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歧义句

歧义句

歧义句歧义就是一句话可以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理解。

歧义一般是由下面几种情况引起和形成。

一、多义词引起歧义一句话里某个词是多义词,这个句子可能成为歧义句。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黄色”是指书的颜色而言,也可以就书的内容是色情的而言。

② 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想”可能是”回忆”的意思,即把忘掉的东西回忆起来了。

也可能是“打算、希望”的意思,即他不愿意继续躺着了,希望能坐起来。

③ 这真是好球。

“好”的意义很多,如“精彩的”“合规则的”“质量优良的”“完好无损的”等等。

“这真是好球”中的“好”用上边的不同义项就会使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思。

⑴ 这真是好(精彩的)球。

意思是这个球得到观众喝彩。

⑵ 这真是好(合规则的)球。

⑶ 这真是好(质量优良的)球。

意思是产品性能好。

⑷这真是好(完好无损的)球。

意思是质量好,用了很久或放了很久还好好的。

④我你借他的钢笔,这么多天了。

“借”是向他借来的,还是借给他的?表意不清楚。

二、多音词引起歧义句子中某个词是多音的,在书面表达时可能有歧义。

① 这个人好说话。

“好”可读作“hào”,是“喜欢、爱好”的意思,即这个人很喜欢跟别人讲话。

也可以读作“hǎo”,是“易于、便于”的意思,即这个人性格好,容易接受别人的话。

② 刘备的胳膊长得怪。

如果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就会明白刘备长像特点“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那么“长”应读作“cháng”,是指长度的,即刘备的胳膊比一般人要长,双手垂下来超过了他的膝盖。

不熟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长”也可读作“zhǎng”,是“生长”的意思,即刘备的胳膊长得和别人不一样,比较奇怪。

多音词读出来以后,听话人就会分辩清楚。

要是让读者看的话,就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所指的具体含义。

三、同音词引起歧义汉语中有许多同音词,这种同音现象使一些句子在口头表述时可能产生歧义。

① 这是致病的东西。

“致”与“治”是同音词,读“zhì”,当别人读出来后听话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听为“致病的东西”,意思是导致生病的东西。

听为“治病的东西”,意思是治疗疾病的东西。

② 针织厂的产口全部合格。

“部”与“不”是同音词,读“bù”,口头表达会产生歧义。

听为“全部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合格了。

听为“全不合格”,意思是所有的产品全是次品。

③ 她太骄气了。

“骄气”和“娇气”是同音词。

“骄气”的意思是骄傲自满的作风,“娇气”意志脆弱、不肯吃苦、习惯于享受的作风。

“她太骄气了”读出来站人不解是哪种作风。

同音词读者看了原文就会明白其具体意思,但听话人听起来不易分辩,会产生歧义,不能确定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四、词义不明,导致歧义①山上有许多杜鹃“杜鹃”既可以是一种花,又可以是一种鸟。

②他家有许多葡萄“葡萄”既可以是指果实,又可以是指树木。

③这是个风流人物“风流”既可以指有功绩又有文采,又可以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还可以指跟男女间的放荡行为。

④对这个报告,你有什么看法“看法”既可以是指客观公允的见解,又可以是指站在个人立场、情感的意见。

⑤这是一部解放前的影片“解放前”可指解放前拍摄的,也可理解为反映解放前内容的。

五、词性不明,产生歧义①我跟父亲打猎“跟”是动词,就是我跟着父亲去打猎;“跟”又可以是介词,就是我与父亲打猎;还可以是连词,就是我和父亲两人一同去打猎。

②修改方案“修改”是动词,是支配性的动作行为,“修改方案”就是动宾关系的短语;修饰性的词语,“修改方案”就是偏正式的名词短语。

六、因结构划分不同而形成歧义同一个短语或同一句话,在语法上有不同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咬死了猎人的狗。

“咬死了猎人的狗”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猎人的狗被咬死了,死的是狗;也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意思是猎人被狗给咬死了,死的是猎人。

② 许多李老师的事迹“许多李老师的事迹”可理解为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事迹”,定语是“许多李老师”,即被称为李老师的许多人的事迹。

还可理解为另一种偏正式的名词短语,中心词是“李老师的事迹”,定语是“许多”,即李老师的许多事迹。

③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我写不好”有歧义。

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由我写不合适,让别人写合适。

另一种划分法是“这份报告,我/写不好”,意思是我因水平问题写不好。

五、因句式理解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同一个句子或同一个短语,在句式上有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思。

① 鸡吃了。

“鸡吃了”是主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是被动句的话,“鸡”是“吃”这个动作的承受者,意思是鸡被吃掉了。

我们给它增加句子内容,放在更具体的语境中就更好理解了。

“鸡吃了,狗还没吃呢。

”主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喂过了,狗还没有喂呢。

被动句的意思是鸡已经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了,狗还未被(人或别的东西)吃掉。

② 中国队战败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中国队战胜了美国队”是主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打败了美国队,中国队获得了冠军;是被动句的话,“中国队”是“战败”这个动作的承受者,句子意思是中国队被美国战胜了,美国队获得了冠军。

