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特性研究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特性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I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特性研究

摘 要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n)因其高迁移率、高速高集成化、p型和n型导电模式、自对准结构以及耗电小、分辨率高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液晶显示器。随着器件尺寸减小至深亚微米,热载流子退化效应所致器件以及电路系统的可靠性是器件的长期失效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热载流子效应。首先,研究热载流子退化与栅极应力电压,漏极应力电压及应力时间的依赖关系。其次,漏极轻掺杂(Light Doped Drain,LDD)结构是提高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抗热载流子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研究了LDD结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结构参数对器件可靠性的影响。

关键词: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热载流子效应 可靠性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II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polysilicon thin film transistor

Abstract

Today, p-Si TFTs are used broadly in display devices because of its high field effect

mobility,high integration and high speed,high definition display,n channel and p channel

capability,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self-aligned structures. With the device scaling down to

deep-submicrometer, the reliability of the device circuit system induced by hot carrier effect is

long-term failure.

Hot carrier effects is studied. Firstly,we mainly study the dependence between hot carrier

degradation and gate-stress voltage,drain-stress voltage and stress time.Secondly,the structure of

Light Doped Drain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resist hot carrier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s

of LDD structures on reliability of p-Si TFT was investigated.

Keywords:p-Si TFT;hot carrier effect;reliability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III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 绪论……………………………………………………………………………………1

1.1薄膜晶体管的发展…………………………………………………………………………1

1.2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2

1.2.1薄膜晶体管的结构…………………………………………………………………….2

1.2.2薄膜晶体管的工作原理…………………………………………………………….…3

1.3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应用…………………………………………………………………4

1.4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热载流子效应………………………………………………………5

第二章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热载流子效应…………………………...………………6

2.1热载流子效应………………………………………………………………………………6

2.2热载流子注入栅氧化层引起的退化………………………………………………………6

2.3热载流子的注入机制………………………………………………………………..…..…7

2.4 提高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抗热载流子效应的措施……………………………………..…9

2.5本章小结………………………………………………………………………………....…9

第三章 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可靠性研究………………..………………………………10

3.1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可靠性与热载流子应力条件的依赖关系……………………..10

3.1.1 阈值电压变化与栅极应力电压的关系……………………………………………10

3.1.2 阈值电压变化与漏极应力电压的关系…………………………………………….11

3.1.3 阈值电压变化与应力时间的关系……………………………………………….…12

3.2 LDD多晶硅薄膜晶体管………………………………………………..……………12

3.3 LDD多晶硅薄膜晶体管对热载流子效应的改善………………………………..…13

3.4 LDD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的结构参数对可靠性的影响…………………………….14

3.4.1 LDD区注入能量对器件的影响………………………………………………..14

3.4.2 LDD区掺杂浓度对横向电场的影响…………………………………………...15

3.4.3 LDD区掺杂浓度对驱动性能的影响…………………………………………...16

3.5 LDD结构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热载流子退化的简单模型………………………….……17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IV 3.6本章小结…………………………………………………………………..………………19

结语……………………………………………………………………….…………………….20

参考文献……………………………………………………..………………………………...21

致谢……………………………………………………….…………………………………….22 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

1.1薄膜晶体管的发展

人类对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n: TFT)的研究工作已经有很长的历史。1925年,Julius Edger Lilienfeld首次提出结型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基本定律,从此开辟了对固态放大器的研究。1933年,Lilienfeld又将绝缘栅结构引入场效应晶体管(后来被称为MISFET)。1962年,Weimer用多晶CaS薄膜做成薄膜晶体管(TFT);随后,又出现了用CdSe、InSb、Ge等半导体材料做成的TFT器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于低费用、大阵列显示的实际需求,TFT的研究广为兴起。1973年,Brody等人首次研制出有源矩阵液晶显示(AMLCD),并用CdSe 、TFT作为开关单元。随着多晶硅掺杂工艺的发展,1979年LeComber、Spear和Ghaith用a-Si:H做有源层,做成如图1-1所示的TFT器件[1]。后来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将AMLCD以玻璃为衬底的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硅基TFT在AMLCD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所做成的产品占据了市场绝大部分份额。1986年Tsumura等人首次用聚噻吩为半导体材料制备了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OTFT技术从此开始得到发展。九十年代,以有机半导体材料作为活性层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由于在造工艺和成本上的优势,OTFT被认为将来极可能应用在LCD、OLED的驱动中。近年来,OTFT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6年,飞利浦公司采用多层薄膜叠合法制作了一块15微克变成码发生器(PCG);即使当薄膜严重扭曲,仍能正常工作。1998年,IBM[2]公司用一种新型的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17.3)的无定型金属氧化物锆酸钡作为并五苯有机薄膜晶体管的栅绝缘层,使该器件的驱动电压降低了4V,迁移率达到0.38cm2v-1s-1。1999年,Bell实验室[3]的Katz和他的研究小组制得了在室温下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噻吩薄膜,并使器件的迁移率达到0.1cm2v-1s-1。Bell实验室用并五苯单晶制得了一种双极型有机薄膜晶体管,该器件对电子和空穴的迁移率分别达到2.7cm2v-1s-1和1.7cm2v-1s-1,这向有机集成电路的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最近几年,随着透明氧化物研究的深入,以ZnO、ZIO等半导体材料作为活性层制作薄膜晶体管,因性能改进显著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兴趣。器件制备工艺很广泛,比如:MBE、CVD、PLD等均有研究。ZnO-TFT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3年,Nomura等人使用单晶InGaO3(ZnO)5获得了迁移率为80cm2v-1s-1的TFT器件。美国杜邦公司采用真空蒸镀和掩膜挡板技术在聚酰亚铵柔性衬底上开发了ZnO-TFT,电子迁移率为50cm2v-1s-1。这是在聚酰亚铵柔性衬底上首次研制成功了高迁移率的ZnO-TFT,这预示着在氧化物TFT领域新竞争的开始。2005年,Chiang H.Q[4]等人利用ZIO作为活性层常熟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 制得开关比107的薄膜晶体管。2006年,ChengH.C[5]等人利用CBD方法制得开关比为105、迁移率0.248cm2v-1s-1的TFT,这也显示出实际应用的可能。

图1-1 薄膜晶体管剖面图

1.2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

1.2.1薄膜晶体管的结构

薄膜晶体管主要是有源极、漏极、栅极、有源层、栅绝缘层及其管体构成,其中有源层和栅绝缘层是决定薄膜晶体管性能的两个关键层。根据有源层的材料不同,可以将薄膜晶体管分为单晶硅薄膜晶体管(c-Si TFT)、非晶硅薄膜晶体管(a-Si TFT)、多晶硅薄膜晶体管(p-Si TFT)、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和氧化锌薄膜晶体管(ZnO TFT)。目前被广泛研究的TFT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两类[6]:正交叠(Normal Staggered)又称为顶栅结构如图1-2;反交叠(Inverted Staggered)也称为底栅结构如图1-3。

图1-2顶栅结构的p- Si TFT 的剖面图

图1-3底栅结构的p- Si TFT 的剖面图

根据欧姆接触层的掺杂类型不同,又可将薄膜晶体管分为n型和p型。n型TFT欧姆接触层掺入的是五价元素如磷,而p型TFT欧姆接触层掺入的是三价元素如硼。在实际制备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时为了提高其性能人们设计了不同的p-Si TFT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