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教案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在陕西西麟游发掘的仁寿宫是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兴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成九成宫,表现出园林建筑特有的风貌。
原始社会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基本居住和公共活动的要求。奴隶社会,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主体的建筑已经初步形成,前期在技术和艺术仍未脱离原始状态,后期出现了瓦屋彩绘的豪华宫殿。封建社会形成了成熟、独特的体系。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我国已知最早人类居住地方是天然的岩洞。
北方十六国时期增加了垂足而坐的高坐具,为宋以后废弃席坐创造了条件,随之建筑内部增高。
石刻方面较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97年)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隋,581~618年
隋朝统一中国,。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的宫殿和园囿,并开通南北大运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文帝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这二座都城都被唐朝继承,进一步发展为东西二京,也是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其中大兴城又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隋朝留下的建筑物由李春负责建造的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称空腹拱桥。除了石桥外,还有大业七年所建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适应性强,内部空间灵活。墙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有较强的抗震性。经历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
二.木构架的特色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此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三角形稳定构架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者“斗栱”,江南则称为“牌科”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所起作用也有差异: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两柱之间置于额枋上的斗栱称作补间铺作,角柱上的斗栱称作转角铺作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单座建筑最常见的平面是由3、5、7、9等当属的间组成的长方形。
2.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特点之一的斗栱,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
3.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4.在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方面,汉代有了巨大进步。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我国自然山水式风景自秦汉开始兴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另外一座早商城址,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商灭夏之后所建的都城----,主殿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
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秦都咸阳的布局是有独创性的,它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长城起源于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攻占自卫。现在所留长城为明朝遗物。
汉,元前206~公元220年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一个繁荣时期。它的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1.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北方住宅庭院开阔,为有充足的阳光,南方庭院狭小,称为“天井”
五.建筑与环境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流派----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建设者都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六.建筑类型
教案
授课学时
2学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章节)
绪论、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教学目标
了解古建筑整体特征、发展脉络
教学重、难点
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绘图板
教学过程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
一·建筑多样性与主流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和支配下形成的。
木构架建筑的优势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之上。多用于宫殿庙宇等较大建筑物。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唐宋以前,斗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犹如雕饰品,但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铁器和耕牛的使用,社会生产力日益提高。奴隶社会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时期高台建筑仍然很盛行。铁制工具的应用,使木构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商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当时的制砖水平已经很高了。
中国最早出现的建筑是先民们为了谋求基本生存空间而构筑的穴居和巢居。其后产生了供集体活动使用的大房子,进而又有了为氏族祭祀而设立的祭坛掌管者和实施者。
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2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zhen)鄩(xun)。在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始走向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