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

5
特点:晶体结构类型并未改变 。 滑移的组织形态:光镜下:滑移带(无重现性)。
电境下:滑移线。 显微组织特点:抛光后可能看不见。 2 滑移系 滑移是沿着特定的晶面 和 晶向进行的。
滑移面 (密排面) 滑移方向(密排方向)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组成一个 滑移系
6
每一个滑移系表示晶体进 行滑移时可能采取的一个 空间方向。滑移过程可能 采取的空间取向越多,塑 性越好
37
2 加工硬化的作用 1)强化金属的一种方法,对一些不能用热处理强化 (固态下无相变)的材料尤为重要。 2)加工硬化使塑性变形能够均匀地分布于整个工件, 不致集中在某些局部区域而引起破裂。 3)加工硬化还可以提高零件或构件在使用中的安全 性。 4)加工硬化使金属在冷加工过程中,变形抗力会不 断增加,增加动力及设备消耗。
18
第三节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也是滑移和孪生。 一、晶粒取向的影响 1 变形过程 位错在晶界塞积——应力集中——相邻晶粒位错源开 动——相邻晶粒变形——塑变
19
2 晶粒之间变形的协调性 (1)原因:各晶粒之间变形具有非同时性。 (2)要求:各晶粒之间变形相互协调。(独立变
形会导致晶体分裂) (3)条件:独立滑移系5个。(保证晶粒形状的
单相合金的强化:加入第二相形成多相合金。 第二相可通过相变热处理(沉淀强化,时效强化)或 粉末冶金方法(弥散强化)获得 多相合金根据第二相粒子的尺寸大小分类
多相合金
聚合型
第二相的尺寸与基体晶 粒尺寸属同一数量级
弥散型
第二相很细小,且弥散分
布于基体晶粒内
26
1 聚合型两相合金的变形 性能按下列方法估计
滑移系的特点:
1)滑移面总是晶体的密排面,而滑移方向也总是密排 方向。
2)每一种晶格类型的金属都具有特定的滑移系。滑移 系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属塑性的好坏。
滑移系的个数:(滑移面个数)×(每个面上所具有的
滑移方向的个数)。
7
➢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金属塑性的好坏不只取决于滑 移系的多少,还与滑移面原子密排程度及滑移方向 的数目等因素有关
35
3 第三类残余应力(sⅢ): 点阵畸变:由位错、空位等引起。80-90%。 作用:使金属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是“回复和 再结晶”的驱动力
36
四 塑性变形对性能的影响 1 应变硬化(加工硬化) 定义:冷变形金属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 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也称形变强化。
1
典型的应力应变-曲线
2
二 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真实应力应是瞬时载荷P与瞬时面积F之比 真应变e应是瞬时伸长量除以瞬时长度,即
S P F
e de l dl ln l ln(l )
l l0
l0
均匀塑性变形阶段的真应力-真 应变曲线,称为流变曲线,它们 之间的关系如下:
S ken
n值越大,变形时的强化效果越明
16
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以孪晶面为准,构成镜面对称, 形成孪晶。孪晶在显微镜下呈带状或透镜状。 2 孪生变形的特点
1)孪生使一部分晶体发生了均匀的切变,而滑移是 不均匀的,只集中在一些滑移面上进行。 2)孪生后晶体变形部分与未变形部分成镜面对称关 系,位向发生变化。
17
3)孪生比滑移的临界分切应力高,萌发于滑移受阻 因其的局部应力集中区。
第六章 塑性变形
第一节 金属的应力应变曲线
一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拉伸试验基本过程:将GB6397-86制作的标准试样 (长试样l=10d和短试样l=5d)放在拉伸试验机上缓 慢拉伸,试样在载荷P下缓慢伸长,直至断裂.。通过 拉伸试验,拉伸试验机记录和绘制出载荷P和伸长量 △l=l-l0 的关系曲线称之为拉伸图。最后在拉伸图的 基础上得到工程应力-应变曲线。

3
本章介绍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
单晶体塑 性变形
多晶体塑 性变形
单相
多相
合金塑性 变形
机理
塑性变形组织 及性能
4
第二节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常温下塑性变形的主要方式:滑移、孪生、扭折。 一、滑移 1 滑移现象 定义: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 分沿着一定的晶面(滑移面)和晶向(滑移方向)产 生相对位移。
P在滑移方向的分切应力为
P cos A/ cos
P cos cos
A
o
cos cos
9
当s= ss,外加应力等于屈服强度时: 宏观上:晶体出现塑性变形。 微观上:晶体开始滑移。此时滑移方向上的分切应力 达到临界值,称为临界分切应力。 tk: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面开始滑移的最小分切应力。
