL,Sehskar CE.Mycoplasma—like organisms associated with yellow leafdisease ofAreca catechu L.Ⅱ】_European Joumal of Forest Pathology,1978,8:125—128 【2] Manimekalai 1K,Smita N,Soumya,V P,et a1.Phylogenefic analysis identifies a‘Candidatus Phytoplasma oryzae’一 related strain associated with yellow leafdisease ofareca palm  ̄reca catechu L.)in India[J].Intem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2013,63:1376—1382 【3] 金开漩,孙福生,陈慕容,等.槟榔黄化病的病原的研究初 54}中国热带农业 报U】_林业科学,1995(6):556—558 【4】 罗大全,陈慕容,叶沙冰,等.海南槟榔黄化病的病原鉴定 研究U].热带作物学报,2001,22(2):43—46 [5】 罗大全,陈慕容,叶沙冰,等.多聚酶链式反应检测海南槟 榔黄化病U】.热带农业科学,2002,22( ̄:13—16 【6】 周亚奎,甘炳春,张争,等.利用巢式PCR对海南槟榔 (Areca catechu L.)黄化病的初步检测U】.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221:381—384 [7】 车海彦,吴翠婷,符瑞益,等.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 子鉴定U】.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83—87 f818 Kanatiwela—de Silva C,Dahanayake M D,de Silva 1L,et a1. Molecular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proof of phytoplasma associated with areca palm yeUow leafdisease in Sri Lanka[1].Plant Disease,2015,99:1641 [9】 周文忠.砍除黄化病树保护海南槟榔产业 中国热带农业 201 1.4:16-18 【10]Ponnamma K N,Rajeev G,Solomon JJ.Detection of mycopl ̄ma—like organisms in Proufis ̄moesta(West—WOOd1 a putative vector ofyeUow leafdisease ofarecanut[J]Journal ofPlants Crops,1991,19(1):63—65 【111唐庆华,朱辉,宋薇薇,等.槟榔黄化病媒介昆虫的研究进 展【c】.长春: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中国植 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5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