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基本时间顺序

中国古代史基本时间顺序

中国古代史基本时间顺序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复习过程: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

……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

“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①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③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④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⑤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

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

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

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

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瓦解。

4、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

“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夏、商、周的经济(考点2)复习过程:1、夏、商、西周三代的农、牧业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和原因。

①农业是政治统治的基础,是君王恣意淫乐的物质保障,三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

②奴隶制生产方式的确立是促进三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③三代奴隶的辛勤耕作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2、为什么称夏、商、西周三代为青铜时代?夏代青铜铸造已具有一定水平,传说夏铸九鼎,后来鼎成为国家的象征。

商、西周是青铜制造的繁盛时代,青铜铸造成了当时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因此三代称青铜时代。

3、三代青铜器生产的主要情况和特点①生产规模大,组织为“作坊”,集中在王都,由官府垄断。

②技术精湛,铸造要经过开采、熔炼、搭配三种金属比例、制范、浇铸、修整等多道工序,环环相扣,反映出当时出色的分工组织和冶炼技术,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冶金史上的崇高地位。

③品种多,数量大,按用途可分为礼器、兵器、食器、酒器、水器、工具、乐器、车马器等,商王妃妇好的大墓,出土了四百多件精美的青铜器。

④产品质量高,迄今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作品,一是司母戊鼎,为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重八百三十多公斤,另一是四羊方尊,造型奇美,是价值连城的珍宝。

⑤商周青铜器上还铸有文字,如“毛公鼎”上有字四百九十七个,被称为“金文”,比甲骨文更先进,同甲骨文一样,是研究商周文明的重要依据;青铜器上精美的花纹也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4、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五个方面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材料,手工业的发展又为商业繁荣提供了更多产品,交通则进一步促进商业繁荣,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发达、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5、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①农业是重要的经济部门。

②以青铜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达,世界领先。

③重视城市交通建设,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统一,使三代成为古代经济繁荣的奴隶制国家。

④三代经济的发展的明显地继承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考点3)复习过程: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的正确认识和评价(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痛苦,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却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作用。

(2)、“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

”--列宁①对于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区域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对于保护华夏进步文化,增强各族间的融合有一定作用。

③争霸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霸主都曾进行过改革用以增强国力,其统治下的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使经济得以发展。

④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势力的增长,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

⑤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交替,促进了奴隶制的瓦解。

2、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

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

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

(4)、从人们的要求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

(5)、从民族关系来讲说,民族融合进一步增强。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

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4、战国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征及进一步得到发展的社会原因表现: (1)、商品种类繁多,不仅有铁制品、丝麻织品、漆器,而且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2)、商业城市兴起,一些诸侯国的都城临淄、邯郸、大梁、郢都有买卖场所。

(3)、商人活跃,不少大商入获利丰厚,富比王侯。

特征: (1、商品种类繁多:但主要是人民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和统治者的奢侈消费品。

(2)、商品流通地域更广,超出一个诸侯国的范围,并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广大市场。

(3)、商业中心一般为政治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附庸;(4)、拥有雄厚资本的大商人占有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原因: (1)、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建立,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商业作为封建经济的一部分和心要补充;也必定得到发展。

(2)、“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必然带动了为农业服务的手工业、商业发展。

这是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5、春秋战国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及原因(1)、不同之处:目的: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内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持权。

奖励农耕和军功;实行县制。

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没有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改革维护的都是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的变法废除了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2)、根本原因: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