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runnstrom治疗技术

Brunnstrom治疗技术

Brunnstrom治疗技术一、概述signe Brunnstrom是瑞典物理治疗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美国从事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一直到70年代。

1970年他出版了《偏瘫的运动疗法》,书中详细的介绍了治疗偏瘫的方法,因此Brunnstrom技术也称为运动治疗技术二、Brunnstrom技术的基本理论为中枢性促进技术,在患者尚未恢复任何主动活动之前,利用人体发育早期本属于正常的各种皮层下反射活动即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和反射活动去引出非随意运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活动。

(一)原始反射出生后的新生儿具备了许多运动反射,这些反射是生来就有的正常反射又称为原始反射。

随着婴儿神经的发育及其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逐渐消失。

但脑部受损后这些反射又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1.同侧伸屈反射是同侧肢体的单侧性反应。

例如刺激上肢近端伸肌产生的冲动能引起同侧下肢伸肌收缩,或者刺激上肢近端屈肌可以引起同侧下肢屈曲反射。

2.交叉伸屈反射当肢体近端伸肌受刺激时,会产生该肢体伸肌和对侧肢体伸肌同时收缩;反之,刺激屈肌会引起同侧和对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3.屈曲回缩反射是远端屈肌的协同收缩。

表现为刺激伸跖肌可以引起伸跖肌、踝背伸肌、屈膝肌,以及髋的屈肌、外展肌和外旋肌出现协同收缩以逃避刺激。

上肢也有这种回缩反射,例如刺激屈指、屈腕肌时不仅引起屈指肌和屈腕肌的收缩,也可以使屈肘肌和肩后伸肌反射性收缩。

4.伤害性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肢体出现屈肌收缩和伸肌抑制。

其反应的强度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轻微刺激只引起局部反应,例如在仰卧位下肢伸直时如果轻触足底前部,会出现足趾屈曲和轻微的踝趾屈。

随着刺激强度增大,反应逐渐向近端关节肌肉扩展,除了足趾和踝屈曲外,可以出现屈膝、屈髋,屈曲的速度也加快,甚至会出现对侧肢体的伸展。

5.紧性颈反射(TNR):紧性颈反射是由于颈关节和肌肉收到牵拉所引起的一种本体反射。

其产生取决于颈的运动和颈的位置。

是头部位置变动时,影响四肢肌力、眼位变化的反射。

颈部肌肉、关节的固有感受器的兴奋冲动。

包括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种。

(1)对称性紧性颈反射:表现为当颈后伸时,两上肢伸展,两下肢屈曲;颈前屈时、两上肢屈曲、两下肢伸展。

它有助于发展屈曲和伸直间的平衡,用来稳定抗重力的姿势。

(2)非对称性紧性颈反射:是指当身体不动,头部左右旋转时,头部转向一侧的伸肌力升高,肢体容易伸展,另一侧的屈肌力升高,肢体容易屈曲,如同拉弓射箭姿势一样,故又成为拉弓反射。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这一反射是婴儿学会翻身的必要条件,也是伸手抓物时视觉固定的基础。

它是颈部旋转、视觉固定和伸手拿东西的整合预备。

6.紧性迷路反射(屈曲协同)紧性迷路反射:是头部位置变动及其引起的重力方向改变,为迷路半规管所感知,其信号经延髓的前庭核,经前庭脊髓束下达脊髓,使四肢、躯干的肌力紧的反射。

俯卧位头稍前屈时;可见全身的屈曲肌力增加,可见四肢屈曲,双下肢屈于腹下,保持臀高头低特殊姿势。

仰卧位姿势导致全身的伸展肌力增加,四肢容易伸展。

表现为颈过分伸直、脊柱僵硬的伸直、肩后缩、下肢收和旋,同时有脚破屈、胸部扩、呼气困难、嘴巴常开,重者可呈角弓反姿势。

紧性迷路反射又分为静态紧性迷路反射和动态紧性迷路反射。

(1)静态紧性迷路反射:由重力作用于耳蜗感受器引起,能增加上肢屈肌力,使肩外展90度并伴外旋,肘部和手指屈曲,双手能上举置头部两侧。

静态紧性迷路反射通过易化下肢、腰背及颈部的伸肌而有助于保持直立位。

(2)动态紧性迷路反射:头部的角加速运动能刺激半规管的加速度运动,引起动态紧性迷路反射,出现四肢反应,临床上称为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向前方摔倒时出现双手举过头顶,伸肘,颈和腰部后伸,下肢屈曲;当向后方摔倒时出现上肢、颈、腰背屈曲和下肢伸直;当向侧方摔倒时同侧上下肢伸展,对侧上下肢屈曲。

7.紧性腰反射紧性腰反射是随着骨盆的变化、躯干位置的改变所引起的,躯干的旋转、侧屈、前屈、后伸对四肢肌肉的紧性有相应的影响。

腰向右侧旋转时,右上肢屈曲、右下肢伸展;腰向左侧旋转时,右上肢伸展、右下肢屈曲。

8.正支持反射正支持反射(又称磁反射)是指在足趾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适当的压力时,如果将施加压力的手缓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应的作用下会随着收回的手产生运动,恰如受到磁铁的吸引一样。

9.负支持反射负支持反射是指牵拉伸趾肌时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髋的屈曲、外展、外旋。

(二)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是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当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或下肢的某一个关节时,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可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运动,并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就成为共同运动。

在用力时共同运动表现特别明显。

共同运动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现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

