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研究

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研究

104
广 东 农 业 科学
2011 年第 18 期
吉富罗非鱼生长模型研究
唐章生 1, 林 勇 1, 杨 慧赞 1, 张 永德 1, 陈 忠 1, 黄 姻 1, 彭 婷 1,2, 张 妍 1,3
(1. 广 西 壮 族 自 治 区 水产 研究 所 / 广 西 水产 遗 传 育 种 与 健 康 养 殖重 点 实 验 室 , 广 西 南 宁 530021 ; 2.广 西 大学动物科学 技 术 学院 , 广 西 南 宁 530007;3.广 西 师 范大学生 命 科学学院 , 广 西 桂 林 541004) 摘 要 : 采 用 Von Bertalanffy 生长 方 程 (VB GF )、 逻辑 斯谛 生长 方 程 (Logistic GF )、Gompertz 生长 方 程 (Gompertz GF ) 和 灰 色 动
态 生长 方 程 (GD GF ) 等 4 种常用 动物生长 模 型对 网 箱 养殖的 吉 富 品 系 尼 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 的生 长 进行 拟 合 , 根 据 各 模 型 拟 合 残 差 平 方 和的大 小 判 断 拟 合 程 度 。 结果表明 :VB GF 生长 模 型对 体 重生长的 拟 合 效 果最 好 ,而 Gompertz GF 生长 模 型对 吉 富 罗非鱼 体 长生长的 拟 合 效 果最 好 。 从 实 际拟 合 结果 综 合 评价 来 看 ,VB GF 生长 方 程 最 好 , 体 长 、 体 重生长 方 程 分别为 Lt=39.008 (1-
Gompert GF :Lt=a×exp(-b×exp(-k×t)) ,Wt=a×exp(-b×exp(-k×t))
[1-2]
。 生长曲线方程大致可以分为 3 类,一 类是表 示报
酬 递 减 的 方 程 ,如 指 数 函 数 ;一 类 是 描 述 光 滑 S 型 曲 线 , 且 有 一 个 固 定 拐 点 的 方 程 , 如 Gompertz ,Logistic ; 还 有 一 类也 是 描 述 光 滑 S 型 曲线 , 但 拐 点 是 可 变 的 方 程 , 如 Von Bertalanffy ,Richard 等 [3] 。 目 前 , 很 多学 者 从 生 理 学和 数 学 角 度 提 出 了 不同 形 式 的生长 模 型 , 对 此 国 内外 学 者 也 将 进 行 了 比 较 详 尽 的 归 纳 [4-5] , 并 有 多 个 生 长 模 型 用 于 描 述 鱼 类 的 生 长 [6-10] , 但 是 , 有 关 吉 富 罗 非 鱼 的 生 长 模 型 方 面 的研究 尚 未 见 报道 。 本 研究采 用 4 种常用 的动物生长 模 型 拟 合 吉 富 罗非鱼 的生长 , 探 讨 其 生长的 规 律 性 变 化 , 旨 在 为 吉 富 品 系 尼 罗罗非鱼 的育 种 研究 和 规 模 化养殖 提供 理论参考 。
著 差异 , 因 此 本 文 采 用每 次 测量的 总体 均 值 进行分析 。
1.2.3 数 据 分 析 选 用 VBGF 、Logistic GF 、Gompertz GF 和 GD GF 等 4 种常用 动物生长 模 型 拟 合 吉 富 鱼 的生长 。
VB GF :Lt=a×(1-b×exp(-k×t)) ,Wt=a×(1-b×exp(-k×t))3 Logistic GF :Lt=a/(1+exp(b-k×t)) ,Wt=a/((1+exp(b-k×t)) f)
1.005e-0.08t),R2=0.993;Wt=1514.50 (1-1.025e-0.101t)3,R2=0.999,体 重生长 拐 点 为 11.13 月 龄 ,相应 的 体 长为 22.92 cm,体 重为 448.74 g。 吉 富
罗非鱼 生长 模 型 可 以用于 描 述 罗非鱼 生长 过 程 ,反 映 机 体 生长 发 育 规 律 ,可 为 罗非鱼 规 模 化养殖和选育 工 作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吉 富 品 系 尼 罗罗非鱼 ; 生长 模 型 ; 网 箱 养殖 中图分类号 :S96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74X (2011 )18-0104-04

