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与电影

音乐与电影

《音乐与电影》-曹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U200915149
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大学生,我对电影音乐的认识

我身为一名理工科大学的工科生,最开始对学校要求至少修够10个
以上的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类选修课的规定还不是很理解,感觉与其在
那些非专业课上轻松自在地“打酱油”还不如去学习本专业的课外知
识。但是在修了几门艺术类课程之后,我切身地体会到了艺术课程带给
我身心上的益处,而对于这学期选修的《电影与音乐》我也是从中获益
匪浅。在这门课临近尾声的时候说实话我还是有些舍不得的,这篇文章
就浅谈一下我对电影音乐的认识。
现在回忆起来,因为自己爱运动的性子和对理工科的偏爱,在成长
和学习的生涯中不可避免的降低了自己对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视度,这与
自身有关,但也是环境使然。不过幸运的自己的父母都是当过教师的知
识分子,现在依然记得母亲喜欢看周日下午中央一台的译制片,记忆犹
新的是俄罗斯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泰坦里克号》,这也让我在
课外时间较为紧凑的初、高中一直保持了看电影的爱好。父亲当年是做
过的英语教师的,家里倒是一直有外国的著名小说,现在好像还有《双
城记》《简·爱》《红字》等等,当然这些译制片我也都看过,所以一
直到现在还是对外国电影较为偏爱,这也与国内电影与外国确实在很多
方面还有差距很有关系。而在音乐方面我就确实比较尴尬了,本身有些
五音不全,但这并不影响我对音乐的欣赏和喜爱,家里面现在还保存有
中华乐器演奏民谣和钢琴协奏曲的DVD碟片,所以我也一直是一名本身
没多少音乐细胞的音乐爱好者。谈到对电影音乐的认识,我印象中最深
的应该是《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以及《这
里的黎明静悄悄》的背景音乐《白桦林》,不能不说这些音乐为电影的
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让我感受到电影音乐魅力的应该是卓别林的
无声电影了,那些由黑白画面、字母和背景音乐组成的电影中往往由或
喜气洋洋或哀婉忧伤的背景音乐升华到了高潮,让我的心情也随着音乐
起伏婉转,而那种捧腹大笑之后的伤感音乐带来的悲怆也深深地刻在了
我的脑海里。
之后陆续看过的《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等几部脍炙人口
的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中那些穿插的音乐虽然不能让人叫上名字或者随
口哼来,但是就是那短短几分钟的没有台词的场景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
震撼。包括《变形金刚》《指环王》这类好莱坞大片中那些气势恢宏、
慷慨激昂的音乐也是深入人心,更别说《海上钢琴师》这种超经典音乐
电影,当然很多印度电影中穿插的歌舞配乐也让人心情欢快……而这学
期的《电影与音乐》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的几部名不见经传的影片
中最震撼的莫过于《歌剧魅影》,但在这里我还是比较想说一下初看略
显平淡、细细回味引人深思的中国电影《一轮明月》。电影名字大概取
自“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其中主人公李叔同在母亲去
世时弹奏的钢琴曲、后来自己创作的脍炙人口的《送别歌》、爱国歌曲
《祖国歌》以及佛乐《三宝歌》等等,以音乐的形式诉说了这位大师的
青年大志、中年大才、晚年大德,这部电影不仅带给我为人处世上的教
育意义,更向我展示了对电影音乐的炉火纯青的运用,实在是不可多得
的中国经典电影之一。
我的确是幸运的,对电影和音乐的爱好不仅让我的课外生活丰富多
彩,也带给我人生意义上的启迪和鼓励,每欣赏了一部好电影总能让人
身心愉悦,更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意蕴。而我观察到身边的
一些理工科的学生可能就不是那么幸运了,在没有得到较好的艺术素质
培养和艺术氛围的熏陶的环境下,一部分人或迫于就业压力、或处于长
期养成的学习习惯醉心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中,课余生活枯燥乏味,娱
乐休闲活动甚少更别提艺术赏析。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在学习上令人称
道,但是到了谈论课外话题如电影、流行音乐的时候就沉默寡言,在
KTV里就更加没有存在感了,这种情况在理工科男生中尤其严重。而更
有一部分人养成了一些不良嗜好,或沉迷于游戏,或沉溺在垃圾文化的
产物中,艺术素养甚至人格品性令人堪忧。他们盲目地标新立异,吹捧
在垃圾文化中堕落的快感。也有部分人虽然对电影或音乐有一定爱好和
热情,但因为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吸收了很多电影、音乐
文化中的糟粕,其中不乏错误的爱情观、人生观、政治观,尤其是在当
下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虽然诞生了很多优秀的电影、音乐文化作
品,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立意不明确、主题不太积极向上的作
品,我个人比较反感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流行音乐和电影中对爱情的大
肆吹捧和渲染到了烂俗的地步,这点我也表示很疑惑:难道除了爱情就
