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现象学

文学现象学


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
审美对象就是被审美感知的对象;审美知 觉是能把作品变成审美对象的知觉。 审美知觉有三个过程:呈现阶段、表现和 想象阶段、映照和感觉阶段。 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协调统一。
批评意识
批评主体论:对文本意向性呈示、显现作者 的纯粹意识、调和立场。 批评认识论:认识作者、认识过程、认识自 身、认识人类精神。 批评功能论:说明意义,教育公众;解释关 系,指出影响和地位;辨明作品,判断价值。 批评方法论:回到文本或作者中去,进行现 象学还原(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先验 的还原);寻找一种意识的内在结构。
意义显现
哲学批评:海德格尔,个体直观-观念直观蕴涵的观念。 意识批评:布莱,对作者意识所进行的意 向性批评。 凝视批评:让· 斯塔罗宾斯基(瑞),关注 作品中的人物,又关注批评家对文本的凝 视,时而要求俯瞰时而要求内在的凝视。 前文本批评:米勒,通过语言、文献、文 本分析作者的意图。
基本特征
“意向性”和“回到事物中去”是现象学的 两大口号,现象学并不纯研究客体,也不 纯研究主体,而是集中探讨物体与意识的 交接点。 注意研究作品和读者的联系。 将现象学和文学批评结合起来,提出阅读 现象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代表人物
胡塞尔(1859-1938), 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 创始人。著作有《算术 哲学》、《逻辑研究》、 《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 哲学的观念》、《欧洲 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 学》等。
对文学现象学的评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成就: 1.在认识论上,开辟了一条具有监视理论基 础的读者研究途径。 2.在方法论上,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和深刻 的历史性。 3.现象学文论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 4.在西方文论史上有着重要的转折作用。 缺陷:过分夸大阅读的作用,忽视了作品 和作者的诸多因素。
代表人物
罗曼· 英伽登(18931970),波兰哲学 家和文论家。著有 《文学的艺术作品》、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 的认识》、《真理在 艺术作品中的不同概 念》、《体验、艺术 作品与价值》等。
代表人物
米凯尔· 杜夫海纳 (1910-),法国现象 学美学家。著作有 《审美经验现象学》、 《先验的概念》、 《语言与哲学》、 《诗学》、《美学与 哲学》等。
意向性
7.现象学的方法在于“本质观点”,即把个 体直观和观念直观结合起来,成为本质直 观。 8.“回到事物中去”的精神。哲学的基本任务 是“实事求是”。一般哲学的工作偏重于 “实事求是”中的“求是”,而现象学则 主张回到事物中去或面对实事本身。
阅读与文学
在现象学看来,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纯粹 意向化的客体,也是读者意向化的客体。 作品的意义、价值要通过读者的阅读得到 体现,读者把作品救活了。 1.文本结构:语词声音层、意义单元层、被 表现的对象层、“轮廓化图象层”。 2.创作目的:为他人写作,作品全部价值都 表现在对读者自由的一种吁求。 3.审美经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
文学现象学
——意向性、审美对象和审美知觉、 批评意识
发展概况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派别产生于20世纪初 的德国,它的创始人是胡塞尔。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后现象学的发展引人注目,30年 代一度低落。二战以后重新崛起,直接启 发和推动了存在主义哲学,并与之融合。 现象学历时百年、横跨五大洲,其方法论 已超出了哲学范围,波及心理学、社会学、 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
代表人物
乔治· 布莱(19021991)比利时文学 批评家,日内瓦学 派的主将。《普鲁 斯特的空间》、 《心理距离》、 《批评意识》、 《爆炸的诗》等 。
意向性
1.意向性四要素:①自我(主体);②对象 (客体);③意向方式;④意向内容。 2.意向性是指“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 识” 。 3.文学作品是纯粹意向性客体 。 4.意向内容四要素 :意向对象、意向性质、 意向质料、意向本质 。 5.意向性显示意义。 6.意向性看中意识的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