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于桂敏1,王艳秋2X
(1.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辽宁大连116600;2.大连海事大学外语系,辽宁大连116026)摘 要:从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中西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阐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价值观念;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8X(2004)03-0076-04
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不仅是/社会人0,而且是/文化人0。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始终发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文化无所不在。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由于人类的生理构成的一致、自然环境的大致相同,不同的文化之间会有某种重叠,因而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性。同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又可以造成不同文化之间自然而缓慢的融合。然而,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不同,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大不相同的文化现实。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很微妙,并且容易被人们忽视,因而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中的一种潜在危险。一般来说,在语言、习俗等方面适应另一种文化并不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念方面的分歧。Samovar和Porter认为:/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0[1]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时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阐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一、从对自然的态度看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方文化则是/天人相分0,而中华文化是/天人合一0。西方文化受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为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常常是独立地面对自然,搏击大海,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好动的民族性格和天人相分的自然观。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一分为二,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而在平原农耕气氛中生长的中国人,一向注重向内看,具有天人合一、内部融通的民族性格,文化特征是固守本土,沉着稳健,质朴厚重,崇尚和平。中国文化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注重二者的依存和统一。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整个宇宙。0这句话生动地表现了人对于对立着的自然界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造的精神。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人对/原罪0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为赎罪而不屈不挠地征服自然,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科学家们一方面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做科学实验,寻求征服自然之道,另一方面则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过是发现了某一自然法则,不承认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实际上,圣经中的Testament一词即是Agreement的意思,原指上帝与人的统一和一致。/耶稣0既有神性,又有人性,人与上帝一样是造物主。他们的神凡对立观表现为人们虽然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而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我们从谚语Godmakesandmanshapes(上帝创造一切,人改造一切)中也能看出神凡二分的观念和人积极抗争的精神。西方人这种天
第20卷第3期2004年9月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DalianEducationUniversity Vol.20No.3
Sep.2004
X收稿日期:2004-05-10作者简介:于桂敏(1961-),女,山东平度人,副教授。人相分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模式,以及求/精确0的言语观。[2]虽然中国古人早就有二元的辩证思想,但他们所强调的不是二元的分离对立,而是二元相辅相成的统一,如:/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0天人合一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昼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然而/田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0的思想经过禅宗派佛教的传布而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人与田地万物为一体0便成了中国文化对自然界的基本态度。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从人愿0、/吉人天相0、/谋事在人,成事在天0等等,把天与神分开,把天当作自然,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人们谋划一件大事时,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0的条件,人和自然浑然一体。在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指导下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语言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3]/天人合一0和/天人相分0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在构造中西方的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二、从对个体与群体的态度看中西方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和中华文化的群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以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个体本位的意识是西方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0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点,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主的实体。这个点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向不断向前运动,形成一条自我实现的直线。但直线难免交叉、切割,于是利益发生冲撞,各种社会矛盾就会产生。在这种线性、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人注重自立,人人也感到自危,从而养成自力更生、勤奋工作、积极进取的工作伦理,也养成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念。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以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例如:Allpeopleareequalbeforethelaw(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个人奋斗与竞争,个体主义至上的精神传统深入人心。只要看看英文词典中的合成词中,有多少词是以self为前缀的就可以看出/个人0在英语民族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为前缀的合成词超过100个,如: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respect,sel-fmade等等。AmericanDream(美国梦)就是对美国人白手起家、个人奋斗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0,/在朝者忠于君0。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0,言简意赅,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的思维,集体主义与权力的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0的帽子谁都不想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0这句话总是受批评的。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0、/国0、/天下0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这种群体价值观使中国人善于合作,讲究集体主义,但是也使中国人/循规蹈矩0、/安于现状0、/与集体或领导保持一致0,缺乏进取精神和个人竞争意识,而且过分重视/关系0,很多人把拉/关系0当作处事哲学和生活的指南。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国门大开,各种观念纷至沓来,传统的群体主义已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的意义,中国人开始摆脱绝对化的以群体取向为上的道德束缚,人们在做到/先公后私0、/先人后己0的同时,注意维护个人应有的利益,但是,传统的价值观是根深蒂固的,人们对集体或群体仍有很强的归属感,维护整体利益仍然是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仍然认为追求个人吃喝玩乐是渺小的、卑劣的,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忤逆,是要严加防范的恶行。一个人真正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程度地履行各项社会义务。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而言,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异同之别。无论是中国的群体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在他们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说到底,交际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价值观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三、从时间观看中西方价值观念在时间观念上,中华文化是环式的、向后的,而
#77#于桂敏等: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西方文化是线式的、向前的。西方文化着眼于未来,强调向前看,认为时间去而不返。霍尔曾指出,/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单向时间的铁腕的控制0。[4]如,Timeandtidewaitfornoman(时不我待)。西方人觉得时间是有始有终的,有强烈的紧缺意识,这种紧缺意识使西方人的注意力主要用于未来事情的规划与实现。特别是美国人和澳大利亚人,他们有意识地切断与母国的联系,梦想创造一种无宗教迫害、完全自由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0,他们只能甩掉沉重的历史包袱,义无反顾地奋力走向未来。在他们心目中Afutureisalwaysanticipatedtobebiggerandlarger(未来总是更美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喜欢朝前看,几乎总是着眼于未来0。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他们认为着眼未来才能掌握世界。他们追求变革,反对传统,标新立异似乎成为西方国家的时尚。所以,西方的时间观念是线式的、向前看、重求知,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鼓励开拓创新。在时间概念上,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文化更注重过去,过去意味着习俗、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人仿佛是面对着过去看问题,对未来没有像对过去那样感兴趣,过去的经验教训往往是今天事情成败的重要参考,过去的所作所为往往成为衡量今天人们所作所为的标准,循规蹈矩已成为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因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0以及/前所未有0、/后继有人0之说。中国人虽然也叹息/岁月不待人0,然而昼夜更迭、季节交替的环式时间观使中国人在总体上有时间充裕感,做事慢慢来是一种主要倾向。人们相信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0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对/时过境迁0有心理准备,并慢慢地期待着/时来运转0。告别语和劝慰语几乎都是/慢0字当头,如/慢走0、/慢用0、/慢慢来0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环式的、向后看、重修身,认为冬去春来,周而复始,这种价值观念有利于促进稳定守序。[5]在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上,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霍尔曾经指出,美国人/对待时间就像对待物品。赚得它、花费它、节省它、浪费它。[6]0人们的整个生活完全受制于严格、精确的时间安排,/Timeismoney0几乎成了每个美国人的信条。而在中华文化中,/日出而作,日没而息0却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生活方式,至今仍在许多地区盛行。/慢走0成为人们分手时的用语。这些都反映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时间观。守时在西方文化中是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不守时/常常被看作是傲慢或不负责任0。当问到/Whattimeshouldwecometodinner?0时,美国人可能有两种回答,若是诚心邀请你共进晚餐,他就会给你一个准确的时间;如果并无诚意,他就会回答:/Anytime0。而在东方文化中,如果回答/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