不能表达点别的?诸如《十二怒汉》对人性的思考、《杀死一只知更
鸟》对良心的拷问、《窃听风暴》对一个好人的无声的赞美等等,我想
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对于现在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养缺乏的现状,我认为电影与音乐艺
术鉴赏类课程的开展与学习就非常有必要了。虽然我们学校有要求理工
科学生修够十个人文艺术的学分,但是我了解到:美国的哈佛大学规定
低年级学生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公共基础科,麻省
理工学院规定学生必须修满的360分中其中包括72分的音乐普通必修
课。那么这些世界名校为什么要这么重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呢?仔细
了解一下古今中外的声名卓著的科学家、教育家,发现他们往往也是艺
术家或是在某些艺术领域有不凡的造诣,例如达尔文不仅是艺术家、科
学家、军事家、发明家,竟然还是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数学家和音乐
家。谷歌公司里那些员工的工作环境也都充满了艺术气息,他们的工作
室风格迥异,可以由自己自行设计,而且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我
想这也是他们能成为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电影音乐的
艺术鉴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理工科学生从沉重繁琐的逻辑思维和数据
演算中释放出来,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也能够汲取艺术的力量,从而
带来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工作动力。当然如果能够在学校内举办一些艺术
沙龙、定期举办一些艺术鉴赏的讲座,在学校内形成一种艺术氛围,这
样在正确的引导下也可以让同学们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从而能够从
音乐和电影中吸取精华并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远离那些文化垃圾,带来的益处意义重大。
谈到在高校里面增强学生对电影音乐的兴趣爱好和鉴赏能力,学校
方面应该是可以大有所为的。在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和合理
安排专业课之余,尤其是理工科学校应该增加人文艺术类的师资力量和
硬件设施,比如定期开办学生书画展、艺术交流会,建立艺术鉴赏社团
和相关网站等等。特别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专业
优势,可以提倡举办与电影音乐相关的多媒体电子作品大赛,让电影音
乐融入到理工科专业中去,让他们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电影音乐
的熏陶。例如可以参照我们学校每年举办的“飞航杯”科技文化节,也
每年举办一次艺术文化节嘛,这也不仅可以促进理工科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也可以加强他们的人际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是为打
造自己的校园文化奠定了基础。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忽视艺术,
就是忽视人生;忽视艺术教育,就是忽视教育本身;忽视艺术和艺术教
育,就是忽视了教育对社会进步与繁荣的责任和义务”,我个人表示深
以为然。从原来遍地都是的理工科大学的逐渐没落和消亡,越来越多的
综合型大学应运而生,而艺术素质的培养恰恰就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
展的大学生的重中之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高校担负着重
任,政府和社会也是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例如我在上面提到过的中国
电影和西方电影的差距以及某些流行音乐的风格雷同和内容低俗,这些
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硬伤。我也是很殷切地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文化艺
术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而身为普通民众的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
抵制内容低俗、意义消极的文化糟粕。特别是在网络通讯已经相当普遍
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掌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网络文化的净化和规范化
也是迫在眉睫。
我自然希望中国的电影音乐能够越做越好,这不仅仅是那些电影人
和音乐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相信终有那么一
天,那些所谓的《不得不看的50部经典电影》名单上会出现很多的中国
影片,奥斯卡的领奖台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最后,我身为一
个也算半个文青的理工科大学生,期待着更多优秀的贴着”made 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