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国建筑史 第一章古代建筑(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巢居与穴居的发展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 河 流 域 :穴居——木骨泥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 的 卯、启口等。其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 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 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 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穴居”与现代建筑设计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 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甲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西安半坡遗址分为三个区 域:南面居住区、北为墓葬区、 东面则是制陶窑场。居住区与窑 场、墓地之间有一条壕沟隔开。 ■ 居住区内居住建筑平面有圆 形和方形两种;就建筑风格及构造 方式而言,又可分为半穴居式和 地面木架建筑。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在峡谷三面直立的陡峭的岩壁上,布满了 人工刻凿的大石室,或长方形,或方形,大的 廿多平方米,小的仅3―4平方米;或单间,或 2―3室相通;或套间平行,或上下两层;并有 典型的“三居室”。
延庆古崖居
其中,有一石穴上下两层,并配有耳房、 廊柱,可能是穴居的主人集会或祭祀之地,宽 敞雄伟,山民俗称“官堂子”。全部洞穴内, 门、窗、炕、灶、马槽、壁厨、烟道等一应俱 全,且圆则圆,方则方,均中美学规矩
■ 姜寨聚落居住区中心为一面 积为40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四 周的地势稍高;一百多座房屋基 址构成五组建筑 建筑群,东、西、南 建筑 三方各一群,北方两群;每群建 筑物以一个大型房屋为主体,附 近分布着十几座或二十几座中小 型房址;小型房址又以中型房址 为布局的次中心,构成一个个更 小的单元;房址所有门向都朝向 中心广场。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 姜寨聚落有些房址附近分布 着窖穴群或幼儿翁棺葬群;广场 的西边,还有两处牲畜夜宿场; 居住区周围,挖有两条宽深各约 2米的护村壕沟,在东部留有跨 越壕沟的通道,建有寨门和哨所; 壕沟外东北部及东南部有3片墓 地,有170多座成人墓;西南的 小河旁发现了几座窑址,是一处 公共窑场。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客省庄遗址的“吕”字形半地穴式房子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龙山文化(父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 已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涂抹 光洁坚硬的白灰面层,使地面收 到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 河南安阳后岗龙山文化遗址 中的一批房址,均为地面建筑, 房基用夯土筑成,墙体用土坯或 木骨泥墙,室内地面和墙面用白 灰抹面,柱子下垫石础。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中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祭坛和神庙
辽宁凌源牛河梁 女神庙遗址
■庙址为深0.8~1.2米之半穴式 样,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 偏西,纵长22米,最大处横宽8 米,由一个多室建筑和一个单室 建筑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 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 主室和旁室,旁室呈中轴线左右 对称。就其建筑技术而言,墙体 使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拍实 压光,看来当属神庙的殿堂。 ■经发掘,从遗址中出土了泥塑 女神头像及躯干、上肢残段。出 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黄白相 间之三角纹、勾连纹图案。 辽宁牛河梁祭祀遗址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穴居
■黄河流域中游,其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为穴居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黄土质地细密,并含有一定的石灰质,有壁立而不易塌陷的特点,适合横穴 和袋型竖穴的制作。
■穴居的发展,大约经过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横穴——袋型竖穴(口部以枝干茎叶作临时性遮掩或加粗编的活动顶盖)——半穴居(竖穴 口部架设固定顶盖,古文所谓“复穴”)——原始地面建筑(围护结构都是构筑起来的,围护 结构分化为墙体与屋盖两大部件)——分室建筑(建筑空间的组织)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
■干阑式民居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
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 非常适用。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重庆崖穴居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建筑学设计基础理论—— 中国建筑史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原始人的“居住”模式
穴居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穴居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土地带原始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穴居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 方 形 大 房 子 复 原 图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 丙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营造技术
■仰韶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 但后期建筑已经从半穴居进展到 地面建筑,并且已有分割成几间 房间的建筑。 ■ 建筑墙体、屋顶多采用木骨 架上扎结枝条后涂泥的做法;为 承托屋顶中部重量,常在室内用 木柱作支撑。 ■ 建筑室内地面、墙体有细泥 抹面或烧烤表面;地面亦作防水 处理。 河南郑州大河村多室型房屋遗址
巢居
70年代设计 年代设计 穴居半穴居住宅
威廉·摩根 威廉 摩根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1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巢居与穴居居住、营建方式的不同
《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意为 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地势高亢燥爽的地段作穴居。 即 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的不同,使得营建方式多种多样
? 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文化
仰韶文化(母系氏族社会)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仰韶时期的氏族是以农业为 主的定居生活,选址一般在河流 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台地上, 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 方。这里地势高亢、水土肥美, 有利于农业、畜牧,饮水和交通 也很方便。 ■仰韶文化聚落以向心布局为典 型形态。这种布局的特点是居住 区为聚落的核心,住宅呈向心圆 形整齐地排列。 ■建筑的室内地面与墙面涂以白 灰,个别建筑的下面还使用了夯 土台基。这种夯土技术的扩大使 用,表现为古城围垣。
相关主题