k sm m cos cos
30
第五节 冷变形金属的组织与性能
一、对显微组织的影响 1 形成纤维组织 塑性变形量很大时,各晶粒已不能分辨而成为一片如 纤维状的条纹,称为纤维组织 1)晶粒拉长;2)杂质呈细带状或链状分布。
纤维组织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纵向的强度和塑性高 于横向。
2 形成大量亚结构
即形成变形亚晶
亚晶粒是加工硬化
的原因之一
12
多滑移
13
交滑移
14
交滑移和多滑移的区别: 发生多滑移时会出现几组交叉的滑移带;发生交滑移 时会出现曲折或波纹状的滑移带。 交滑移必须是纯螺型位错,因其滑移面不受限制。可 以同时进行共向滑移。 6 滑移的位错机制 位错线看作是晶体中已滑移区域和未滑移区域的分界。
15
二 孪生 1 孪生现象 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 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均匀切变并形成晶体取向的镜面 对称关系。
38
3 加工硬化曲线 1)典型的单晶体加工硬化曲线 第Ⅰ阶段 :易滑移阶段 特点:此阶段接近于直线,其斜率很小。 第Ⅱ阶段:线性硬化阶段。 特点:应力急剧增加,呈直线,斜率几乎恒定且最大 值。 第Ⅲ阶段:抛物线硬化阶段。 特点:硬化曲线呈抛物线状。
39
2)解释:位错的运动
易滑移阶段:应力低,少量的软取向滑移系开动位错受 阻碍少,易运动。流变较大。
Mg,Zn,Ti
Mg,Zr,Ti Mg,Ti
8
3 临界分切应力
滑移是在切应力作用下发生的
滑移发生的力学条件:滑移系是否发生滑动,决定于 沿此滑移系的分切应力的大小,当分切应力达到某一 临界值时,滑移才能发生。
力学模型: 设:
轴向拉力P,拉伸轴与滑移面法向ON及滑移 方向OT的夹角分别为φ和 λ 。 则:P在滑移方向的分力为Pcos λ 滑移面的面积为A/cos φ
晶体结构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滑移面 {111}×4 {110}×6 {121}×12 {123}×24 {0001}×1
{1010} {1011}
滑移方向 <110>×3
×2 <111> ×1
×1 ×3
<1120>
滑移系数目 12 12 12 24
3
3 6
常见金属 Cu,Al,Ni,Au
Fe,W,Mo Fe,W Fe
4 滑移时晶体的转动 1)位向和晶面的变化 滑移过程中,滑移面和滑移方向的转动必然导致取向 因子的改变。 2)取向因子的变化 几何硬化 几何软化
11
5 多滑移 1)单滑移:只有一组滑移系处于最有利的取向(m最 大)时,分切应力最大,便进行单系滑移。 2)多滑移:在多个(>2)滑移系上同时或交替进行的 滑移。 发生多滑移时会出现几组交叉的滑移带。 3)交滑移 交滑移:晶体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滑移面上 沿同一滑移方向进行的滑移。
自由变化
多晶体变形协调性:多晶体的每个晶粒都处于其他晶 粒的包围之中,其变形必须与周围的晶粒相互协调配 合。
结果:多晶体的塑性变形较单晶体困难,其屈服应力 也高于单晶体。
20
二、晶界的影响
1多晶体变形的现象
2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晶粒越细,强度越高,塑性韧 性越好。
1)对强度的影响-细晶强化
霍尔-配奇公式: HALL-PETCH公式
吕德斯带扩展:应力降到下屈服点, 吕德斯带沿试样长度方向扩展开来, 此即屈服延伸阶段。当屈服扩展到整 个试样标距范围时,屈服延伸阶段即 告结束。
吕德斯带危害:因屈服延伸区的不均
匀变形(吕德斯带)使工件表面粗糙
不同。
24
2 应变时效 原因:柯氏气团的存在、破坏和重新形成。
低碳钢时效图
25
三 多相合金的塑性变形
ss=s0+kd-1/2
2)对塑性、韧性的影响
21
第四节 合金的塑性变形
提高强度的另一方法是合金化。合金塑性变形的基本 方式仍是滑移和孪生,但因组织、结构的变化,塑性 变形各有特点。 一、固溶体的塑性变形 1 固溶强化现象 影响因素: 1)熔质原子不同, 强化效果不同
22
2)熔质原子浓度提高,强化作用越大,但不保持线性 关系,低浓度时强化效应更为显著。
1)两相都具有较好的塑性,合金的变形阻力决定于
两相的体积分数。 11 2 2
2)软基体+硬第二相合金的性能除与两相的相对含 量有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脆性相的形状和分布。 ➢第二相网状分布于晶界(二次渗碳体),易沿晶脆断; 原因:因塑性相晶粒被脆性相包围分割,少量塑变即 脆断
27
两相呈层片状分布(珠光体); 特点:变形主要集中在基体相中,位错的移动被限制 在很短的距离内,增加了继续变形的阻力,使其强度 提高。 片层间距越小,其强度越高 ➢第二相呈颗粒状分布(球状渗碳体)。 强度降低,塑性、韧性得到改善
3)熔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强化作 用也越大。 4)形成间隙固熔体的熔质元素比形成置换固熔体的熔 质元素的强化作用大。 5)熔质原子与基体金属的价电子数相差越大,则固熔 强化作用越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