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板书
三、气温的分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讲授新课]
1.电脑展示课本P52图3.15(不要说明文字、摄氏度,即将该图变成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高线图是表示(地面的高低)。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
(4)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教师
南极圈以南是什么带?北极圈以北是什么带?
学生
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
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20℃、10℃、0℃等温线,观察这3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
北半球自南向北(从赤道向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南半球自北向南(从赤道向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
教师
那么,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鼠标点击,图中数值加上“℃”,变成气温分布图,以及设计的问题(或用投影另外展示)。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
(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
(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
(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教学重点
1.气温的年变化。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
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3.等温线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刻?(午后2时左右、日出前后)北半球大陆,一年之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值分别是几月份?(7月、1月)这是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那么,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呢?
8.投影展示“太阳光照分布图”,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分析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则气温不同。即:
太阳高度
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
气温
高纬度地区



低纬度地区



太阳光照分布图
所以,纬度因素是影响气温分布的基本因素。纬度低——气温高,纬度高——气温低。
板书
1.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9.教师进一步指出: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不同纬度的地区,气温有所不同。那么,同一纬度带内的气温是否就完全一样呢?比如:在同一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的气温一样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个实例:小时候玩过沙子和水吗?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看看你会有什么感觉。
教学反思
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
(1)两地海拔相差多少米?(2839米)
(2)两地的气温约相差多少度?(16℃)
(3)根据两地的高度差和温度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多少度?
(16℃÷ ≈0.6℃)
教师进而说明气温的空间分布,不仅有水平分布,还有垂直变化,并要求学生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各地的气温差异还要受到地形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夏季中午的时候,同时受太阳照射了一上午后,有一盆水和一堆沙,你用手分别去试试,感觉一样吗?(沙热,水温)等到晚上以后,还是这一盆水和一堆沙,你再去试试,结果会怎么样?(沙已凉,水还是温的)
请大家根据在同一地点、同样阳光照射条件下的沙和水,在中午沙的温度比水高,而到晚上水的温度比沙高的变化,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沙)和海洋(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 ,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4.在小组讨论交流后,选1名学生代表上讲台指图逐题讲述,大家逐题评判补充,教师逐题点击正确答案。使学生掌握阅读气温分布图的基本要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18号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二课时)
课时安排
用二课时:
第二课时气温的分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感悟“气温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知识和能力]
1.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能用气温曲线图,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4.能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明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5.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6.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7.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8.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3
4
4)。
板书设计
气温的分布
气温高
气温低
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低纬度
高纬度
纬度
同一纬度
夏季陆地
夏季海洋
海陆
冬季海洋
冬季陆地
同一地点
海拔低
海拔高
海拔
作业布置
1.我国冬季,北国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南国却是“莺飞草长,百花盛开”的景象。试分析两地景色差异的原因。
2.试分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两句诗中所蕴涵的地理原理。
学生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教师
在黑板上画简图(如下图),请大家判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哪半球?判断根据是什么?
学生
甲地位于北半球,因为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气温自北向南逐渐降低。
教师
回答的很好,运用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所在区域的半球位置。同学们,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那么,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3.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1)投影展示课本P52图3.16“气温的垂直变化”,请大家帮助这位同学(指图)来计算一下,山顶的气温应该是多少呢?看谁算的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的结果和思路。
(2)让学生用本节所学知识,解释导入新课时提出的两个问题。
[课堂小结]
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变化两个方面,对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概括:受“3种”因素影响,形成“3个”分布规律,表现为“4高”“4低”的变化(3
5.电脑展示课本P53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分析:
(1)分别指出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2)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应用启发式,教师一边提出问题,让1名学生上讲台一边指图说明,大家一边观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
教师
请大家找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
南、北回归线之间。
教师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学生
热带。
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1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
南极圈、北极圈。
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10.组织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各组并选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教师进行评价归纳,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11.受海陆影响,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那么,处在同一纬度的陆地上气温是否就一样呢?
12.投影展示“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两地同在30°N以南)。观察思考:
(5)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6)等高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2.引导学生复习,每个问题让1名学生回答,大家评判补充,然后鼠标点击正确答案,共同复述。继而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