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随州中考改编)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________________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断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 ________________①牖(yǒu):窗户。
②施(yí):延伸。
③还(xuán):掉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施尾于.堂于:在(2)弃而还走.走:跑(逃跑)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由此看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呀,他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讽刺那些口头上爱好,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不爱它,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的人。
附参考译文: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看到了,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呀,他喜欢的是那些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
(三)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①监者。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②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选自司马迁《史记》) ________________①大梁夷门:战国魏都城的东门。
②摄:整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家贫.贫:贫寒(2)为.大梁夷门监者为:是(3)欲厚遗.之遗:给予,赠予(4)欲以.观公子以:用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公子这时候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3.概括“公子”和“侯嬴”的品质特点。
公子:礼贤下士;侯嬴:不慕名利,聪明智慧。
附参考译文:魏国有个隐士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
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就派人去拜见,想送给他一份厚礼。
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修养品德,洁身自好几十年,终究不能因我看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财物。
”公子这时候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到东城门去迎接侯先生。
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就径直上了车子,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他想借此观察一下公子的态度。
公子手握缰绳,态度更加恭敬。
(四)穆公亡马秦穆公①亡马,岐下野人②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
吏逐得,欲法之。
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
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
”乃饮之酒。
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
(选自《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野人:农民。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秦穆公亡.马亡:丢失(2)欲法.之法:依法处置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秦穆公亡马,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
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农民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着吃了。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道理?[示例]以德服人。
4.从文中可以看出秦穆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示例]胸怀宽广,能体恤百姓的人。
附参考译文: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岐山下的三百多个农民捕获了这匹马并且把它分着吃了。
官吏追捕到这些人,准备依法处置(他们)。
秦穆公说:“有道德的人不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
我听说吃马肉不喝酒,会伤身体。
”于是就给他们酒喝。
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多个人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个个拿着武器为秦穆公拼死作战,来报答秦穆公当初让他们吃马肉、饮酒的恩德。
于是,秦穆公俘获了晋侯回到秦国。
(五)推敲《刘公嘉话》①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________________①《刘公嘉话》:唐朝韦绚所撰。
因为所记之事都是听刘禹锡讲的,故名。
1.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
(1)韩立马良.久良:很(2)岛初赴举.京师举:参加科举考试(3)遂于.驴上吟哦于:在(4)遂并辔而.归而:连词,表修饰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他)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不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敲”的姿势。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严谨;②文章不厌百回改;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
4.你还能举出关于“推敲”的故事或例子吗?[示例]王安石将其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改了多次,最终选择了“绿”。
附参考译文:《刘公嘉话》上记载:贾岛初次去京城考试。
一天他骑着毛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
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不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敲”的姿势。
韩愈当时是吏部权兆尹,贾岛不知不觉地冲撞到仪仗队的第三节,被侍从押到韩愈身前,贾岛于是对韩愈讲了自己作诗的经过。
韩愈在马上停了很久,对贾岛说:“‘敲’字比较好。
”于是与贾岛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在一起谈论诗歌,两人最后成了好朋友。
(六)四知大将军邓骘①闻其②贤而辟③之,举茂才④,四迁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⑥,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⑦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⑧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_______________①邓骘:东汉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字昭伯。
妹为汉和帝皇后。
和帝死,安帝即位,太后临朝,他任大将军。
辅朝期间,曾进贤士,罢力役,有所建树。
太后死,邓氏为安帝乳母所诬,宗族并废,他绝食而死。
②其:这里指杨震。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人。
历任司徒、太尉等职。
③辟:征召。
④茂才:即秀才。
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⑤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⑥昌邑:古地名,在今山东巨野东南。
⑦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⑧转:调动(官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闻.其贤而辟之闻:听说(2)举.茂才举:推举,选拔(3)当之.郡之:去,到(4)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遗:赠送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断四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4.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示例]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产开业”。
表现出杨震清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
附参考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
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七)(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