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XX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供应链管理
课程性质:专业教育必修课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年XX月X日
专业负责人审核:
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
XX年 X 月
《供应链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XX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适用学期:第六学期执笔人: XX 学时: 36 制(修)订时间:XX年X月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属专业教育必修课。
本课程教研
组成员通过对物流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岗位人员进行调研,在专业带头
人的组织下,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任教师配合,设计了《供应链管理》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体系。
《供应链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参照
了物流职业资格标准,打破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在课程设计上,依据物流技术标准和物流工作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
制订了全新的课程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原理、特性、
应用及供应链流程基本设计方法。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正在逐渐演化成一个科技含量更高、更加复杂的实体,这要求
学术部门开发更正规的供应链管理教育项目,提供具有技术革新能力和能够管
理联盟性组织的专业人才。
但是,学术界所提供的供应链管理教育与潜在劳动
力与产业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这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劣势。
显然,在供应链管
理的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体现出应用性的特点,供应链管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
够用于管理实践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传统职能如营销、研发、制造和物流都融人
到一体化的供应链中。
由于供应链的整合特征,在教学时也不能把供应链的各个
职能分离开来。
供应链管理属于交叉学科,供应链管理人才需要接受的教育包
括基本的管理理论先进技术以及供应链管理原理。
通过讲授法、案例教学等多样
化的教学过程,按照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培
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教学组织以技能为为目标,加强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目的,真正培养专业与专长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物流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课程,以上这些课程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物流的基础知识与管理的理论,为学习以后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与《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管理》、《物流信息管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并行,同步了解物流相关环节的业务流程;后续的课程有《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企业管理》等核心课程,课程是由易到难,有助于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发展;
(2)掌握供应链设计理念;
(3)掌握供应链存在的冲突目标;
(4)掌握供应链运作匹配战略;
(5)掌握供应链关系管理;
(6)掌握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选择;
(7)掌握顾客价值;
(8)掌握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9)掌握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
(10)掌握准时化采购策略;
(11)掌握市场风险和决策要点;
(12)掌握延迟策略;
(13)掌握标准化策略的基本概念;
(14)掌握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
(二)能力目标
(1)具备完成供应链的流程设计的能力;
(2)具备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匹配供应链的能力;
(3)具备设计战略伙伴的选择流程和标准的能力;
(4)具备分析顾客价值与相应的顾客管理的能力;
(5)具备提出解决牛鞭效应思路的能力;
(6)会利用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VMI)进行库存控制;
(7)会利用总成本法对供应商做出评价;
(8)具备区分供应合同种类及分担风险的能力
(9)掌握供应链管理下的生产管理方法的特点和应用,会利用合适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对供应链的运作绩效做出评价;
(10)具备综合评价企业供应链整体状况,提出改进方案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通过自学获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2)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4)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5)评估工作结果的能力;
(6)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团队合作能力;
(8)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项目
(二)实习实训项目
该门课程实训课时为8课时。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采用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主要从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内评价则采用教学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1)教师发下分组评分表和互评表;
(2)各组以简报的方式向同学报告自己的学习过程;
(3)学生自评和互评;
(4)教师点评;
(二)教学考核
鉴于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结构性的思维方式的能力,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二部分内容,作为课程成绩评定依据,两项成绩的权重分别为40%和40%。
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考评依据,此项为40 分。
具体分配如下:平时考勤10 分,课堂表现10 分,作业完成情况20分;期末考核期末考核成绩为60 分,成绩评定方法参见相关考核试题的评定标准.
五、建议使用的教材和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