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的关系
律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经济学类0908班 200901235
指导教师:***
内容提要:
作为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影音乐承担着贯串情节、揭示人物心理、暗示剧情、引起联想、增强艺术结构等重要作用。
本文从《和你在一起》《海上钢琴师》《角斗士》三部电影入手,重点研究千差万别的音乐画面对电影情节和人物情感不同的暗示作用。
关键词:
电影音乐,《和你在一起》,《海上钢琴师》,《角斗士》,情节,情感,暗示
目录
电影情节和情感的细腻所在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暗示作用 (4)
一、情感的积蓄——《和你在一起》 (4)
二、人生的选择——《海上钢琴师》 (5)
三、家的召唤——《角斗士》 (6)
参考文献 (9)
指导教师评语 (10)
电影情节和情感的细腻所在
——电影音乐在电影中的暗示作用
电影音乐在电影磅礴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幕后英雄的角色。
本文借用三部著名的电影,试图从音乐恣意汪洋的表现力来反观电影情节严谨却又浪漫的叙事逻辑。
《和你在一起》选用了一个最具张力的细节来详细陈述,《海上钢琴师》则以主人公的“海洋-陆地”情结为主线进行分析,而《角斗士》从人声配乐入手,去享受一番细腻的家园情节。
一、情感的积蓄——《和你在一起》
一个温情的故事必须有足够温情的音乐作为支撑。
本片的音乐涉及大量的专业小提琴作品,让古典音乐爱好者听得酣畅淋漓。
作品最集中的一段要数电影36分30秒到39分01秒这短短两分半钟内的音乐蒙太奇,画面的迅速切换给观者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
画面之一是俗世的奔波劳碌:刘成为了生计去送外卖;另一个画面(不如说它是一个声道而不是画面)是高雅的音乐修炼:小春在擦谱子中体会音乐。
背景音乐先后涉及西贝柳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拉洛的《西班牙交响曲》快板乐章、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吉普赛之歌》的急板、回到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升桑的《引子与回旋》、维尼亚夫斯基《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原本不沾边儿的两件事情通过这对父子联系起来,音乐和画面的迅速叠加和切换,表现了光阴流转岁月如梭,父亲的奔波支撑着儿子琴技的长进,儿子琴技的长进成为父亲奔波的动力。
同时,密集而紧张的节奏,使一种浓厚的情绪在观者心底挤压,(或是感动、或是怜恤,对我而言是一种人生的共鸣)且无暇释放,为影片的主旨铺垫造势,等待着高潮的情感迸发。
二、人生的选择——《海上钢琴师》
1900是个传说,他从未正式的来到人们公认的真实世界,然而他却一直真实的存在。
所以整个母题就是一个悖论,亦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海洋-陆地”的挣扎也是1900内心发展的主线,我挑选了围绕这个主线出现的片段和音乐进行分析。
1900第一次思考下船的问题出现在影片41′50″左右,一曲终了,围观的人群听到了抵达美国的消息一哄而散,留下1900一个人坐在钢琴边,前一秒还热闹着的空气转瞬降温,1900的眼睛里写满了失落和无助。
虽然没有台词,但是1900的眼神第一次出现了对陆地的思考。
背景声音从热闹的钢琴和喧嚣的吵闹过渡到了平静的小提琴旋律,有点凄楚,有点不安。
紧接着便是下雪的外景,麦克斯劝说1900下船,背景音乐一直是清新的弦乐重奏,一如清晨薄薄的朝阳,温柔而充满希望,比麦克斯劝说的言辞更具有诱惑力,一点一点拉动1900内心的巨石,暗示着虽然微小却扑不灭的希望。
然而麦克斯似乎未能动摇1900,诚如渐行渐远的弦乐声。
影片的45′50″左右,陌生的老汉开始讲述他的故事:“你这个猪脑子,生命如此广阔,你能理解吗?广阔无边。
我从来没这么想过,脑袋就像被洗过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突然决定改变我的生活。
从新来过,改变生活。
告诉你的那位朋友。
”大海给老汉的启示猛烈敲击了1900的内心,他的手指随意的在钢琴上摁着不规则的和弦,却弹奏出了他内心的迷茫和新的动摇。
巧妙的设计是,在这个场景之前是麦克斯第一次重回船上找1900,背景音乐也是这段随意而婉转的钢琴和弦。
紧凑的两段动摇,两段充满希望的温柔的音乐,预示着1900迟早会考虑踏上陆地。
影片进行到1小时30分,1900主动提出下船。
背景音乐是弦乐和钢琴交替成为主旋律的合作,非常轻柔,轻柔得以至于可以被忽略——似乎是害怕惊扰到好不容易确定的决心——但却营造了空前温馨的氛围,配上1900和麦克斯的描述,似乎将来的一切都很美好。