六、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划界不清,形成歧义。

①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的和除以2的商,即身长=(头长+尾长)/2;另一种意思是“身长”等于“头长”加上“尾长”除以2的商的和,即身长=头长+尾长/2。

②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

“一部分老师和学生”一种意思是学生和一部分老师,另一种意思是一部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

七、因语义不明而形成歧义语言中,孤立的词(除专有名词和科学术语外)有多义现象,而一些短语和句子孤立起来看也会语义不明确,产生歧义。

① 我要炒肉丝。

“炒肉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十分明白。

⑴我要炒肉丝,你要粉蒸肉。

意思我要吃的东西是炒肉丝。

⑵你把油拿来,我要炒肉丝。

意思我要炒的东西是肉丝。

②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章太炎的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⑴书是章太炎著的;⑵书原有章太炎所收藏,后来他捐献给北京图书馆。

八、标点位置不当而形成歧义收购站营业员因认真执行规定,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以致遭到迫害。

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营业员没有给有病猪肉加盖“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

但却在“意图”后边加了一个逗号(此处不应停顿),句子就有了歧义,意思就变成了:营业员给有病猪肉加盖了“合格肉”图章,违背了主任的意图,所以遭到迫害。

九、代词指代不明而形成歧义① 工人们很喜欢老李师傅,一来到这里就十分高兴。

这句话里的“十分高兴”既可指“工人们”,也可指“李师傅”。

② 天色晚了,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死了。

“修车的”是自行车的主人,急于等车修好了回家;也可以是修车的师傅,天色晚了还修不好,怕耽误车的主人回家。

③小张,谁会想到他是小偷?“小张”和“他”是同一个人,小张是小偷;“小张”和“他”所指不是一个人,句子意思就是别人跟小张在告诉,说话的内容是说话人和小张都没有想到“他”是个小偷。

十、因不正确缩写词语而产生歧义在一句话中随随便便缩写,不符合语法规定就可能产生歧义。

① 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这句话因为漏了三个“票”字而产生歧义。

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票、船票、飞机票、饭票;另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船、飞机和饭票。

②十一、因停顿不同而形成歧义①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

这是古人祝枝山戏弄财主的对联。

可以有两种读法:⑴“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

”⑵ “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伤悲!”②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是一句店家的告示。

⑴ 店家本意是因为下雨怕脏了店铺,所以不愿意留客。

其读法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⑵ 客人要住店,一看告示,十争高兴,因为这个店铺就是在雨天也照样留客。

其读法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③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这句话有两种停顿形式:一种读法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意思是(就这个问题)你说你的,不过他也得说他的。

另一种读法是“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意思是(就这个问题)你说不赢他也得同他分辩。

十二、主语不明产生歧义①李大姐到这儿才几天,许多人还不认识。

原句子中“李大姐”既可以看作是全句的主语,意思就是李大姐到这儿才几天,她还有许多人不认识;也可看作只做前一个句子的主语,那么后一个句子的主语就是“许多人”,句子意思就成了许多人还不认识到这儿才几天的李大姐。

②她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一种理解是有一个女儿的她在医院工作,“她”作主语;另一种理解是她的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女儿”作主语。

③连小机灵鬼都不认识他。

④这次去泰国考察,我们三人一组。

“我们三人一组”主语是“我们”,还是“我们三人”,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⑤老师看到人们很高兴,就把人们叫到他的办公室。

“老师看到人们很高兴”中“高兴”的主语既可是“老师”又可是“人们”。

十三、谓语不明产生歧义①船行二日即到。

“行”做谓语,即船已起程,两天后到达或者是2号到达。

“到”作谓语,即裔已行两天,马上就要到达。

②他喜欢赞扬青年的作品。

“赞扬”既可是全名的谓语,又可是“作品”的一层定语。

十四、宾语不明产生歧义①评论巴金的文章宾语既可是“巴金的文章”,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文章”,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②想念家乡的亲人宾语既可是“家乡的亲人”,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亲人”,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③反对家长的做法宾语既可是“家长的做法”,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做法”,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④讨厌他的兄弟宾语既可是“他的兄弟”,构成动宾关系动词短语;也可是[“兄弟”,全句构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十五、定语不明产生歧义①刚转业回来的李刚的哥哥定语是”刚转业回来的李刚”,②小明和小红的爸爸去北京了“小红”做了“爸爸”的定语,“小明”和“小红的爸爸”构成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小明和小红”这个并列关系的名词短语做了定语,“小明和小红”与“爸爸”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

③我吃了三个姑娘送来的地瓜“三个”既可以作“姑娘”的定语,又可以作“地瓜”的定语。

造成歧义的原因是“三个”这个数量短语同时作了句子中后面两个名词“姑娘”和“地瓜”的定语。

消除办法是改变量词:如果“三个”是指“姑娘”,将“个”改成“位”;如果“三个”是指“地瓜”,将“个”改成“只”。

十六、状语不明产生歧义①我在楼上看到了他“在楼上”的既可能是“我”,我站在楼上;也可能是“他”,他站在楼上。

②我在火车上写标语既可理解为我坐在火车上写标语,也可理解为我把标语写在火车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