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17章Brunnstrom技术
第17章Brunnstrom技术
患侧屈曲
同侧性联合反应
患侧下肢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上肢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3.雷米斯特(Raimiste)反应
健侧下肢外展或内收时,患侧下肢出现相同动作的联合反 应称为Raimiste反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脑卒中后患侧肢体出现一种不可控制的特定 运动模式,当患者活动患侧肢体某一关节时,不能做单个 关节的运动,相邻的关节甚至整个肢体都随之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
共同运动模式
部位 上肢 肩胛骨
肩关节 肘关节 前臂 腕关节 手指
屈曲模式 回缩、上提 后伸、外展、外旋 屈曲 旋后(有时旋前) 屈曲 屈曲
伸展模式 伸展,前伸 前屈、内收,内旋 伸展 旋前 伸展 屈曲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下肢
部位 骨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足趾
屈曲模式旋
第Ⅴ阶段(分离运动阶段):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出现难 度较大的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继续减弱
第Ⅵ阶段(正常阶段):痉挛消失,每个关节可完成随意的运动, 协调性与速度均接近正常
人民卫生出版社
阶段
上肢
Ⅰ 无任何运动
Ⅱ 仅出现协(共)同运动模式
Ⅲ 可随意发起协(共)同运动
出现脱离协(共)同运动的活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交互抑制
交互抑制:是指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 的兴奋时,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 制,即当某一肢体的伸肌收缩时,同肢的屈肌则松弛,反 之亦然。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技术 二、训练方法
(一)上肢 (二)手 (三)下肢 (四)躯干
人民卫生出版社
难点: Brunnstrom疗法如何与Bobath疗法配合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治疗原则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治疗原则
在偏瘫的恢复早期,应用联合反应、紧张性颈反射、非对 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引 出刻板的共同动作,然后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将之与主观努 力相结合,产生出一种半随意的共同动作,共同动作逐渐 地被修正和抑制,分离为较单一的动作,最终出现随意的 分离运动。
明显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 Ⅵ (<5s)
但速度和准确性比健 起该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
侧差
•坐位下伸直膝可内外旋下肢,
能同时完成足的内外翻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 运动模式质变的过程:没有任何运动→联合反应、共同运 动、原始反射→分离运动→随意运动。
• 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原始反射是偏瘫患者在恢复的过程 中常见的粗大运动模式,应根据患者恢复的不同阶段予以 利用或抑制。
出现相对独立的分离运动活动:
•肘伸直肩外展90;
Ⅴ
•肘伸直肩前屈30~90时前臂旋前 和旋后;
•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 握
•手指同时伸展,但不 能单独伸展
•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
•站立位,重心落在健腿上,在 伸膝下作踝背屈
•肘伸直前臂取中间位,上肢上举 过头
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 所有抓握均能完成, •在站立位可使髋外展到超出抬
Ⅳ •肩00肘90下前臂旋前旋后 •肘伸直肩可屈90
•手背可触及腰骶部
手
下肢
无任何运动
无任何运动
仅有极细屈伸
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
可作钩状抓握,但不 在坐和站位上,有髋、膝、踝
能伸指
协同性屈曲
•能侧捏及松开拇指
•手指有半随意的小范 围伸展活动
•坐位屈膝90以上,可使足后滑 到椅子下方,
•在足跟不离地的情况下能使踝 背屈
• 早期多利用粗大的运动模式、原始反射、皮肤及本体刺激 引出患者的运动反应;
• 之后再从中引导、分离出正常的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 的运动模式,渐渐向正常、功能性模式过度。
• 为引出运动反应,多利用肢体的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原 始反射、交互抑制,为增强治疗作用,还要利用皮肤及本 体刺激。
一、治疗技术 (一)利用粗大的运动模式
1.利用联合反应 2.利用共同运动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治疗技术
(二)利用原始反射
1.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2.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3.利用紧张性迷路反射 4.利用紧张性腰反射 5.利用阳性支持反射 6.利用同侧屈伸反射 7.利用交互性伸肌反射
屈曲
伸展
背屈、外翻
跖屈、内翻
背屈
跖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原始反射
原始反射:新生儿出生后具备许多运动反射,随着婴儿神 经的发育,大部分原始反射在一岁以后消失,当脑部受损 后,这些反射会再次出现,成为病理反射。
人民卫生出版社
原始反射的类型
同侧屈伸反射 交互性伸肌反射 紧张性颈反射(TNR) 紧张性迷路反射 紧张性腰反射 阳性支持反射
人民卫生出版社
2.联合反应的类型
类型
部位
对称性联合反应 上肢
诱发方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肢体反应 患侧屈曲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患侧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
患侧内收
健侧紧握拳
患侧抓握反应
下肢
非对称性联合反 下肢 应
健侧抗阻或用力内收、外 患侧内收或外展 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屈曲
患侧伸展
健侧抗阻或用力伸展
《运动治疗技术》
第十七章 Brunnstrom(布伦斯特伦 )
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
目录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治疗原则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三、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第二节 基本技术
一、治疗技术 二、训练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Brunnstrom疗法的基本技术;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的概念;上肢、手、下肢Ⅰ-Ⅲ阶段的训练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联合反应
联合反应:是颅脑损伤后出现的一种非随意性的运动或反 射性的肌张力增高的表现。当患者健侧肢体用力过度时, 患侧肢体会出现相应的动作。
1 .联合反应的特点
(1)联合反应的出现与健侧的运动强度有关: (2)联合反应与痉挛的程度有关: (3)联合反应引出的患侧运动模式是原始的共同运动模式。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恢复阶段
第Ⅰ阶段(弛缓期):急性期发作后,患肢处于软瘫状态,没有任 何运动
第Ⅱ阶段(痉挛阶段):随着恢复的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或其若干要素),痉挛出现
第Ⅲ阶段(共同运动阶段):痉挛进一步加重,出现随意运动, 但由始至终贯穿共同运动,并且共同运动达到高峰
第Ⅳ阶段(部分分离运动阶段):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出现 部分分离运动的组合,痉挛开始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