1900走下船舷的那一段很意外的用了轻快的爵士钢琴,而不是煽情常用的
告别曲目。
偏偏那不安的爵士乐预告着扑朔迷离的未来。
伴奏的重低音其实很突兀,却也更显背景音乐的鬼魅和阴森,暗示了1900不平静的内心,也暗示了他终将回到船上。
陆地对他而言有太多的未知数,他亦有着我们不愿意承认的胆怯。
那段豁然开朗的交响乐,本以为会伴着他踏上陆地时沉稳刚健的步伐出现,却没想到出现在了他转身的刹那。
转身回船,太多人在遗憾,而他自己却豁然开朗了,整个音乐也明快得豁然开朗了。
这种明显用于喜剧结尾的音乐被运用在这个纠结的时刻,更是煽动了观者内心的郁闷。
1900终究没有下过船,哪怕选择与船同归于尽。
这样的结局让之前一次又一次燃起的希望都成了徒劳,也让在重温那些温暖的音乐时兀自神伤。
三,家的召唤——《角斗士》
马克西姆斯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也是老皇帝马库斯·奥利利乌斯有意加冕的帝国继承人,这给马克西姆斯招来灭顶之灾。
太子杀死了父亲,同时将马克西姆斯的家园付之一炬,妻儿也被残忍地杀害。
在新皇魔爪里死里逃生的马克西姆斯投身为奴,成为一个角斗士。
起源于埃特鲁里亚人的角斗,是伴随着罗马这个从诞生起就与战争结缘的城市发扬光大的,这是另一种宣泄和战斗,是所有对于人生悲剧性的沉闷与无聊最激烈的抗争,是用生命换取自由的手段。
在罗马--西方人看来,生命就是注定的悲剧,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何必要畏惧死亡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挺身反抗,反正都是死,所以要光荣的死去。
这是一个战斗的民族具有的价值观。
他们蔑视那种明哲保身和龟缩式的老人的智慧,因为他们是战士,是强盗,不是隐逸山林的智者和守着老婆孩子三十亩地的农夫。
“杀死他!杀死他!”有什么比杀人更刺激的娱乐呢/?
西塞罗说,罗马人憎恶那些怯懦求饶的角斗士,因为他们张开双手,企求让他们活下去。
他们蔑视的与其说是这个筋疲力尽的奴隶,还不如说是憎恶这种贪生怕死的生活态度。
我们这些要死的人向大家致意,角斗士们说。
这似乎是一种最光荣的致辞,
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在战斗中死去的人更值得尊敬的了。
不是死去,就是做王,这就是罗马人的雄心壮志。
西方人是求动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是那样的自我封闭,那是一种沉默中孕育的爆发,他们追求的是一根橡皮筋的弹性和最大限度而不是它的长度。
他们追求的正是生命的悲剧意识所显示的美和酷烈,胜利固然值得称颂,但是失败的战士永远是他们永恒的英雄。
这部影片体现了西方文化中性与暴力,人性的复杂与阴暗,乱伦的暗示。
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本片关于他对家的眷恋的描写,所以我给这一节的题目是“家的召唤”。
本片起于一场残酷战斗,终于一场旷世决斗,电影音乐多是恢宏壮阔、气势磅礴的史诗级曲目。
但的确如老师所云,最感动和最出色的电影原声是人生。
在电影主要情节处响起细腻悠扬的人声,使观众不易察觉却又直击观众内心深处,仿佛使观众的情思与主角马克西姆斯跨越时空相连起来,体会他一个悲情英雄,对于家园的渴望。
罗素曾经这样评价一个古罗马人物:“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
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
”
本片中,主人公马克西姆斯曾有一段自白:
我家在提基洛附近的山丘上
一个非常简单的地方
在阳光下的暖和的红砖屋
白天,菜园里飘着药草的香味
到了晚上则是茉莉花的味道
门外有一棵高大的白杨树
无花果树,苹果树和梨树
土壤是黑色的
就像我妻子的黑发
南坡上种着葡萄,北坡种着橄榄
野生的小马在我家附近玩耍
他们常逗我的儿子玩
他也想变成一匹小马
马克西姆斯梦想回到家乡的画面在全剧中反复出现,广袤的麦田和他缓缓拂过麦穗的手,以及他那有着栗色眼睛的孩子牵着马驹奔跑的场景。
他在走一条回家的路,也是他人生的归宿。
悠扬的人声穿过画面,使我们闭上眼睛,脑海里出现的也是马克西姆斯所想的画面:“我回来了”,他低声说,眼神已经不能对焦,在空气中模仿推门的动作,斑驳的石墙,苍老的木门,她的笑颜,他终于微笑了,曾经的喜悦、悲怆、不舍和仇恨都不再重要了,他只知道他回家了。
本文借助了“点-线-面”的整体架构和三部经典的影片,希望通过浅显的阐述表达对电影音乐与电影叙事关系的真实思考。
作为配角,音乐在电影中引起的关注度往往很小,然而很多年过去,当电影情节在我们的记忆中模糊时,那段熟悉的旋律却依旧可以那么清晰。
参考文献:
付旻《奥斯卡电影原声乐》春风文艺出版社 2011-01
田艺苗《流影留声:全球电影音乐经典鉴赏》文汇出版社 2006-07 颜纯钧《电影的读解》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05
原声音乐 /
指导教师评语:
指导教师: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