通讯 作 者 : 林 勇 (1968-) , 男 , 高 级 工 程 师 ,E-mail:linnn2005@126.
com
105
表1 吉富 品 系 尼罗罗非鱼 体 长与 体 重 指 标 体 重 (g ) 日龄 月 龄 (30d ) 均值 标准 差 体 长 (cm ) 均值 标准 差
吉 富 品 系 尼 罗罗非鱼 ( 简 称 吉 富 罗非鱼 ) 是 由 国 际 水 生生物 资 源 管理中 心 (ICLARM ), 通 过 4 个 非 洲 原 产 地 直 接 引 进的 尼 罗罗非鱼 品 系 ( 埃 及 、 加 纳 、 肯 尼 来 、 塞 内 加 尔 ) 和 4 个 亚 洲 养殖比较广 泛 的 尼 罗罗非鱼 品 系 ( 以 色 列 、 新 加 坡 、 泰 国 、 中 国 台 湾 ) 经 混 合 选育 获 得 的 优 良 品 系 。 1994 年我国首次从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引进该品系, 并 在 黄 河 、 长 江 和 珠 江 等 3 个 农 业 生 态 区 进行生产 评 估 试验 。 1999 年 经 全 国水产 原 、 良 种 审 定 委 员 会 确 认 为 良 种 , 农 业部公 告 推 广 。 吉 富 鱼 具 有繁 殖 力强 、 生长 迅 速 、 食
收稿 日 期 :2011-07-06 基金项目 :国家 农 业现 代产 业 体系广西罗非鱼创新 团 队专项;广 西 科学研究与 技 术 开 发计 划 项目 (桂 科 攻 0992013-8,桂 科 攻 101000071,桂科转 1123013-1);广西自然 科学 基金 (0832010Z);广 西区 直属 公 益 性科研院 所基 本科研 业务 专项 资 金项目(2060302GXIF-2010-03,2060 302GXIF-2011-05);广 西 水产 畜牧 兽医 局 科研 专项 (桂 渔 牧 财[2010]58 号) 作 者简介 :唐章 生(1964-),男 ,高 级 工 程 师 ,E-mail: tzs5305818@
(1. Guangxi Institute of Fisheries/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Aquatic Genetic Breeding and Healthy Aquaculture, Nanning 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7, 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 Guangxi Normo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China ) Abstract: The experiment dealed with the growth and growth model of cage-reared GIFT strain tilapia ( Oreochromis niloticus ),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Logistic growth function, Gompertz growth function and grew dynamic growth model were used for fitting the weight and length growth of tilap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was the most precise model to fit the weight growth, and Gompertz growth function was the most precise model to fit the body length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fact of cultivation and sum of residual squares, 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was selected as optimal model to fit the growth of tilapia, for body length by Lt= 39.008 (1-1.005e -0.08t), R2=0.993, for body weight by Wt=1514.50 (1-1.025e -0.101t)3, R2=0.999. The growth inflection point was at t =11.13 month, corresponding to Lt=22.92 cm, and Wt=448.74 g. The growth model of tilapia can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ilapia growth, so that it can be used for mass production and selective breeding in tilapia. Key words: GIFT strain tilapia; growth model; cage-reared
Growth model of GIFT strain tilapia ( Oreochromis niloticus )
TANG Zhang-sheng1, LIN Yong1, YANG Hui-zan1, ZHANG Yong-de1, CHEN Zhong1, HUANG Yin1, PENG Ting1,2, ZHANG Yan1,3
1
1.1
材料与方法
0 15 30 46 61 77 92 107 121 136 151 162 192 222 252 281 312 341 371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