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中学教师“说题”比赛
2015nianFujianshengzhongxuejiaoshi“shuoti”bisai
《高中历史学科
----选择题解析》
参赛者: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2015/11/18
高中历史学科选择题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五中学郑国辉
一、教学知识点:
分封制的内涵及影响(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
二、选择题样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A.晋国是姬姓封国B.秦国国君是王室贵族
C.齐鲁两国可以通婚D.秦鲁两国可以通婚
1、【命题意图】:
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
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
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对应的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概念与相互关系,认识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试题讲解过程】:
选C。
从题干信息可知,秦晋可婚,晋鲁不可婚;教材中有如下表述“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
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本人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中位居最东……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可见,鲁、燕为姬姓周贵族,宋为非姬姓商贵族。
由此可以绘制出如下结构图,并且推知以上五个诸侯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及题干信息可绘制为如下结构关系图:
4、【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
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分析】:解答时要迁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有关知识,特别是运用两种制度的关系和影响来分析思考题干情境的含义。
从宗法血缘等级观念来理解皇帝分封同族的实质。
【解析】选C。
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血缘分封,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 ( )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C。
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题干涉及分封制;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体现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多角度认识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封建的要领具有双重性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
容和特征。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
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
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角度理解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
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遭到破坏,分封制也随之瓦解。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5、【试题的价值】:
通过对本试题的多重讲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复习备考时,仍以分封制、宗法制作为重点,要重视运用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加强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学习,特别注意对与宗法制有关的历史遗存现象的理解;注意史论结合,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6、【试题的反思及感悟】:
反思: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相对考查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对后世社会遗存现象的考查;主要运用我们较熟悉、与其有关的文史知识和社会理念的图文材料作为设问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链接考查。
感悟:近年新课程全国卷历史高考着眼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理
解,如具体制度的背景、特征、影响,或与同时期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结合,或同中国近代、现代甚至世界历史联系等。
题型上以选择题居多,材料型选择题为主。
2016年,福建省高考首次实行全国卷考试,试卷难度值加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能力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