1.上肢共同运动模式(如图1)屈肌联带运动伸肌联带运动肩胛带上抬、后撤前突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收、旋肘关节屈曲伸展前臂旋后旋前腕关节掌屈背伸手指屈曲伸展图12.下肢共同运动模式屈肌联带运动伸肌联带运动髋关节屈曲、外展、外旋伸展、收、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翻跖屈、翻足趾伸展屈曲3.共同运动的表现伸肌共同运动的关节运动与屈肌共同运动方向相反,这其中不仅是屈肌和伸肌在起作用,有时还有其他要素的影响。

肩关节和髋关节外展外旋伴屈肌共同运动,收、旋伴伸肌共同运动。

踝关节背屈是屈肌共同运动不可缺少的,趾屈是伸肌共同运动不可缺少的。

因此踝翻显示有屈肌和伸肌两个共同运动。

在上肢腕关节伸展、屈曲的要素分别是伸肌、屈肌共同运动,有时也可以发生变型。

4.共同运动各要素的相对强度(1)上肢屈肌共同运动肘屈曲最为常见,屈肌共同运动是最强的要素,在脑血管病后最先出现。

肩关节外展、外旋是较弱的,出现在恢复后期,有的患者停止在这一弱的阶段,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上臂后伸。

从神经生理学上讲,肘屈曲和前臂旋后肌关系密切,一般易同时出现。

(2)上肢伸肌共同运动胸大肌是上肢伸肌共同运动最强的要素,其主要作用是上臂的旋、收,也是最初要素,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3)下肢屈肌共同运动髋关节屈曲是下肢屈曲共同运动的最强要素,对患者来说仰卧位屈髋非常困难。

髋屈曲收缩时,进行抵抗试验可显示足背屈肌的较强作用。

屈髋时髋外展、外旋则显得次要。

(4)下肢伸肌共同运动膝关节显示较强的伸肌共同运动,常伴踝关节趾屈、翻。

重症患者收肌要素非常强,患肢常交叉在健肢前,其中包含3个要素:膝伸展、髋收、踝翻。

髋旋和髋伸展是较次要的要素,患肢在负重位时伸肌共同运动的强要素被强化(三)联合反应与联合运动1.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作健肢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有痉挛存在时更易发生。

它的发生被认为是本来潜在存在着的被上位中枢抑制的脊髓水平的运动整合,因损伤而解除了上位中枢的抑制后所表现出来的现象。

联合反应导致的患肢运动多与健侧运动相似,但不同于健侧,而是原始的运动模式。

根据两侧肢体运动是否相同又分为对称性和不对称性两种。

上肢联合反应一般为对称性运动(如图2),下肢收、外展为对称性的,屈曲、伸展为非对称性的。

Raimiste现象是指: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收时,患侧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如图3)。

图2图3 Raimiste现象2.联合运动(associated movement):不是联合反应,是正常人两侧肢体的完全相同的运动,即一侧肢体的活动加强了对侧,肢体相同的活动,是伴随随意运动的、自动的姿势调整。

三、治疗的基本观点1.认为联合反应和异常的协同动作是脑疾患后,运动功能正常恢复顺序中的一部分,应予利用而不是加以抑制。

2.在偏瘫的恢复初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高级中枢对动作的修正受到影响,另因肢体的原始反射重新出现,乃出现联合反应和协同动作 Brunnstrom认为这些作用和反射可用来引起肌肉反应,然后将之与主观努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有被加强的半自主运动。

因此在无随意运动时,应充分利用本体感受和体外皮肤刺激诱发协同动作,以及利用联合反应引起患侧的肌肉收缩,当已确立了某种程度的协同动作后,则用各种方法抑制协同成分,使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后去分别训练。

3.意识和感觉在恢复中有重要作用,Brunnstrom认为偏瘫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更重要的是感觉上的障碍,认为运动障碍是由感觉障碍所引起的,所以可称为是感觉运动障碍。

此一观点已被Mptt,Sherrington等的研究所支持。

因此在功能恢复中必须强调意识集中,充分利用感觉和视听觉的反馈,以及主动的参与。

四、Brunnstrom技术的适应围脑梗塞、脑出血、蛛网膜下出血高血压脑病、脑外伤等各种脑损伤后所致的偏瘫脑损伤的特殊表现。

五、Brunnstrom偏瘫功能评定(一)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提出偏瘫恢复六阶段的理论(即六期)。

阶段Ⅰ驰缓期弛缓期特点:(1)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2)肌力低下;(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因此上肢、手、下肢均无任何运动,故不能维持抗重力体位,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肩关节半脱位,卧位时骨盆后倾,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位,膝关节过伸,踝关节趾屈、翻。

阶段Ⅱ痉挛期痉挛期特点:(1)腱反射亢进;(2)肌力增高;(3)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出现。

上肢: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不一定引起过节运动;手:无主动手指屈曲;下肢: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并开始出现共同运动或其成分。

阶段Ⅲ联带运动期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

上肢:以屈曲模式为主(见共同运动);下肢:以伸展模式为主(见共同运动);手:能全指屈曲,勾状抓握,但不能伸展,有时可由反射引起伸展。

阶段Ⅳ部分分离运动期痉挛开始减弱,出现一些脱离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

上肢:(1)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屈曲,手摸脊柱(距脊柱<5cm);(2)肩关节屈曲时,肘关节伸展(肩屈曲不得< 60°,肩关节收、外展不得>±10°,肘关节屈曲不得>20°);(3)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上臂不得离开躯干,肘关节屈曲90°±10°围之,旋前>50°)。

下肢:(1)仰卧位,髋关节外展(外展>20°,足跟部不得离床,膝关节伸展位,屈曲不得>20°);(2)仰卧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不得>20°,髋关节屈曲>30°);(3)坐位,膝关节伸展(髋关节60°~90°屈曲位,膝关节屈曲<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