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A 组——知能训练1.SO 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我国规定空气中SO 2含量不得超过0.02 mg/L 。
下列措施中能够减少SO 2 排放量的是( )①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做民用燃料 ②提高热能利用率 ③硫酸厂采用更好的催化剂使SO 2氧化成SO 3 ④使用CS 2萃取煤炭中的硫 ⑤燃煤中加入石灰后再使用A .①②⑤B .①③⑤C .①③④D .③④⑤答案: A2.下列关于浓硫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因而能使蔗糖碳化B .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以与木炭反应C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能够干燥氨气、氢气等气体D .浓硫酸在常温下能够使铁、铝等金属钝化解析: 使蔗糖碳化这是浓硫酸显示了脱水性。
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需要加热,在常温下不反应。
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但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因其有酸性,所以不能干燥具有碱性的氨气。
答案: D3.将浓硫酸和2 mol/L 的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
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分析a 、b 曲线变化的原因是( )A .a 升华、b 冷凝B .a 挥发、b 吸水C .a 蒸发、b 潮解D .a 冷凝、b 吸水解析: 图中a 曲线为稀硫酸,其质量减小,原因是溶液中的水蒸发了,b 曲线为浓硫酸,其质量增加,原因是其吸收了空气中的水。
答案: B4.(2011·富阳高一质检)将过量的金属锌投入到含0.200 mol H 2SO 4的热浓硫酸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 .因发生“钝化”而不反应B .产生的SO 2为0.100 molC .产生的SO 2少于0.100 molD .除SO 2外还会有H 2产生解析: 锌与浓硫酸不会“钝化”,故A 选项不正确;开始发生:Zn +2H 2SO 4=====△ZnSO 4+SO 2↑+2H 2O ,随反应进行,H 2SO 4浓度变稀,又发生反应:Zn +H 2SO 4===ZnSO 4+H 2↑,因生成SO 2的反应中消耗H 2SO 4的物质的量不到0.200 mol ,故生成的SO 2少于0.100 mol ,因此本题C 、D 选项正确。
答案: CD5.m g 铜与足量的浓H 2SO 4共热时完全反应,在标准状况下生成n L 气体,则被还原的H 2SO 4的量是(双选)( )A.m 32 molB.m 64 molC.98n 22.4g D.196n 22.4 g 解析: Cu +2H 2SO 4(浓)=====△CuSO 4+SO 2↑+2H 2O m 64 mol n 22.4mol 参加反应的Cu 、生成的SO 2与被还原的H 2SO 4的物质的量相等。
答案: BC6.(2011·常德高一质检)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定试液中有SO 2-4。
方案甲:试液――→BaCl 2溶液白色沉淀――→足量稀HCl沉淀不溶解方案乙:试液――→足量稀HCl 无沉淀――→BaCl 2溶液白色沉淀方案丙:试液――→足量稀HNO 3无沉淀――→Ba (NO 3)2溶液白色沉淀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方案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方案甲:不严密。
因为含有Ag +而不含SO 2-4的无色透明溶液,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方案乙:严密。
因为只有含有SO 2-4的无色透明溶液才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方案丙:不严密。
因为含有SO 2-3而不含SO 2-4的无色透明溶液,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7.(2011·长沙高一质检)(1)浓硫酸与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如图所示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 瓶的溶液退色,C 瓶的溶液不退色。
A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B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C 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加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确定装置②在整套装置中位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
解析: 由题中所给的各种装置可知:④是反应发生器;①中有品红溶液,是用来验证SO 2的装置;③中装有某种水溶液,显然③可用来验证CO 2;②可验证水蒸气。
由于①、③中装的都是水溶液,气流经过后一定会带出水蒸气,所以必须先用②验证产物中的水蒸气,然后再验证SO 2和CO 2,不然就不能确定水蒸气一定是反应产物;由于SO 2和CO 2都能与石灰水反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从②出来的气体必须先经过①验证和除去SO 2后,再进入③,验证CO 2,由此可以得出正确的连接顺序应当是④②①③。
答案: (1)C +2H 2SO 4(浓)=====△2SO 2↑+CO 2↑+2H 2O(2)④ ② ① ③ (3)验证产物中有SO 2 将SO 2全部氧化吸收 确定产物中SO 2已被B 瓶溶液全部吸收 (4)无水CuSO 4 水蒸气 气流通过①、③时会带出水蒸气,所以②必须放在①、③之前 (5)澄清石灰水 CO 2B 组——拔高训练8.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 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 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 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A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 .在Z 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C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D .在Z 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解析: Cu 与浓HNO 3反应后生成NO 2,通入BaCl 2溶液后生成硝酸,同时生成NO ,C 与浓H 2SO 4反应后生成了CO 2、SO 2。
混合气体通入BaCl 2溶液后SO 2被氧化成H 2SO 4,故有BaSO 4沉淀生成,但在酸性条件下不会生成BaCO 3沉淀。
所以选项A 、B 不正确,选项C 正确,选项D 正确,NO 遇O 2生成红棕色NO 2气体。
答案: CD9.A ~H 等8种物质存在如下图所示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产物未标出)。
已知:A 是正盐,B 是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G 是红棕色气体。
按要求回答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E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的浓溶液与木炭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检验某溶液中是否含D 中阴离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突破口。
根据“B 是能使品红溶液退色的气体”可知B是SO 2气体,则C 是S O 3,D 是硫酸。
根据“G 是红棕色气体”可知G 是NO 2气体,逆推,F 是NO 气体,E 是NH 3。
A 能与硫酸反应放出SO 2,其阴离子必然是亚硫酸根离子或亚硫酸氢根离子,但已知A 是正盐,可以确定其阴离子是亚硫酸根离子;同时A 又能与NaOH 溶液反应放出氨气,A 中必然含有铵根离子。
由此判断A 为(NH 4)2SO 3。
答案: (1)(NH 4)2SO 3 SO 2 SO 3 (2)4NH 3+5O 2=====高温催化剂4N O +6H 2O 3NO 2+H 2O===2HNO 3+NO C +2H 2SO 4(浓)=====△CO 2↑+2SO 2↑+2H 2O (3)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酸化,未见白色沉淀产生。
再加入少量BaCl 2溶液,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含有SO 2-4.精品资料。
欢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